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过高考、度过假期,2021级的学弟学妹们不久前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家会迎接许多转变、收获新的体验,如独自前往异乡、入住集体宿舍等等。在我看来,从高中到大学,一个最根本的变化,是从“定式”到“定制”生活的轉变。
高中生活很像学校的校服,整齐划一,有着同样的款式配色。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都为了高考奋力拼搏、力争佳绩。而大学就不同了。尽管大家的主线任务都是学习功课、修满学分,但每个人的近期重心、远期目标、时间安排与具体规划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班同学,课程表也各具特色、各有区别。幸运的是,北大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所以,大家不妨开动脑筋,为自己定制一套最合身的学习方案。
要定制得合身,必先了解自身。不仅要明悉自己的习惯、特点,也要清楚学校、院系的培养方案与规章制度,要让自己的计划方案符合相关要求。
以我为例,我学的是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每门都被分成了不同班级,有的是由不同老师教授,有的是在不同时段。至于限选、通选、公选、大类平台课等选修课,就更加种类繁多。每个学期修几门,修历史、考古还是艺术,都可以自主安排。
我在设计课程表时,深知自己是资深刷夜党、起床困难户,所以较少选择八点的早课,通常是从上午十点钟开始一天的课程。再如,选择体育课时,我没有报名热门的素质拓展课。我知道素拓项目丰富有趣,但也清楚它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较高要求,课程虽好,但对我这样的运动“小白”来说,未必适合。基于自身实际,我选择了瑜伽、徒步等课程,顺利完成了学习,同样收获颇丰。
让我印象尤深的,是大三的选课。大三时,我们正式进入语言、文学、文献等不同专业,开始更为专精的学习。我所在的文献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等,都集中在这一年,学习任务很重;另一方面,由于大四之初就是保研考试,这一年的绩点又特别关键,我还想为自己的大四预留更多时间来备战升学、参与实习等,所以,我还需要在繁多的专业课之外再修不少学分。
我打开选课系统,在琳琅满目的课程中选择。在必选的专业课之外,还加入了健美操、理科院系开设的通选课,以及艺术学院的《电视概论》《中国音乐概论》等课程。除对这些课程本身的兴趣之外,我还觉得,体育、科学、艺术类课程,能让我在古文献的书山中“出走”一会儿,散散步、透透风后再回来埋头读书,或许效率会更高。
事实验证了我的想法。至今清晰记得,在一节音乐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久石让的音乐会。《邻家的龙猫》清脆的音符、纯澈的童声,竟让我掉下泪来。那是音乐给我的温暖疗愈。老师还带我们欣赏过香港的音乐,我听完梅艳芳在2003年红馆演唱会上的《夕阳之歌》,感受到强大的勇气与力量。在大三那年,我不仅拿到了好多学分,还收获了全班第一的绩点,进而获得“国家奖学金”。这当然与我在大三之初退出所有社团,全力以赴学习有关;同时,我为自己定制的这张课程表,也起到了很大帮助。
在“排兵布阵”的选课过程中,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向师兄师姐打听,哪门是“水课”、哪门是“虐课”、哪位老师给分比较“厚道”、哪个班的考核方式更为容易等问题,然后将相对轻松的课程纳入阵营,将“虐课”拒之门外。
这当然可以理解。毕竟在大学,保研机会、出国交流、奖学金名额等,大都与绩点密切相关。而在“内卷”严重的今天,拥有一张漂亮的大学成绩单,似乎更显重要。但我还是觉得,选课当以兴趣为先。大学校园里有一句名言:“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在我看来,兴趣同样是很棒的生产力。
比如,在北大,我们至少要修满四门英语课。有同学为自己定制了《大学英语》(一)(二)(三)(四),觉得这样会相对轻松。我很喜欢学习英语,非常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是以在《大学英语》(四)之外,还前后选修了《高级英语写作》《高级英语听力》《英汉口译》等难度很高的专题课程。
口译、高级听力、高级写作,无一不是燕园知名“虐课”,我简直是给自己定制了一份“豪华难度套餐”。朋友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我也曾担心绩点会不好看。然而,兴趣让我不想放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迎接挑战,结果收获满满。
我们的口译课老师是非常专业的译员,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老师教我们灵活运用箭头等简明的符号,以更高效地记录信息。还有好多实用小贴士,比如针对中英数字的不同计数方式,采用什么窍门以快速、准确地翻译数字等。我在每一次的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中,不断训练、不断进步。高级写作则是外教授课,老师会在节日带小礼物给大家,班上的气氛特别好。我们不仅要写好多长文章,还要进行严格的小组互评。每次阅读组内成员的文章,都是学习的机会,大家的评阅意见,又会给我启发与帮助。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小组的成员彼此都成了很好的朋友。
最终,我的英语“虐课”全都取得了很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在学习中真切收获了新技能,感觉到能力的提升。当我写出一篇几千字的英文文章并得到96分的好评时,当我顺利完成一次口译任务时……那些过程中收获的成就感,是弥足珍贵的。
在定制课程的过程中,当然也少不了向他人请教。室友、同学、老乡、社团里的朋友、同专业的师兄师姐……都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此外,像BBS等校内平台,也常有颇具价值的信息。所以大家遇到疑问时,不妨多请教、多咨询。但另一方面,对于收到的信息,也不能全盘接受,不要盲从。毕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他人的成功经验,未必适用于自身。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教训。大一、大二时,我们有两门学分颇多的语言学课程。在选班时,我选择了师兄师姐普遍推荐的、布置作业相对较少的老师,为此还放弃了不少选课意愿点。但其实,语言学是我的弱项,更多的课后训练,可能正是我需要的。几堂课下来,我发觉自己不太适应老师的授课,学起来有些吃力。我室友也有类似的感受,于是改选了另一个老师。而我虽然意识到了问题,还是选择相信师兄师姐的推荐。在后来的学习中,我看到室友认真地完成作业,感觉到她对语言学越来越有兴趣,深感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我选的两门课,最后都是以惨淡的70多分收场。所以说,不要一味听信所谓的“虐课”“水课”,适合自己的才是好课。
得此教训之后,我在参考他人意见的同时,会更多地将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纳入考量。大三暑假是备战保研考试的一个关键期,我认识的师兄师姐,整个暑假大都留在学校,每天组队去图书馆自习,他们都觉得这样备战保研考试更踏实、效率更高。而我觉得一个人在家学习更适合自己,于是踏实宅家,每天按照制定的计划备考。最后,我顺利通过了保研考试,而且成绩是专业第一名,并获得了直博名额。
我想用自己的故事来说明,学习没有定式。希望大家能从琳琅满目的课程中选出感兴趣的,然后排列组合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成功定制一张独家的课表。
这一张张因人而异的课表,正如我们大学生活的缩影。我们结合自身特点、个人兴趣以及具体情况规划课表,亦如此规划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你可以潜心学习、不问其他,也可以开启支线任务、开拓新鲜领域。在我的本科同学中,既有蝉联年级第一的超级学霸,也有包揽编剧、导演、演员工作于一身的话剧达人,还有颇有名气的校园歌手,作品结集出版的青年詩人……我认为,只要全情投入,每个人都能闪闪发光。
在我眼中,大学生活不是流水线上的瓶装饮料,它更像一杯杯奶茶,甜度、冰量、小料,都可以依据个人喜好加减定制。你当然可以参考“网红”点单方法,然更有趣的,还是探索出专属于你的“隐藏菜单”。大学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请结合自身情况,定制出最适合自己的一款吧。
责任编辑:曹晓晨
从“定式”到“定制”
高中生活很像学校的校服,整齐划一,有着同样的款式配色。大家拥有共同的目标,都为了高考奋力拼搏、力争佳绩。而大学就不同了。尽管大家的主线任务都是学习功课、修满学分,但每个人的近期重心、远期目标、时间安排与具体规划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班同学,课程表也各具特色、各有区别。幸运的是,北大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所以,大家不妨开动脑筋,为自己定制一套最合身的学习方案。
要定制得合身,必先了解自身。不仅要明悉自己的习惯、特点,也要清楚学校、院系的培养方案与规章制度,要让自己的计划方案符合相关要求。
以我为例,我学的是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每门都被分成了不同班级,有的是由不同老师教授,有的是在不同时段。至于限选、通选、公选、大类平台课等选修课,就更加种类繁多。每个学期修几门,修历史、考古还是艺术,都可以自主安排。
我在设计课程表时,深知自己是资深刷夜党、起床困难户,所以较少选择八点的早课,通常是从上午十点钟开始一天的课程。再如,选择体育课时,我没有报名热门的素质拓展课。我知道素拓项目丰富有趣,但也清楚它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有较高要求,课程虽好,但对我这样的运动“小白”来说,未必适合。基于自身实际,我选择了瑜伽、徒步等课程,顺利完成了学习,同样收获颇丰。
让我印象尤深的,是大三的选课。大三时,我们正式进入语言、文学、文献等不同专业,开始更为专精的学习。我所在的文献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等,都集中在这一年,学习任务很重;另一方面,由于大四之初就是保研考试,这一年的绩点又特别关键,我还想为自己的大四预留更多时间来备战升学、参与实习等,所以,我还需要在繁多的专业课之外再修不少学分。
我打开选课系统,在琳琅满目的课程中选择。在必选的专业课之外,还加入了健美操、理科院系开设的通选课,以及艺术学院的《电视概论》《中国音乐概论》等课程。除对这些课程本身的兴趣之外,我还觉得,体育、科学、艺术类课程,能让我在古文献的书山中“出走”一会儿,散散步、透透风后再回来埋头读书,或许效率会更高。
事实验证了我的想法。至今清晰记得,在一节音乐课上,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久石让的音乐会。《邻家的龙猫》清脆的音符、纯澈的童声,竟让我掉下泪来。那是音乐给我的温暖疗愈。老师还带我们欣赏过香港的音乐,我听完梅艳芳在2003年红馆演唱会上的《夕阳之歌》,感受到强大的勇气与力量。在大三那年,我不仅拿到了好多学分,还收获了全班第一的绩点,进而获得“国家奖学金”。这当然与我在大三之初退出所有社团,全力以赴学习有关;同时,我为自己定制的这张课程表,也起到了很大帮助。
兴趣是良师,亦是生产力
在“排兵布阵”的选课过程中,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向师兄师姐打听,哪门是“水课”、哪门是“虐课”、哪位老师给分比较“厚道”、哪个班的考核方式更为容易等问题,然后将相对轻松的课程纳入阵营,将“虐课”拒之门外。
这当然可以理解。毕竟在大学,保研机会、出国交流、奖学金名额等,大都与绩点密切相关。而在“内卷”严重的今天,拥有一张漂亮的大学成绩单,似乎更显重要。但我还是觉得,选课当以兴趣为先。大学校园里有一句名言:“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在我看来,兴趣同样是很棒的生产力。
比如,在北大,我们至少要修满四门英语课。有同学为自己定制了《大学英语》(一)(二)(三)(四),觉得这样会相对轻松。我很喜欢学习英语,非常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是以在《大学英语》(四)之外,还前后选修了《高级英语写作》《高级英语听力》《英汉口译》等难度很高的专题课程。
口译、高级听力、高级写作,无一不是燕园知名“虐课”,我简直是给自己定制了一份“豪华难度套餐”。朋友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我也曾担心绩点会不好看。然而,兴趣让我不想放弃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于是迎接挑战,结果收获满满。
我们的口译课老师是非常专业的译员,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老师教我们灵活运用箭头等简明的符号,以更高效地记录信息。还有好多实用小贴士,比如针对中英数字的不同计数方式,采用什么窍门以快速、准确地翻译数字等。我在每一次的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中,不断训练、不断进步。高级写作则是外教授课,老师会在节日带小礼物给大家,班上的气氛特别好。我们不仅要写好多长文章,还要进行严格的小组互评。每次阅读组内成员的文章,都是学习的机会,大家的评阅意见,又会给我启发与帮助。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小组的成员彼此都成了很好的朋友。
最终,我的英语“虐课”全都取得了很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在学习中真切收获了新技能,感觉到能力的提升。当我写出一篇几千字的英文文章并得到96分的好评时,当我顺利完成一次口译任务时……那些过程中收获的成就感,是弥足珍贵的。
要接收信息,但不全盘接受
在定制课程的过程中,当然也少不了向他人请教。室友、同学、老乡、社团里的朋友、同专业的师兄师姐……都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此外,像BBS等校内平台,也常有颇具价值的信息。所以大家遇到疑问时,不妨多请教、多咨询。但另一方面,对于收到的信息,也不能全盘接受,不要盲从。毕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他人的成功经验,未必适用于自身。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教训。大一、大二时,我们有两门学分颇多的语言学课程。在选班时,我选择了师兄师姐普遍推荐的、布置作业相对较少的老师,为此还放弃了不少选课意愿点。但其实,语言学是我的弱项,更多的课后训练,可能正是我需要的。几堂课下来,我发觉自己不太适应老师的授课,学起来有些吃力。我室友也有类似的感受,于是改选了另一个老师。而我虽然意识到了问题,还是选择相信师兄师姐的推荐。在后来的学习中,我看到室友认真地完成作业,感觉到她对语言学越来越有兴趣,深感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我选的两门课,最后都是以惨淡的70多分收场。所以说,不要一味听信所谓的“虐课”“水课”,适合自己的才是好课。
得此教训之后,我在参考他人意见的同时,会更多地将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纳入考量。大三暑假是备战保研考试的一个关键期,我认识的师兄师姐,整个暑假大都留在学校,每天组队去图书馆自习,他们都觉得这样备战保研考试更踏实、效率更高。而我觉得一个人在家学习更适合自己,于是踏实宅家,每天按照制定的计划备考。最后,我顺利通过了保研考试,而且成绩是专业第一名,并获得了直博名额。
我想用自己的故事来说明,学习没有定式。希望大家能从琳琅满目的课程中选出感兴趣的,然后排列组合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成功定制一张独家的课表。
这一张张因人而异的课表,正如我们大学生活的缩影。我们结合自身特点、个人兴趣以及具体情况规划课表,亦如此规划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你可以潜心学习、不问其他,也可以开启支线任务、开拓新鲜领域。在我的本科同学中,既有蝉联年级第一的超级学霸,也有包揽编剧、导演、演员工作于一身的话剧达人,还有颇有名气的校园歌手,作品结集出版的青年詩人……我认为,只要全情投入,每个人都能闪闪发光。
在我眼中,大学生活不是流水线上的瓶装饮料,它更像一杯杯奶茶,甜度、冰量、小料,都可以依据个人喜好加减定制。你当然可以参考“网红”点单方法,然更有趣的,还是探索出专属于你的“隐藏菜单”。大学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请结合自身情况,定制出最适合自己的一款吧。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