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还原中见“真风景”,于比鉴中识“真感受”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高中,阅卷多年,很多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生源有差异,年级有高低,但学生试卷上某些题目的答题状况却惊人的相似。比如小说阅读中手法赏析题,或者诗歌鉴赏中效果品鉴题,试卷上或少见文字,伶仃凄凉;或多属套词,废话连篇。细究其因,只有一个:学生未见“真风景”,所以难述“真感受”!
  以诗歌艺术手法鉴赏题的答题为例,步骤有三:第一步,点明手法;第二步,内容分析;第三步,情感效果。学生备考复习,“点明手法”环节因头脑中备有手法小仓库,可以择情自选,细思多选;“内容分析”则是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与证明,按图索骥即可;“情感”的把握大抵来自补注背景提示或关键字句,正所谓“三分靠字样,七分靠想象”,但至少还能让学生感到一点踏实和心安,唯有最后一步“表达效果”,纯属生搬硬套,拾人牙慧,什么“生动形象,逼真传神”,什么“意境深远,艺术张力”,张口就来,口若悬河,但十分心虚。于是我们终于发现,原来学生在高中阶段文本品鉴这一块除了记住了一些陈词滥调的公式化用语外,品鉴能力竟寸步未进!难道是我们教师没有用功,偷工减料,偷奸耍滑?不!绝对不是!我们相信教师们不仅没偷懒,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焚膏继晷,呕心沥血!日常授课,兢兢业业;培优辅导,寒暑不辍。因为我们都知道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所以我们夙兴夜寐,三年一日,然而结局竟如此不堪!心中亦何其不甘!然痛定思痛,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那是因为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自己也没有看见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真风景”!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过度依赖权威,视“教参”为“教经”,变“教室”为“教堂”,把“解读实践场”变成了“现场单口秀”,把“参考答案”奉为“圣书经典”,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与品鉴意识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甚至无视!因此,要改变文本阅读低效或者无效的状态,就要改变授课模式和阅读方法。为何不见“风景美”?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丑美!为何没有对比?因为没有参照!要参照,先还原!于还原中显原生形态,于对比中感艺术魅力。
  一、文场变沙场,比鉴识高下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写作训练成为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无法回避的课题,《礼记·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它告诉我们学生间互相观摩学习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福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石修银教师也说过,没有范文的作文课是上不好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还原比鉴法引进作文教学中,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首先,笔者觉得石老师所说的“范文”最好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从本班或者本年段学生中选取,同学相较,收效更大;其二,选取类型不能单一化,优作满天飞,庸作不沾边。那样无法让大部分学生了解优作之“优”,还会造成班级学生作文水平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其次,在学生明确了文章点评的要点和标准后,教师要让出讲台,和学生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师生的评价虽有所侧重,但要客观全面,对优作“爱而知其丑”,对庸作“恶而知其美”。
  以一次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为例,材料讲的是小王节假日参加家族聚会的苦恼,不去长辈不高兴,去则自己很无聊。要求学生以书信的形式阐述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在评改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位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较为突出,便节录其收尾一段,内容如下:“如今规划整洁的单元楼像一道道铁栅栏隔绝你我,四合院的热情早淹没于水泥森林中,车水马龙之间谁悲失路之人,灯红酒绿之下尽是他乡之客,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塑造了人心的绝缘体,亲情成为时代特征下最伤感的童谣,时代的奏章渐行渐远,人性的光芒日趋灰暗。别让距离稀释了亲情,别让人心成为最遥远的距离!”
  笔者将其单独展示给一个教学班的学生,结果在资讯发达的时代,学生见惯了佳作,并不觉得它优异,也说不到点子上。作文的语言从准确流畅到典雅有力是一次华丽的蜕变,如何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差异呢?中等作文是对上等作文的某种还原,下等作文是对中等作文的一定还原,笔者在班里找来一段与其表意相近的文字:“诚然,科技的发达已经使我们不必在相隔万里的地方默默思念,可是手机没有温度,所传达的也只是冷冰冰的几句话。而且据调查,许多商品房住户根本不知道自己邻居是谁。两颗心隔得太远,就会失去所想表达的温度,而两颗心贴近一点,即使不开口也可感受到对方的心意,我们何必依赖于工具表达情感,面对面的交流不是更加真实吗?”
  笔者把这两段文字在另一个教学班进行展示对比,让学生先打分数,再写给分依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代表上台发言,学生从手法运用到内容情感,到效果作用,评论角度全面,气氛热烈,经此一课,相当一部分学生深刻认识到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和思想底蕴对展示语言艺术与魅力的重要性,真切体悟到有字表达与有力表达的区别。他们诙谐地说,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笔者却觉得原因就在于没有还原就不显差异!你美文我优作,只看见环肥燕瘦,你优作我庸作,立刻妍媸毕露。一者简洁凝练,一者拖沓冗长;一者文辞优美,一者文从字顺;一者尾如撞钟,余韵徐歇,一者收如开水,平淡浅显。在还原对比中,高下立判,一目了然。
  只有将身边同学不同水平的习作同时摆出,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只有在参照与对比中,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差异,进而在差异中主动去挖掘作品的精彩,由临渊羡鱼自然到退而结网。
  二、文本并原本,对照明优劣
  除了作文教学,还原比鉴法还可以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比如文言简约凝练,纸短情长,运用还原比鉴法对文本进行赏析,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隐秘而丰实的情感。
  《项脊轩志》中为历代论家所赞赏的便是尾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阅读时,没有留神,学生直接读过,日常家庭琐事,似乎随笔一提,絮絮叨叨,平常无奇。然而,归有光文章被时人誉为“明文第一”,并非浪得虚名,文章大家表情达意往往不讲求内容惊奇、文字华美,而是在普通平实中显韵味绵长,正所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可怎样让学生品出这种“语极淡,味极浓”的况味来呢?笔者想到还原比鉴法,根据尾段语意模拟一段原生文字:吾妻谢世,至今六载,追思忆念,暂未能忘,想生前音容颦笑,觉当下庭阶寂寂,悲从心生,黯然销魂者,唯死别而已矣。
  笔者将这两段文字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比赏析,学生经讨论交流后一致认为原文表达更佳。理由有三:一是抒情更妙。由睹物而思人,含蓄曲折,将浓烈的悲痛藏在轻淡的文字背后,须读者品探一番后方才获得,颇有曲径通幽后之豁然成就感;二是持情更久。“亭亭如盖”点出作者与亡妻生与死距离之远,相离之久,然树亭亭,则喻情悠悠,人事越虚幻久远,则思念愈悲苦真切;三是遐思更丰。“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令读者浮想联翩,不仅自然引起思人伤情,还打开了往昔的生活画册:画面一,吾妻来归,洞房惊艳;画面二,凭几学书,夫唱妇随;画面三,归宁对话,手植枇杷……如果借此機会让学生发挥想象,用散文语言把这些画面细致描摹出来,再配上姜育恒演唱的歌曲《再回首》做背景,深情演读,那么这种悲伤的美、多情的痛就会沉淀到学生灵魂的最深处,学生细读文本和感知语言的能力会在无形中拔节成长!
  语文课之所以不受学生关注,一是无趣,二是轻视。学生自觉对文本的了解不会少于死记“已有”知识材料的教师,而还原比鉴法,则把课堂既定的路线景点变成了不定的未知探点,教师从导游变成了带头游伴,学生从观众变成了重要角色。这样的课堂教师更期待,学生更积极,过程更生动,体会更深刻;这样的课堂师生更亲近,解读更全面,交流更有效,熏陶更强烈。日久月深,必有助于学生养成对语言文字细读涵泳的良好习惯,造就纯正深厚的文学鉴赏力。
  好文不厌百回读,经典的文章,感受时读时新,味道越品越浓,而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还原方觉文章妙,比鉴深读意味长。还原比鉴法犹如一把遗落的神秘钥匙,能引发你内心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你打开一扇扇文本奥旨的殿门,见到真风景,体会深感情,于书山文趣中徜徉,沉醉。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第三中学(353100)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责任,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建构语言文字、积累言语经验的过程中,加深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提高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选的诗词包含多种题材、多样主题、多种风格,且多为名家名作。如果教师能够充分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采用单篇细读的讲授方式,“套板化”“碎片化”教学现象严重,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难以形成。  “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语文阅
期刊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整本书阅读以来,其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探索的新热点,许多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思考,与各位教育界同仁商榷。  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能力最关键的途径就是阅读。强大的阅读能力才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财富。作为语文教师,在高中阶段应让学生精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
期刊
【教学内容】  一、把握知识难点  1.語文教材情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必修五教材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在学习这篇古典小说之前,学生其实已经学习了三篇相关的小说,分别为《祝福》、《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三里第一次出现小说题材的文章,学生也是首次触碰到这样的课文,教师会在教学中着重教授学生理解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之后在必修五出现小说章节,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
期刊
整本书阅读并不是新生事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包含了“读整本书”的重要内容。整本书阅读的回归正是体现了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和阅读现状之间存在的矛盾。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基于手机等设备的片段性、碎片化、快餐型阅读对传统纸质阅读造成巨大的冲击。整本书阅读的回归就显得刻不容缓。随着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整本书阅读重新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有非常
期刊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文本,走近金岳霖先生,学做一个真性情的人。  2.了解汪氏写人散文的风格,学习其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曾自请和亲。当汉元帝见到即将和亲的王昭君的“庐山真面目”时,惊为天人,懊恼之余龙颜大怒,一气之下斩杀贪心画家毛延寿。  一千多年后,诗人王安石在《明妃曲》中为毛延寿鸣不平,说:“意态(风采神韵)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从修辞、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赏析金陵之景。  2.通过分析关键字词理解词人怀古之情。  3.能从词史文化角度,通过花间词作的对比阅读了解本词“千古绝唱”的内涵。  【课前预习】  片段写作:学生借助书下注释自读词作,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金陵之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陵为六朝古都,山川形胜,虎踞龙盘,氤氲着王气。台城的草色烟光,秦淮河的红粉佳人
期刊
阅读《唐诗三百首》对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审美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不无裨益。但是该书诗歌篇目多,涉及古文知识多,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唐诗走进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唐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探究更深层次的专题,用学生学习成果促进阅读热情,实现能力的提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多维激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根据阅读前的调查,对于唐诗感兴趣的学生不到班级总人数的
期刊
写作是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板块。就高中学生而言,写作的基础方法是形成写作能力的前提,且易于掌握,但如何提升作文的文采性与创新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断优化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作文能够锦上添花。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从而使得学生
期刊
2018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当前农村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病和不足,不能很好地应对阅读量不断增加的新高考,更不能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效衔接。笔者认为,教师应从文本挖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来改进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去粗取精,实现简而有效。笔者所在的西部农村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