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国培”美学,奏响民乐华章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已于2017年7月至8月在中央音乐学院顺利举办。笔者有幸入选该培养项目,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以优异成绩结业,并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成功指挥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汇报音乐会。本文探讨了在国家艺术基金指挥培养项目学习和实践中所涉及的美学内容以及本人从审美角度产生的思考。
  【关键词】美学;中国民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培”项目 硕果累累
  国家艺术基金2017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国培项目)教学课程设置有着精细的设计和巧妙的安排。形式上有讲座论坛和指挥实践、参观和音乐会观摩;领域涉及指挥、作曲、民族器乐演奏、音乐理论、院团管理等学科;内容上更是融匯中西、横跨古今。课程整体上给学员构建了从技术到艺术,从艺术到学术的审美框架,让学员深切感受到各学科鲜明的专业特征和强烈的审美属性。
  (一)作曲家及理论家论坛
  刘锡津会长从不同历史时期舞台上的保留曲目、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作和写什么样的作品是我们正确的艺术道路这三个方面论证了艺术生命之美在于特色与创新,作品之美必根植于优秀文化土壤,创作之美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情流露。民乐指挥应具备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十足的魅力、丰富的经验和完美的人格。排练应抓住乐队整体音色统一性、避免演奏随意性、控制个性乐器表现力、适当降噪、韵味准确、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用高尚的文艺作品影响教化群众,提升社会审美情趣,“做一个有知音的音乐家”,这强调的是音乐的社会职能之美。
  乐队的艺术,是一种音响的艺术。在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中,音乐的感染力是通过多层次、艺术化的音响手段来实现的。作曲家唐建平教授从民族管弦乐音响的观念、音响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响在作品结构中的作用以及音响的技术手段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音响手段在音乐形象塑造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为指挥的第二创作勾画了宏伟壮阔的具有音响之美的蓝图。
  樊祖荫教授以中国作品为例,从运用调关系交替技术、三度关系、声部线性进行关系、调性复合关系四个方面研究了五声调式和声的调性扩张。让笔者领略了调式调性之美。
  刘长远教授通过作曲技术对作品的分析,强调指挥家应了解作曲家的写作意图并挖掘作品的深度,才能更好地表现优秀作曲家的创意和创作技巧。这是二度创作的解读之美。
  王书伟秘书长讲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团产生与历史、乐团编制的特点和乐改的意见,乐团运营的管理模式、艺术模式和经营模式,并提出了如何建立国际一流的民族管弦乐团的建议。凸现了完善管理的体系之美。
  项阳老师则以渊博的学养,梳理了中国乐器与乐队的发展变迁。
  李吉提教授在《民族管弦乐指挥必备的曲式结构修养》专题中对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特点回顾、综述、归纳,以音乐文本的多方位透视,“音乐文本即是作曲家的乐谱,指挥家必须首先要看懂它。创作的历史背景,基本陈述逻辑以及作曲家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取向,总之只有先了解作曲家的意图才能进行排练和演出”。文本分析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用音响翻译乐谱”而更在于指挥家和作曲家的沟通,即真正理解复杂乐谱后面的作曲深意。
  (二)指挥家论坛
  叶聪老师以《指挥成长的音路和心路》为题漫谈指挥技术心得。他介绍了多维度富于创新的教学理论;“亦张亦弛,文武之道”的指挥法;如何综合应用手眼身法步以及如何指挥图示语言化;解读排练的密匙和交流的潜台词;分享训练乐队“圆、润、纯、透、张”音响的经验。谈及其多年的管理体会,叶聪老师列举了大量成功案例。展示了民族管弦乐团音乐风格表达的多样性,以及其立足南洋望全球,汇集东西跨古今的融和之美。
  王甫建教授以他深厚的人文学识,敏锐的艺术洞察,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员讲述了民族音乐指挥艺术、如何塑造民乐音响、呈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把“天地人和”的崇高境界再现于当今音乐世界。他讲到民族音乐自身语言始终和气息和韵律相关联,指挥发出每个指令都要提示演奏发声法、内在情绪和节奏律动。看似简单平常的表达却内含乾坤,大有玄音妙韵,充满了发人深思的“禅意”之美。
  杨又青教授对指挥总谱的准备和挥拍技术就有着这样翔实而严格的要求。准备总谱就是对乐器表和术语标记的熟悉、横向和纵向的阅读、作曲手法的审视(曲式和声、微观宏观的分析)、演奏法及困难片段的确定以及设计周密的排练计划。体现出指挥治学的严谨之美。
  胡炳旭老师以《怎样才是合格的指挥和乐队心目中的指挥》为题吐尽真言。他说,指挥者最好的老师是乐员,乐员是指挥的镜子。“鼓励”是排练沟通的一大法宝。要以技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原则上排练要有艺术基准,指挥要有威信,乐团要相互信任。能以不同艺术风格跨界指挥的身份解读了不同乐种(包括戏曲)、不同编制下对不同风格作品处理和诠释。呈现了指挥家的多元之美。
  刘沙老师在介绍民乐指挥的乐队实践和艺术处理的基本技术的同时,重点讲析了“穆辛学派”在乐队指挥中的应用。其一,提出了手势就是指挥和乐队讲话的语言,是手上的“声音”;其二,要强调两手的分工,左手对于音乐线条、乐句走向的引领作用,右手多以展现清晰的图示和拍点;其三,要保持基本的双手独立性和功能性,努力追求双手的相互结合和互相补偿,起拍要能预示音乐性格、演奏法和音乐速度力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原貌。这是指挥法的简约之美。
  夏飞云先生以传统乐曲《月儿高》为例,用海岛冰轮、江楼望月、海嶠踌躇、银蟾吐彩等九个乐段实行分段教学,手把手地指导学员试挥这首传统名曲,展现了民乐指挥前辈的春华桑榆之美。
  指挥家张列老师介绍了中国民族乐团在国际舞台上的林林总总的表现。他认为,在东西文化剧烈碰撞、吸收、分离、融合的今天,中国民族乐队有自己非常清晰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彰显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民族精神风貌的强大气场。要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中西兼容并蓄,相互补充完善,让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响彻中国的民族之声。这是家国情怀之美。   (三)演奏家论坛
  演奏家周朝东老师就唢呐声部在乐队的艺术表现与训练方法中对气息、音色、融合度、长音练习、嘴形练习、唇控气控练习以及唢呐制作工艺对音色的影响和哨片甄别,详实的阐述了唢呐高亢之美。
  竹笛教授唐俊乔老师在《背靠传统,面向当代》竹笛纵横谈中强调了笛子气振音、加花、转调、音准、吐音、音色等问题。她边讲述边演奏,勾勒出竹笛悠远之美。
  王建华教授图文并茂地盘点了种类繁多的打击乐器和它们在乐队里的地位、作用。侧重不同打击乐器的发音特性的认知,才能充分表现打击乐器的色彩之美。
  張高翔团长在《关于民族管弦乐队实践与发展的几点思考》中,结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发展史谈到中国乐派、中国精神、中国情怀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音乐的独特风貌是意蕴、筋骨、音腔、天人合一的气韵之美。
  琵琶演奏家陈音老师以现场演奏的方式讲析了琵琶作为弹拨乐器在乐队中的应用,介绍了文曲武曲以及琵琶曲多涉及的音乐主题,提出演奏的核心在音的表现:乐音、韵音、腔音;需要把握“刚柔、徐急、浓淡、阴阳、虚实”的中国品味。既要深入挖掘继承传统音乐又要谨慎兼容吸收外来文化。展示了琵琶的表现之美。
  弓弦演奏家张方鸣老师对弦乐在乐队中的“群感”有如下阐述:演奏家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烙印和风格,但坐在乐队里就要相对的中性,过分的特殊处理,都不能形成整体的声音。弓法在音色上对应着不同的语意,统一的揉弦、统一的指法才能有统一的“群感”音色。这表现出独奏乐器在合奏中的内敛之美。
  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老师在《琵琶音乐的语法与腔调》中详尽论述了琵琶起源、演奏类型、技法与音乐的关系、舞台表演心得,并亲自为学员示范多首经典名曲。精彩的演奏呈现了一位演奏家高超的技巧和职业素养之美。
  弓弦演奏家唐峰老师在乐队与指挥合作关系时直言不讳,和谐共处、默契配合、放下身段、不耻下问才是指挥与乐队相处之道。指挥要营造乐员积极演奏的氛围,顺势而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表现了国家顶级乐团首席的真诚之美。
  演奏家魏育茹老师的讲座阐明了弹拨乐器鲜明的声音特色、丰富的演奏技巧、簇群训练的重要性以及部属院团管理的示范性和导向性,表现出大团管理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是文化自信之美。
  (四)“国培”项目的美学存在
  “国培”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指挥家论坛、作曲家论坛、理论家学术讲座、演奏家论坛,均激发起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促使民乐指挥向前看齐;拓展了学员的专业视野;树立了专业指挥的技术范本;凝集了勤学慎思的力量;触发了对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全方位思考。此次国培项目,围绕着指挥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集中检验了指挥的综合专业素养,为未来学习发展指明了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严谨务实高效。导师对学员因材施教和潜移默化,学员普遍获得了指挥实战经验和民族音乐审美的双重提升。
  二、指挥生涯 前路漫漫
  首届“国培”项目是一次珍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从理论家与作曲家论坛中,笔者认识到指挥家把文本之美变为音响之美的真实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内心听觉;从指挥家论坛中,笔者体会到指挥大师们深邃独特的理念以及指挥哲学,并用以修正自身的坐标;演奏家论坛的各位老师们从专业的角度,诠释了各种乐器的精妙之处以及指挥与乐队的关系,让人感同身受。与各位国内顶级指挥家、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深入交流和研讨,也是收益良多。汇报音乐会的指挥表演应属牛刀小试,而将此次北京之旅的学习心得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则是在九月“蓉城之秋”国际音乐节音乐会中。对于指挥艺术和音乐学养之道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和中国民管会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机会,使笔者和笔者一样的学员在指挥的道路上不断思索和前行,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努力工作。
  三、结语
  入选“中国民乐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并参与其中,笔者有幸见证群英荟萃,聆听众多名师巨匠的倾囊相授,受益匪浅。更加全面地从各项艺术形式中认识、领悟了指挥表演学科的学术精髓与艺术魅力。“国培”项目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学员。秉承“国培”艺术美学的核心内涵,以饱满的热情、不忘初心、砥砺前进,聚精会神地投身到民族管弦乐事业中去,这是所有年轻一代指挥肩上的责任。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课程是小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微课教学模式凭借着丰富的音效感染力和生动的影像,已经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新模式。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使微课的特点和优势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关键词】小学;音乐;微课教学;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科视唱练耳课程的目的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加强学生的识谱能力,能够快速地将新作品进行准确演奏;第二是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在西洋管乐学生的本科学习中,专业练习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由于西洋乐器律制的特殊性,西洋管乐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固定调的识谱方法,在视唱练耳课程中也对他们采取固定调视唱的教学方法,虽加强了其识谱能力,却忽视了其对于旋律的把握。本文拟从固定调的优势与弊端,首调感觉的重要
期刊
【摘要】人类的音乐发展历史中,有声的音响形式并不是唯一或必然的存在方式。众多的音乐实践与理论中都曾出现过“无声音乐”的实例,孔子的“无声之乐”与凯奇的《4分33秒》皆是音乐存在的特殊方式,颠覆了传统的音响形式,展示了一个无声而又“有声”的音乐视野。  【关键词】无声之乐;美学思考;4分33秒;音响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通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从音乐信息的产生、传
期刊
【摘要】历史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郑祖襄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作为经典书目,其学术价值具有学科前沿和开拓性的特色。本文对著作背景、作者简介、内容梳理、历史评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该书的阅读,在回望历史之时,学习前人睿智,也对音乐史学的学习有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关键词】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本书以中国古代为专题
期刊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抽象化的艺术门类,其内容的写入、填充和表现模式都与文字、图像等不同,音乐化的抽象表达使人置身于无垠的想象原野,万般风景全凭心造,文字则擅长具象描摹事物,栩栩如生如临眼前。但艺术与文学是文明之树上息息相关的两种姊妹门类,单一的艺术门类不会保持孤岛状态,会持续受到其他知识元素的持续影响与参与,互相映照,持续发展。通过观察与分析西方古典音乐中文学的深刻存在,探索音乐与文学相互影响的例
期刊
【摘要】胡戈·沃尔夫是欧洲浪漫主义后期最杰出的德奥艺术作曲家之一,他是德国浪漫主义后期只专注于写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其创作精神虽然传承自舒伯特、舒曼,但他对于诗词的处理却具有自己的特色,重视音乐和诗歌的结合,是一位真正以诗歌为基础的作曲家。  【关键词】艺术歌曲;沃尔夫;艾辛多夫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德国早期的Lied是一种抒情性的叙事歌,内容大多为与宗教或世俗相关的诗歌。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口述访谈,了解到永年吹歌1875年至2012年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永年吹歌乐人们曾为清代官员奏乐,为占据永年的日本宪兵队奏乐,为解放永年的共产党人奏乐,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奏乐,为苏联的国际友人斯大林奏乐,为朝鲜的前国家主席金日成奏乐……他们将吹歌从永年的田间乡村带到了国内各大演出院团,又带至国际舞台。乐人们经过几代的积累,完
期刊
【摘要】竹笛是维吾尔民族乐队中的组成乐器。由于历史发展、地理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种种限制,使得人们并没能广泛的认识维吾尔民族乐队中的竹笛,对其在民族乐队中所起到作用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因此,将竹笛放在乐队中来观察其在乐队中的作用,获得理性的认识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参加维吾尔民族乐队的排练和演出等多种方式研究得出竹笛在维吾尔民族乐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领奏和旋律演奏作用,不仅引领管乐声部走向,在乐器组合
期刊
【摘要】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清末魏晋时期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筝以它独具一格的音韵特征而久立于民族音乐之巅,器乐演奏音色的追求从古至今都是技术重难点,古筝演奏也不例外。古筝的音色非常独特,能够表现出丰富优美的艺术韵味和各地特点。本文以影响古筝演奏音色的客观因素、主观技术因素、主观心理因素三方面为切入点,重点突出气息在古筝演奏中的作用,并以现代筝曲《西域随想》作为案例进行论述。  【关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水课现象,寻找教学有效途径。转变课堂模式。依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以互联网与学校特色资源为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补充,将教学模式从观赏作品写分析转变为学生对艺术元素的体验、作品设计编排、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艺术协作演出的模式;教学评价转变。单一考核评价转为过程评价结合综合能力评价,评价应肯定引导创造性行为,应兼顾到学生的个性,细化并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有效教学;水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