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的宣言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议人物
  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是个响亮的名字。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风格画派的代表——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也是艺术品商业价值的代表——他创作于1953年的《女人III》在2006年11月以1.375亿美元被亿万富翁斯蒂文•科恩 (Steven A. Cohen)收购,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贵的油画,仅次于2004年以1.4亿美元成交的杰克逊•波洛克的《第五号,1948》。
  德•库宁,也是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有人说他是个歧视女性的厌女狂,在他的第三个女人系列中,极尽丑化女性,把她们描绘成面目狰狞、色彩灰暗、呲牙咧嘴、令人生恶的生物;也有人说他生性风流,酗酒吸毒,生活中充满癫狂的糜烂。但是,德•库宁的传记作家马克•斯蒂芬斯(Mark Stevens)说,实际上,与德•库宁保持了长期友谊的几位女性,都智慧而阳光,并且都深切怀念和德•库宁共渡的时光。在他晚年深陷极度抑郁和酒精的日子里,是他已经离婚的妻子,依琳娜(Elaine Fried de Kooning)帮助他摆脱精神上的困扰,重拾生活信心。
  20世纪40年代末,他以一组黑白抽象系列奠定了自己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的地位,50年代末,又以一组彩色抽象画震撼了艺评界,在抽象艺术领域的成就达到巅峰状态;但是,他随后回头重拾具象画法,又开始画他的女人,令当时的艺评界教父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大为光火,称他违反了艺术进步的原则,转身抛弃了他,使他在随后的年代中一直作为一个艺术界的不可或缺的陪衬人物出现。但是,德•库宁从来没有打算创造或者追赶任何潮流,也从来都不认为艺术是需要一直进步的,他说:“我对是不是抽象并不感兴趣,我之所以这样画,是因为这样画,我才可以尽量多地在画幅中添加进我想要表现的元素,比如一个人、一匹马,比如快乐、痛苦、愤怒、彷徨……”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种围绕于艺术内外的、传闻和事实交叉的真真假假,使得德•库宁的作品回顾展备受瞩目,关于展览的预告提前半年就早早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报章。2011年9月18日,这个回顾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后,引来络绎不绝的如潮人流。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展览会持续4个月,直到2012年1月9日才结束,给想要前来一睹大师真面目的人们,留下足够的时间。
  
  6年策展
  1997年德•库宁辞世后,现代艺术博物馆一直没有问津于他的作品,因为策划一个像他这样风格多变的艺术家的回顾展,对策展人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他被冠以“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的光环,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风格是一种欺诈,”,在艺术领域里,“每一个创意都是好创意”。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抓住并再现那些瞬间的印象和感受,跟着自己的感觉滑行,而不是拘泥于某种风格或画法。他所追求的那种在一瞥之间所领受到的感悟,使得他的作品信马由缰、恣意纵横,不断打破艺评家给他量身定制的“主义”框架。
  现代艺术博物馆油画和雕塑部的名誉主任约翰•埃尔德菲尔德(John Elderfield)是德•库宁的忠实崇拜者。据说,当年他从英国来到纽约之前,就编撰了一本德•库宁画作的名录,并且决定追随德•库宁的脚步,移居到纽约。策划一个德•库宁的作品回顾展,应该是非他莫属,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了。他花了六年的时间,在各个博物馆之间游历,筛选应该被包括在这次展览里的作品。这个盛大的展览,占据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第六层的整个楼层,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徜徉在展厅中,时不时会看到面色疑惑来回逡巡口中念念有词的观者:“乱套了,下一个应该是在哪里?”展品太多,风格太多,时间有限匆匆而过的观展者难免会一时失去了头绪。
  这次展览将德•库宁的创作总结为7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占据一个展厅,7个展厅中共展出了从800多幅作品中筛选出的近200幅,包括油画、素描、版画和雕塑等等。德•库宁一直不以纯粹的抽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他认为,“即使是抽象的形状也必须有类似的形体”,所以,在任何一个时期,他的作品都是抽象与具象同时存在,即使是在他的抽象画作里,也有各种形体碎片的痕迹。在7个展厅中,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抽象和具象作品肩并肩地摆放在一起,生动地诠释着德•库宁不拘一格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
  
  70年创作
  70年的时间在展出的7个创作时期之间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虽然展览纵跨了德•库宁整个艺术人生,但是他声名鼎盛的14年,从1946年到1959年,是本次展览的重点。
  
  1.1916-45:早期作品
  自幼在荷兰鹿特丹美术学院接受训练的德•库宁有着深厚的学院派功底,这个功底,是他成名前谋生活的主要技能。
  大气晚成的德•库宁,在40岁以前,一直主要以商业画作来维持生计。但是,受毕加索、马蒂斯和德•基里科的影响,他很早就开始探索不同于传统绘画技巧的表现形式。
  这个展厅展出了他从12岁到41岁将近30年间创作的部分作品,包括两件他在荷兰故乡创作的传统静物油画,以及一些商业画作。女性和景物,是贯穿他一生的表现主题。他的第一批女性系列作品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德•库宁笔下早期的女性系列,虽然已经具备了他笔下女性典型的瞪大的眼睛、呲咧的牙齿、丰满的胸部,但是她们依然恬静而平和。
  1945年,他完成了第一幅具明显抽象主义和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经过解构后的人体被重新组合,构成这幅《粉丝天使》。《粉丝天使》的诞生,标志着德•库宁真正摸索出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创作正式走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2.1946-49:突破时期
  继《粉色天使》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表现形式的德•库宁进入创作的喷发期。1947-1948年,他用锌白和黑瓷漆创作出一组抽象黑白画,并在1948年在纽约的查尔斯•艾根画廊(Charles Egan Gallery)举办了首次个展。这次个展,展出的都是他的黑白抽象作品,在艺评界引起广泛好评,使他成为先锋派艺术阵营里的中坚力量。
  
  3.1949-50:围绕《挖掘》(EXCAVATION)
  首次个展成功后,1948年夏天,德•库宁受邀前往北卡罗来那州阿什维尔镇(Asheville)附近的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教授2个月的夏季强化课程。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他集中精力在研究彩色抽象画的创作上,全部时间都用来完成一件尺幅不大的作品,《阿什维尔》(Asheville)。
  在创作《阿什维尔》的过程中,德•库宁不断反复画、刮掉颜色、再重新画,据他的学生回忆说,虽然他竭尽全力地精心雕琢过这些颜色,但是他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这些颜色就像被风吹上 画布一样,毫不费力地就成为现在的样子。
  这幅作品的完成,带领德•库宁进入彩色抽象画时期。沿用《阿什维尔》的技法,1950年底,德•库宁创作完成了他《挖掘》。这幅作品是德•库宁一生中最大的画架作品,完成后不久,就在1951年4月在纽约的查尔斯•艾根画廊(Charles Egan Gallery)举办的第二次个展中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德•库宁说这画的灵感来自于1949年的电影《苦米》(Bitter Rice),一位女性在稻田中劳作的形象。在这幅画里,解构后的多重影像相互交织,依然体现着自塞尚、到布拉克、到毕加索的立体派抽象画的影子。德•库宁希望用这幅画为立体派在艺术史上画一个句号,然后,告别立体派,开始寻找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
  同一时期,1948-1950年间,他还创作完成了第二批女人系列作品,包括3张大幅油画和一系列小幅作品。但是,这些女人系列作品被抽象主义画作的光芒所掩盖,并没有引起艺评家是市场的广泛关注。
  
  4.1950-59:从女人到风景
  1950年6月1日,德•库宁将一副画布订在画架上,开始一个历时两年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被摄影师Rudy Burckhardt和Walter Auerbach先后跟踪记录,见证了德•库宁最具争议性的第三个女人系列中第一副画的诞生过程。这个见证,被用大幅照片挂在本次展览的入口处,观者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幅最终的《女人I》,是如何从最初的形态,慢慢在画布上蜕变出来的。
  告别了毕加索,德•库宁开始从鲁本斯(Rubens)和伦勃朗(Rembrandt)的画风中寻找灵感,并把他的感悟在这第三批女人系列油画中体现出来。这一系列共有六幅油画,《女人I》到《女人V》以及《骑单车的女人》。当这六幅油画在1953年春天在纽约的西德尼•詹尼斯画廊(Sidney Janis Gallery)展出时,立即招来褒贬不一的声音,关于德•库宁歧视女性的舆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今天,站在肩并肩展出的这六幅油画前,观者可以看出,它们不仅仅是在表现女人体本身,更重要的,它们是想揭示人体及其背景环境之间的关系。德•库宁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风景。他使用同样的颜色和构图形态表现女人体和她所处的背景,使人体和背景相互融合,完全模糊了人物和背景之间的界限。具象和抽象结合,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德•库宁所有的创作之中。
  虽然第三个女人系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争议,德•库宁并没有对艺评界妥协,并没有老老实实地按着艺评界所期待的,在抽象表现主义中安顿下来、继续前进。他在第三个女人系列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在构图上可能的突破。1954-55年完成的《两个女人》中右边的女人的画法,最终引领他走向一个新的创作阶段,挥臂画法的城市风景。
  他使用挥臂手法创作的大幅风景抽象作品,集中表现他所居住的曼哈顿周围的城市景色:垃圾遍地的人行道、灰白狭长的飞机跑道。当这些作品被摆放在一起,那些大胆的颜色和笔触给观者带来的,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
  1959年春天,这些作品的展出,是德•库宁艺术生涯的巅峰,有艺评家称:“抽象表现主义”时代进入了“德•库宁画法”时代。他正式被称为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
  
  5.1960-69:在春天中重新绽放
  60年代,德•库宁决定搬到长岛居住。长岛的蓝天、沙滩和海水,与曼哈顿下城肮脏的街道行程鲜明的对比。这一时期,德•库宁经常懒散地躺在温暖的沙滩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和闲散的人群。这些观察,表现在他的画作上,是鲜艳的春天的颜色,与过去的灰暗迷蒙体现完全不同的色彩印象。
  
  6.1970-80:新的方向
  70年代,德•库宁开始尝试版画,并创作了更多的雕塑作品。1975-77年,他创作了一系列6副人体风景抽象画,其中的4幅在这里展出。完成这个系列之后,德•库宁逐渐转入80年代的彩色线条系列。
  
  7.1981-87:晚年作品
  进入80年代,老年痴呆逐步侵袭德•库宁。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与此前的作品截然不同。为减少成画的程序,每幅画都使用有限的几种颜色。但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因为颜色种类的减少而失去其复杂性。贯穿德•库宁创作生涯始终的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技法,在这里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
  80年代早期,德•库宁将白色空间引入到他的作品中,利用大块的白色空间分割覆盖色彩和线条,一改过去作品浓烈厚重的意味,使作品变得轻灵起来。80年代后期,大块的色彩不再,而灵动柔滑的线条愈加复杂连贯,空灵、宁静、悠远,充满了内心平和的感悟。
  
  精神遗产
  与任何一位名留艺术史的伟大艺术家一样,德•库宁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路。他很幸运,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的画作成为被市场追捧的有价之宝,能够依靠自己的创作来生活。但是,50年代末之后在盛名之累下所承受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在那一时期作品中的体现,在这样的回顾展中清晰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德•库宁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丰富的作品、高价的《女人III》,更重要的是他坚持自己、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
  
  让我们记住他为自己所终生热爱的艺术对世界所做的、自己一直坚守着的宣言:
  
  “肉体,是油画诞生的原因。”
  “风格是一种欺诈。”
  “即使是抽象的形状也必须有类似的形体。”
  “我对是不是抽象并不感兴趣,我之所以这样画,是因为这样画,我才可以尽量多地在画幅中添加进我想要表现的元素,比如一个人、一匹马,比如快乐、痛苦、愤怒、彷徨……”
其他文献
主持语:    本期师出名门栏目向读者推介的是: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学部主任安滨教授和他的两位弟子。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有着国外教育背景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安滨教授,是如何以国际的文化视野,并参照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来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和教学理念的。  在教学上安滨教授要求学生“能力与素养并重”。获得知识和能力是为了更大胆和有勇气去思考。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品格,由此打造
期刊
安东尼卡罗,是过去六十年以来,英国最著名的雕塑家。这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在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卡罗出生于1924年,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工程学学位,1946年开始学习雕塑,1947年至1952年间转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并担任了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助手,1953年后,在伦敦的圣马丁艺术学校任教。虽然卡罗的艺术生涯开始很早,但是他算是个大器晚成的艺术家。他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个人风
期刊
2011年12月14日,携“亿元”以运“资本”——第二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隆重开幕。本届高峰论坛共分三个主题单元进行研讨,本刊记者也受邀参加,并全程记录下了艺术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对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以及艺术资本市场格局的看法与前瞻建议。  虽然2011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向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也给中国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此外由于行业宏观政策和评估鉴定尚未健全,广大群众的
期刊
主持语:    照片上的来源、黄庆、任志忠、邬大勇、周小松,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青年教师,他们在美院和西湖湖山境域的滋养下,氤氲着一种生活的姿态和创作的热情,代表着当今中国油画的一种特殊气质。他们乐于回溯探源,在追踪西方绘画“古典”精神的同时,也关注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走向。尽管他们的面貌各有不同,但对个体生存体验已成为他们艺术表达的一种主要人文意识。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情感、关注作品的纯正性,并
期刊
陈云岗:冯先生您好!上次为大同编画册的事在您这里开过会,一年多过去了,画册印完了吧?我这次是借在京布置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美术展的间隙到您这儿拜访一下您。  冯骥才:好好!欢迎!大同画册已经印出来了,你没见到吗?印得非常精美!这样,可能在元月份大同要集中搞个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肯定会给你一套的。今天你先拿与你有关的这部。(吩咐工作人员持精装大卷一套两部送来)。你看看,这是咱们合作的成果。在这五个
期刊
主持语:    周刚不仅是位身怀儒雅之风的艺术家,还是位满怀艺术理想和使命感的儒士。作为当代中国水彩界的中坚力量,他以一种强烈的学院精神和务实理念投入到自身的艺术创作以及各种学术活动中,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赢得了广泛赞誉。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探索,周刚使自身在自觉而有深度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感悟的双重作用下,具备了一种对于时代的真正的穿透性能量,更借生命与文化的双向度共振,
期刊
据  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宗旨是,只收录已故的、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家的作品。换句话说,是力图确保每件藏品都是已经被广泛承认的艺术珍宝。因此,如果一个艺术家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被大都会博物馆收藏,那无疑是看到自己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被公开肯定,是会欣喜若狂的。也正因为这个收藏宗旨,大都会博物馆一直以来以沉稳的传统艺术为主,从埃及、希腊到中国、中东,常年的展品大多像出土文物一样,
期刊
SHMJ:您能先介绍一下您最近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考吗?  王璜生:上一阶段跟最近做了有两批东西。一批是比较现代的,就像这幅“游象”的作品。另外,我最近暑假在广东还画了一批比较大的画。暑假所画的这一批东西,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继续探索一种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感觉。因为我觉得中国的笔墨,它抽象的因素很强,它的审美,它的表达力等等,它有它很特殊的地方。这本身就很有美感。尤其对于我们学中国画出来的,对用笔、笔
期刊
美术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从一百多年前在德国诞生发展到今天,美术史研究的视野和疆域在不断的扩大。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对美术史的回顾与反思,对美术史上的问题做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检讨,比如中央美院贺西林教授的《早期中国美术史相关知识之检讨》对早期中国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生成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质疑,再次提醒大家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二是将美术史放在文化范畴中进行研究,
期刊
王中是中央美院公共艺术工作室的创建者和掌门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王中不仅让艺术激活了公共空间,在教学的细琐过程里,他也用自己独特清晰的教学思路激活了学生们的思想场域。   柳青、武定宇、朱宏亮是王中的得意门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挚爱的情感交流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更加夯实了学生们的使命感。他们在承接一个个公共艺术项目的过程中成长,同时也日渐深刻地理解并践行着老师在公共艺术上的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