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笔者经常参加县镇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发现现阶段小语文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还存在不少误区。在此,笔者着重对这些误区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与同行们共同探索思考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组讨论;误区对策;深入小组;思维过程;探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55-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遍及各科课堂。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部分,也在课堂中倍受青睐。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本人经常参加县镇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发现现阶段小语文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还存在不少误区。为此,本人对这些误区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与同行们共同探索相应的对策。
误区一:小组讨论只是学生的事
我在听“活动单模式教学”语文课时,上课老师先是让学生读“活动要求”,接着让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思考“活动要求”中的问题,用笔在书上画一画。等了一会儿后,老师便说:“下面各小组开始讨论。”于是乎,各小组学生便“刷”地站起来,他们的头挤在一起激烈地讨论起来。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似乎小组讨论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我坐在一个学习小组旁边,凑近学生听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生间的讨论发言充满灵性,有些发言甚至是非常精彩,妙不可言。但由于上课老师没有真正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因此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心里没有底,就只能随意地让学生回答,错失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
对策: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作为教师,不应该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有时还应作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那么到学生集体交流时,老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灵动、更精彩!
误区二:小组讨论只是找出答案
我在听课时,认真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小组成员并没有真正去讨论获取答案的思维过程,不谈“为什么”,只交流“是什么”。如老师要求学生找与活动要求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小组内的优等生常常先把他的答案直接与大家“分享”,其他学生在书上进行修改,有些差生根本就不假思索地直接跟在优生后面在书上画答案。整个小组的答案一致后就全部坐下,选一个同学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对策:因为“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得到的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换一种思想,得到的是两种思想”,学生针对学习问题各自作答,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意见交融淌出的活水。因此,在小组讨论时,老师应强调交流要求,学生间不应只是交流答案,而应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找关键词,学生应当这样交流:我找到的关键词是……,我是这样想的……,下面我根据我的理解来读一读这些内容。
误区三:小组讨论只是走走过场
小组讨论在近期教学改革中比较走红,一些老师为讨论而讨论。现象一:有些问题内容过于简单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老师为了赶时髦,硬是让学生讨论,结果白白地浪费了教学时间,高耗低效;现象二:有些问题设计得过难过深,学生长时间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展示时答非所问。无奈之下,教师再赤膊上阵,大讲特讲。
对策: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有一定探究价值,内容应该难度适宜,答案多样。选择具有开放性,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问题;另外,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地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
误区四:小组讨论只是优生做秀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合作学习并不见得怎样合作。一些学优生在小组讨论中口若悬河,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差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于优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当教师确定的时间一到,便请小组代表(均为优生)汇报。这样学优生走秀,中差生成了地地道道的看客。
对策: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改善分组方式,对小组学习加强指导,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各小组按好、中、差比例组合,形成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为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需要培养几个得力的助手,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要求在小组讨论时,先让差生发言,再让中等生回答,最后优生总结补充。教师要注意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并相机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人人参与合作交流,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得到共同进步。
关键词:小组讨论;误区对策;深入小组;思维过程;探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55-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遍及各科课堂。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部分,也在课堂中倍受青睐。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本人经常参加县镇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发现现阶段小语文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还存在不少误区。为此,本人对这些误区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并与同行们共同探索相应的对策。
误区一:小组讨论只是学生的事
我在听“活动单模式教学”语文课时,上课老师先是让学生读“活动要求”,接着让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思考“活动要求”中的问题,用笔在书上画一画。等了一会儿后,老师便说:“下面各小组开始讨论。”于是乎,各小组学生便“刷”地站起来,他们的头挤在一起激烈地讨论起来。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似乎小组讨论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我坐在一个学习小组旁边,凑近学生听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生间的讨论发言充满灵性,有些发言甚至是非常精彩,妙不可言。但由于上课老师没有真正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学生的讨论,因此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心里没有底,就只能随意地让学生回答,错失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
对策: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作为教师,不应该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有时还应作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那么到学生集体交流时,老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灵动、更精彩!
误区二:小组讨论只是找出答案
我在听课时,认真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小组成员并没有真正去讨论获取答案的思维过程,不谈“为什么”,只交流“是什么”。如老师要求学生找与活动要求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小组内的优等生常常先把他的答案直接与大家“分享”,其他学生在书上进行修改,有些差生根本就不假思索地直接跟在优生后面在书上画答案。整个小组的答案一致后就全部坐下,选一个同学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对策:因为“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得到的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换一种思想,得到的是两种思想”,学生针对学习问题各自作答,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意见交融淌出的活水。因此,在小组讨论时,老师应强调交流要求,学生间不应只是交流答案,而应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找关键词,学生应当这样交流:我找到的关键词是……,我是这样想的……,下面我根据我的理解来读一读这些内容。
误区三:小组讨论只是走走过场
小组讨论在近期教学改革中比较走红,一些老师为讨论而讨论。现象一:有些问题内容过于简单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老师为了赶时髦,硬是让学生讨论,结果白白地浪费了教学时间,高耗低效;现象二:有些问题设计得过难过深,学生长时间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展示时答非所问。无奈之下,教师再赤膊上阵,大讲特讲。
对策: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有一定探究价值,内容应该难度适宜,答案多样。选择具有开放性,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问题;另外,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地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
误区四:小组讨论只是优生做秀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就“千姿百态”,合作学习并不见得怎样合作。一些学优生在小组讨论中口若悬河,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差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于优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当教师确定的时间一到,便请小组代表(均为优生)汇报。这样学优生走秀,中差生成了地地道道的看客。
对策: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改善分组方式,对小组学习加强指导,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各小组按好、中、差比例组合,形成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为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需要培养几个得力的助手,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要求在小组讨论时,先让差生发言,再让中等生回答,最后优生总结补充。教师要注意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并相机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人人参与合作交流,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得到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