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艺》:你是如何看待近期的中国电影市场的?
王小帅:2014年我觉得市场上最让人欣喜的就是《白日焰火》。这样一部在往常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忽略的电影也能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觉得《白日焰火》应该是近几年中国电影最精良的一部制作,相对于其投资而言。这部电影的成功不在于大场面或者高科技的外在形式,而是完全回到了电影文本和语言本体的交流。
《综艺》:你认为《白日焰火》的成绩会是此类电影的一个制高点吗?
王小帅:我觉得肯定不是制高点,应该会有比它更高的。只是因为这部电影一上来就达到了这个水准,所以大家现在觉得好像是一个高点,但实际上市场应该还有更多空间。就像过去商业片票房过亿就好像不得了了一样,后来票房一亿都不好意思说了,现在更是都号称要十几亿、二十几亿的。
《综艺》:这次的《闯入者》,包括你以前的一些影片都选用了不少明星参演,这是否是出于对市场的考虑?
王小帅: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前后——在《青红》之前的作品,我觉得他们就是演员,只是现在来看他们已经变成明星了,比如高圆圆、郭涛、段奕宏。《青红》之后其实也是根据题材的需要,比如人到中年的戏,找演员就只能是张嘉译或者余男这样的质感,这个年龄段里也凸显出了他们作为明星的优势。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改变我对演员的看法:他们身上承载的东西,比如为人、阅历和表演经验其实就是他们作为艺术家的特点。他们是高级手艺人,我觉得把艺术家的特质结合起来并且放到市场上应该是对的。
《综艺》:但使用明星会不会加重你的电影在投资上的压力?
王小帅:其实这么多年来,我的电影在投资上始终都有压力,但我总能很幸运地跨越这些压力。所以我还是相信导演需要坚持,导演强有力的需求和表达一定会战胜所谓的投资本身。
《综艺》:你是怎么定位自己的这部新片的?
王小帅:反正我觉得如果自己能够继续拍“王小帅的电影”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我的电影是一种作者形态,这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纠结的地方在于希望以后“王小帅的电影”也可以给投资人带来稳定的收益,同时也能有一批稳定的观众,能够隔一段时间就在影院看到我的电影。
《综艺》:《闯入者》为什么不像之前的《我11》那样走合拍路线了?你觉得合拍是否是让中国电影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的途径?
王小帅:《我11》当时是因为有法国政府、电视台和基金的参与,所以在拍摄早期就达成了合拍意向。准确地说,合拍需要两国的团队、资源和资金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才是真正的合拍。《闯入者》只是说有一个长期合作的法国制片人加入。我觉得合拍不见得是条捷径,因为片子不管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想要走得远还是得看作品本身能不能做好。现在外国这么喜欢和中国做合拍,主要还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我们其实也是一样,但是中国电影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我们长期形成的文化、意识形态,所以我们的电影不是说加了外国人的名字就自然能够进入海外市场的。现在的合拍主要还是看在合作过程中相互的资源能不能多利用一些,仅此而已。
《综艺》:近些年本地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成功取得高票房的文艺片,这对你做电影来说是否也有一些影响?
王小帅:从《桃姐》《观音山》《晚秋》这几部电影来说,现在市场上已经看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苗头,包括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白日焰火》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但我觉得这类电影未来在市场上还是需要一个稳定性和延续性——我不希望这样的片子仅仅是个案,好像非得是因为得了奖,加上其他某种商业化元素的包装或营销,然后才能形成后面的市场效益。其实现在的市场容量是足以消化这一类电影的,我自己特别希望看到这种类型的影片能够有基本的票房保障,这也才能让很多人放心。
《综艺》:在你看来,文艺片在市场上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需要哪些条件?
王小帅:这需要等到观众对这一类型的需求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在可能是因为一些主流商业类型到达了一个饱和点,观众越来越愿意尝试新的类型。另外,客观上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电影院不断增加的银幕为不同的需求提供了空间,也把文艺片原有的一些习惯看碟、网上下载的观众重新召回了影院。这部分观众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其基数可能就能支撑文艺电影的市场了,这也就形成了稳定性。有了这种稳定性,文艺片这类电影也能进一步细分,下面各块都能发展出一个固定的观众群。我觉得未来市场是可以再细分一些的。
《综艺》:最后一个问题,你怎么看你同代导演的商业转型?
王小帅:我觉得第一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是人生确实太艰难了,不是“坚守”两个字就能说的了的。第三是创作的理念也存在不同。有的创作其实就是一个冲动,这个冲动可能会延迟很长时间,有的可能就是因为年轻。冲动一下之后回到社会里,依然需要为了生存去奋斗,去打拼。对于我来说,拿到摄影机的机会不容易,在九十年代初我是抢过摄影机、借过钱才能拍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我一直很珍惜那个过程,所以我也想继续坚持下去。
王小帅:2014年我觉得市场上最让人欣喜的就是《白日焰火》。这样一部在往常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忽略的电影也能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觉得《白日焰火》应该是近几年中国电影最精良的一部制作,相对于其投资而言。这部电影的成功不在于大场面或者高科技的外在形式,而是完全回到了电影文本和语言本体的交流。
《综艺》:你认为《白日焰火》的成绩会是此类电影的一个制高点吗?
王小帅:我觉得肯定不是制高点,应该会有比它更高的。只是因为这部电影一上来就达到了这个水准,所以大家现在觉得好像是一个高点,但实际上市场应该还有更多空间。就像过去商业片票房过亿就好像不得了了一样,后来票房一亿都不好意思说了,现在更是都号称要十几亿、二十几亿的。
《综艺》:这次的《闯入者》,包括你以前的一些影片都选用了不少明星参演,这是否是出于对市场的考虑?
王小帅: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前后——在《青红》之前的作品,我觉得他们就是演员,只是现在来看他们已经变成明星了,比如高圆圆、郭涛、段奕宏。《青红》之后其实也是根据题材的需要,比如人到中年的戏,找演员就只能是张嘉译或者余男这样的质感,这个年龄段里也凸显出了他们作为明星的优势。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改变我对演员的看法:他们身上承载的东西,比如为人、阅历和表演经验其实就是他们作为艺术家的特点。他们是高级手艺人,我觉得把艺术家的特质结合起来并且放到市场上应该是对的。
《综艺》:但使用明星会不会加重你的电影在投资上的压力?
王小帅:其实这么多年来,我的电影在投资上始终都有压力,但我总能很幸运地跨越这些压力。所以我还是相信导演需要坚持,导演强有力的需求和表达一定会战胜所谓的投资本身。
《综艺》:你是怎么定位自己的这部新片的?
王小帅:反正我觉得如果自己能够继续拍“王小帅的电影”就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我的电影是一种作者形态,这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纠结的地方在于希望以后“王小帅的电影”也可以给投资人带来稳定的收益,同时也能有一批稳定的观众,能够隔一段时间就在影院看到我的电影。
《综艺》:《闯入者》为什么不像之前的《我11》那样走合拍路线了?你觉得合拍是否是让中国电影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的途径?
王小帅:《我11》当时是因为有法国政府、电视台和基金的参与,所以在拍摄早期就达成了合拍意向。准确地说,合拍需要两国的团队、资源和资金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才是真正的合拍。《闯入者》只是说有一个长期合作的法国制片人加入。我觉得合拍不见得是条捷径,因为片子不管是在艺术上还是在商业上,想要走得远还是得看作品本身能不能做好。现在外国这么喜欢和中国做合拍,主要还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我们其实也是一样,但是中国电影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我们长期形成的文化、意识形态,所以我们的电影不是说加了外国人的名字就自然能够进入海外市场的。现在的合拍主要还是看在合作过程中相互的资源能不能多利用一些,仅此而已。
《综艺》:近些年本地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成功取得高票房的文艺片,这对你做电影来说是否也有一些影响?
王小帅:从《桃姐》《观音山》《晚秋》这几部电影来说,现在市场上已经看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苗头,包括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白日焰火》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但我觉得这类电影未来在市场上还是需要一个稳定性和延续性——我不希望这样的片子仅仅是个案,好像非得是因为得了奖,加上其他某种商业化元素的包装或营销,然后才能形成后面的市场效益。其实现在的市场容量是足以消化这一类电影的,我自己特别希望看到这种类型的影片能够有基本的票房保障,这也才能让很多人放心。
《综艺》:在你看来,文艺片在市场上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需要哪些条件?
王小帅:这需要等到观众对这一类型的需求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在可能是因为一些主流商业类型到达了一个饱和点,观众越来越愿意尝试新的类型。另外,客观上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电影院不断增加的银幕为不同的需求提供了空间,也把文艺片原有的一些习惯看碟、网上下载的观众重新召回了影院。这部分观众如果能充分调动起来,其基数可能就能支撑文艺电影的市场了,这也就形成了稳定性。有了这种稳定性,文艺片这类电影也能进一步细分,下面各块都能发展出一个固定的观众群。我觉得未来市场是可以再细分一些的。
《综艺》:最后一个问题,你怎么看你同代导演的商业转型?
王小帅:我觉得第一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是人生确实太艰难了,不是“坚守”两个字就能说的了的。第三是创作的理念也存在不同。有的创作其实就是一个冲动,这个冲动可能会延迟很长时间,有的可能就是因为年轻。冲动一下之后回到社会里,依然需要为了生存去奋斗,去打拼。对于我来说,拿到摄影机的机会不容易,在九十年代初我是抢过摄影机、借过钱才能拍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我一直很珍惜那个过程,所以我也想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