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需手术治疗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术后48小时通过空肠管开始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在术后7天完全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平均住院日、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平均住院日少、术后治疗费用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较为科学的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帮助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减少平均住院日,降低治疗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方式。
【关键词】 胃癌术后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护理体会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胃恶性肿瘤的95%。可见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1]。上腹不适是早期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如发生腹痛,一般都较轻,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这些症状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当胃癌发展扩大,尤其在浸润穿透浆膜而侵犯胰腺时,可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癌肿毒素的吸收,可使患者日益消瘦、乏力、贫血,最后表现为恶病质。癌肿长大后,可出现梗阻症状,贲门或胃底癌可引起下咽困难,胃窦癌引起的幽门梗阻症状,腹部可扪及肿块。癌肿表面形成溃疡时,则出现呕血和黑便,此时已属中晚期,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常需手术治疗。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胃癌手术患者60例,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60例手术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2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筛选标准,排除有内分泌、代谢性、转移癌、胃癌术后复发、严重肝损害疾病的患者。手术方式:Billroth I式手术患者32例,Billroth II式手术患者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式、肿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营养支持方法
2.1 研究组
经鼻肠管进行营养支持,Billroth I式手术患者鼻肠管置入Treitz韧带下25cm处,Billroth II式手术患者置入远端吻合口远端25cm处。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发生率可达60%[2]。术后24小时内开始经鼻肠管注入少量温生理盐水,刺激肠道功能恢复,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如无不适,可于48小时后开始注入肠内营养液,初始速度30ml/h,若无上述不良反应,可逐步提升注入速度100ml/h。肠内营养液注入时,在鼻肠管内进行预加热,维持温度在38-40摄氏度。防止温度过低导致胃肠道痉挛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影响恢复时间。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肠内营养液剂量,一般维持在1500-2000ml/d,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补给[3]。
2.2 对照组
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进行营养支持,术后7日内根据患者体重补充足够的葡萄糖、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每日通三升营养袋补充。供给热量25kcal/kg.d。氮量0.21g/kg.d。
2.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2.4 应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珋 ± 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检t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研究组:排气时间3.05±0.78,术后平均住院日10.5±2.0,下床活动时间3.22±1.63,血清白蛋白32.46±6.23;对照组:排气时间4.28±1.21,术后平均住院日17.3±3.2,下床活动时间4.92±2.18,血清白蛋白31.78±5.82,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且术后禁食时间长,因此加强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4]。以往使用较多的是长时间禁食和完全肠外营养,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消化功能紊乱、胃肠到黏膜萎缩、细菌易位、排空障碍等。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刺激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功能的恢复。通过维持胃肠道黏膜屏障,有效预防因细菌易位引起的肠源性感染[5]。虽然肠内营养有诸多好处,但护理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对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详细沟通,能直接了解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不良状况,便于随时处理。如果注入过快会出现腹胀、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必须时刻观察患者的状态变化。
大量研究发现,通过科学护理,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患者住院费用[6]。因此,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位萍.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2011.10(6)8-9.
[2] 郑红帆.52例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2):93.
[3] 杨锐,方玉,辛晓伟,等。肿瘤患者肠内、外营养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用药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2):656-662.
[4] 姜自欣.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疗效与护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5(11):1729-1730.
[5] Jie ZG, Liao XF, Xie XP, et al.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 2008 Nov;11(6):530-531.
[6] Liu ZH, Su GQ, Zhang SY,et al.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 2013 Nov;16(11):1063.
【关键词】 胃癌术后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护理体会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占胃恶性肿瘤的95%。可见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1]。上腹不适是早期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如发生腹痛,一般都较轻,且无规律性,进食后不能缓解。这些症状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当胃癌发展扩大,尤其在浸润穿透浆膜而侵犯胰腺时,可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癌肿毒素的吸收,可使患者日益消瘦、乏力、贫血,最后表现为恶病质。癌肿长大后,可出现梗阻症状,贲门或胃底癌可引起下咽困难,胃窦癌引起的幽门梗阻症状,腹部可扪及肿块。癌肿表面形成溃疡时,则出现呕血和黑便,此时已属中晚期,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常需手术治疗。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胃癌手术患者60例,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60例手术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2岁。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筛选标准,排除有内分泌、代谢性、转移癌、胃癌术后复发、严重肝损害疾病的患者。手术方式:Billroth I式手术患者32例,Billroth II式手术患者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式、肿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营养支持方法
2.1 研究组
经鼻肠管进行营养支持,Billroth I式手术患者鼻肠管置入Treitz韧带下25cm处,Billroth II式手术患者置入远端吻合口远端25cm处。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发生率可达60%[2]。术后24小时内开始经鼻肠管注入少量温生理盐水,刺激肠道功能恢复,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如无不适,可于48小时后开始注入肠内营养液,初始速度30ml/h,若无上述不良反应,可逐步提升注入速度100ml/h。肠内营养液注入时,在鼻肠管内进行预加热,维持温度在38-40摄氏度。防止温度过低导致胃肠道痉挛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影响恢复时间。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肠内营养液剂量,一般维持在1500-2000ml/d,不足部分由外周静脉补给[3]。
2.2 对照组
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进行营养支持,术后7日内根据患者体重补充足够的葡萄糖、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每日通三升营养袋补充。供给热量25kcal/kg.d。氮量0.21g/kg.d。
2.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2.4 应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珋 ± 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检t验,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研究组:排气时间3.05±0.78,术后平均住院日10.5±2.0,下床活动时间3.22±1.63,血清白蛋白32.46±6.23;对照组:排气时间4.28±1.21,术后平均住院日17.3±3.2,下床活动时间4.92±2.18,血清白蛋白31.78±5.82,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且术后禁食时间长,因此加强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4]。以往使用较多的是长时间禁食和完全肠外营养,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消化功能紊乱、胃肠到黏膜萎缩、细菌易位、排空障碍等。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刺激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功能的恢复。通过维持胃肠道黏膜屏障,有效预防因细菌易位引起的肠源性感染[5]。虽然肠内营养有诸多好处,但护理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对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做好详细沟通,能直接了解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不良状况,便于随时处理。如果注入过快会出现腹胀、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必须时刻观察患者的状态变化。
大量研究发现,通过科学护理,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患者住院费用[6]。因此,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位萍.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2011.10(6)8-9.
[2] 郑红帆.52例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2):93.
[3] 杨锐,方玉,辛晓伟,等。肿瘤患者肠内、外营养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用药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2):656-662.
[4] 姜自欣.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疗效与护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5(11):1729-1730.
[5] Jie ZG, Liao XF, Xie XP, et al.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 2008 Nov;11(6):530-531.
[6] Liu ZH, Su GQ, Zhang SY,et al.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 2013 Nov;16(11):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