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guo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属于美学范畴,是中国所特有的一个美学概念,它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起来的一条审美规律和创作原则。意境既是客观景物精华部分的集中反映和表现,又是作者思想感情凝炼的化身和抒发。它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互相交融的产物。也就是说,意境包括着艺术创作和欣赏两方面。从创作范畴说,它意味着托意于境和缘境引情;从欣赏范畴说,它意味着创作作品所引起的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的审美感受。
  中国的传统文艺历来偏重于表现性。表现性艺术偏重于主体感情,心理的抒发和描绘,常以抽象形式表现某种宽泛,朦胧、深邃的思想和感情世界。对表现性艺术的欣赏一般采取“品味”的方式,在反复的咀嚼玩味中体察、发现作品所包含的无穷意趣。因为这一类艺术品所表现的主要是情感,是一种宽泛、朦胧的精神境界,没有特定描写的客观对象来制约、限定,所以欣赏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人们从这一类艺术品中得到的主要是情感和精神境界的陶冶、净化和提高。因此,我国以抒发感情为主的表现性艺术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烟雾朦胧的秋晨,“伊人”若隐若现,渺茫不可亲近,由思念而引起的忧闷与深秋的景象交织而成的意境何等惆怅惋切,情与境完美地融合起来。
  在作品中,作家的思想感情(意)通过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境)而表现,艺术形象又通过作家的思想感情而创造。这就是文艺创作的“意”与“境”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上是从意境的创作方面来讲的,下面再谈一谈意境的欣赏。
  在中国,意境历来是品评诗歌高低优劣的一个重要原则。诗歌创造了深远的意境,就能产生美感作用,具有扣人心弦艺的术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事代谢,古今更迭。在千头万绪的感兴和千态万状的景物中,诗人以燕子为连接。在野草丛生,点缀着些零星野花的朱雀桥边,夕阳斜斜照射着,令人感到一种冷清寂寞和怃然。燕子又飞来了,曾经是六朝时代以门阀著称的豪门甲第,而今却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住宅。尽管此时飞入百姓家的燕子不是过去飞过王谢堂前的燕子,但诗人通过想象将其融成一体,使燕子成为了饱经沧桑的最好见证。诗中无一字一句点名题旨,但兴废之感、苍茫之思,却隐隐可见,令人掩卷长叹。意境既需要作家的精心创造,也需要读者细心领会。有时,作家创造出的意境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在作品的字面之外,有一块意蕴无穷的“空白”,可以让读者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结合着自己的情感认识,审美观点而发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来。中国的文艺讲求含蓄、深远的美,这也正是意境所追求的,要求作品达到的一种“和谐”,是一种真善美相结合的最高境界。
  意境包含情与景、意与物、神与形、理与事,文与质几个方面的融合统一。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情中景,景中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说:“思与境偕,乃诗家所尚者”。如果将情与景截然分开,那么景就不是作者心且中真正的美景,而情也不能自然地抒发出来,读者无法体会到真而深的情感世界。
  欣赏一篇意境深远的作品,读者能够将作家想要表达的一切缔构于自己的想象中,读者似乎进入到了意境之中,在其中玩索,本身的性情爱好也化入其中,得到一种真实的感受,而外物不能够夺走。总之,意境是诗歌创作形象思维的产物,是诗的基本审美范畴,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中介。诗人的情感,诗的美学的政治伦理的教育功能,都只能通过诗的意境来实现。诗的美学核心问题——意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古代诗歌理沦的发展中。直到如今,意境仍是中国文人创作的最高追求目标之一。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既承认境由外发,又肯定境由意生。文章风格的刚柔决定于作者的气质和个性,而风格特点在具体作品中的表征,恐怕还是一个意境问题。从作品构建的意境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家的精神、风格、个性等。境中有人,也是意境的民族特征之一。因诗文知人,因诗文知世,不仅说明诗境中人的精神的重要,更说明诗人与时、地的必然关系。领会境中有人在的好处,有助于认识个性风格的多样性。作家的风格尽管因生平经历各个时期中生活和思想的变化而变化,但就其主流来来说,总有一个基本风格。作为这一种基本风格体现在每一篇具体作品中,往往风貌纷呈。领略了作品的意境特色,就可以看出篇章意境是怎样统率于风格总体。
  薛雪《一飘诗话》中这样叙述:“欲知杜诗大义,先准表臣《读杜》一则,略有端倪矣。其曰:余读杜诗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功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叹其含蓄如此;及云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则又骇其奋迅也。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爱其清旷如此;及云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则又怪其华艳也……”这一段话足以说明杜甫诗除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外,还具备如上所述的异彩纷陈的各种意境。
  意境中有人,还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作家的真性情,从而可以更亲切地欣赏作品的一往情深,从而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作家在谋篇布局时,情意的奔泻和抒发、同事义的选取和调度,二者几乎是不分先后,这正是古代诗论中所称道的“造意之妙,与造物相表里。”即使景见情,固然使景语成为情语;即使情语显露一些,只要它是真感情的流露,又未尝不可,也未必会受到破坏,感人的魅力又何尝能够轻估?意境之所以成为中国所特有的美学范畴,还与其所受到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儒释道对意境说的产生有着极深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意境的演变做一个简略的回顾,就可知意境确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具有了民族特色。
  “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在先秦时期是以“言”和“意”的形式出现的, 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说法。及至魏晋的玄学盛行时期,展开了“言能尽意”和“言不尽意”的辩论,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文艺,但其注重诗境的想象和含蓄却有唯心论倾向的一派理论,发生了较深的影响。到了魏晋至唐宋的“境界”说,就转而为受佛学的影响,扣合文学特征,为比较成熟的意境说提供了思想基础。真正触及到文艺的意境问题的首先是唐诗僧皎然。他强调诗歌创作应由“古人后于语,先于意”的“意”,实际上近于佛家的妙悟。后来的司空图比较全面地认识到“意”和“境”的总体。不仅如此,他还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意和境的关系问题。至于南宋严羽,则着重发挥的是因袭禅宗有关取境的自我修养的理论。到了晚清时期,意境说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意境问题为纲,扩充到有关美学范畴的各方面的探讨。其中的很多观点多多少少也渊源于佛学意境中虚无主义的影响。至于说到道学对意境学说的影响,则主要是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的。庄子的美学观对其后的艺术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由上述看来,意境说的形成发展混合三家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独特概念。在中国美学中,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是合为一体的。它注意情与理的统一,强调艺术与审美活动必须合乎伦理道德,要对人的情感产生感化、陶冶、塑造作用。
  当然,意境这一个美学范畴并不仅仅使用于诗歌之中,还推及到小说、戏剧,以及国画、音乐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是品评诗与画意境幽深。意境说到如今已是诗、画、乐相交融的意境论了。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流行的私塾教学,采用纯粹的口耳形式,语言的教学工具作用自不待言。即使是传播媒介比较发达的当代,课堂教学中也主要以语言为手段。因此,教学语言在课堂中,对沟通师生信息,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下面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语言的运用。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  (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通俗易懂,教师讲课时切忌照本宣科,更不能采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课堂上有一点声音,只听老师讲就好了,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被动接受的局面。加上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感知和认识不清楚,导致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偏低,掌
期刊
一、墨子简介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90),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创立墨家学派,与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二、基本教育理论  (一)教育救世论  《墨子·鲁问》篇云:“翟以为不若通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
期刊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结合自己家乡的春天体会春天的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
期刊
情境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创设情境是打开教学艺术之门的金钥匙。小学数学情境设置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游戏娱乐,学在其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对今天
期刊
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一新生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但主要还处于经验型。《经济生活》课程中涉及货币、价值、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术语,以高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还不能很好理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对解决这一阶段教与学的矛盾十分必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过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
期刊
《包装设计》作为设计公司的重要项目,对于设计师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较高的要求,包括项目的定位分析、设计构思、草图绘制、电脑完稿制作、工艺印刷、项目报价、客户洽谈等。笔者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为教学理念,深入探索课程项目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本学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将“圆坝子”火锅店的包装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洽谈客户、项目沟通等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制作,感受工作流程,提高综合素质及项目实
期刊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塑造与养成。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更有效果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1.教师备课  备课不等于只是写教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
期刊
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克服以讲为主的模式,倡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导学式教学模式。它的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这四个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导学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