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记忆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utjwzx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丹丹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今年她在索尼世界摄影奖中获得专业学生组亚太区第一名。我们此次刊登的是她的毕业作品《慰安所的人体》系列。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她选择了复杂的“摄影、绘画加版画”的创作手段。


   Q =陈奇军A =李丹丹
  Q:您从何时开始喜欢摄影?主攻方向是什么?
  A:我从高中开始接触摄影,当时在学习绘画,对摄影产生了好奇,经常会看一些关于摄影的书。我真正走入摄影、痴迷摄影是在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这个时候我拥有了第一台相机。我的摄影主攻方向是艺术摄影,当然我也比较喜欢纪实摄影和商业摄影。
  Q:您最欣赏的摄影名家有哪些?您最信服哪句名言?
  A:我最喜欢的摄影师有荒木经惟(Araki Nobuyoshi)和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今年在伦敦,我也有幸见到玛丽·艾伦·马克(Mary Ellen Mark),别人问她“如何做一个好的摄影师”时,她只说了一句话“做自己”,这三个字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Q:前不久,您的《未来新闻》在索尼世界摄影奖中获得专业学生组亚太区第一名。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影赛?
  A:去年我们学校聘请了第一位摄影系外籍教师,他的英文名字叫“Anton Hazewinkel”。他告诉我们有这样一场比赛,如果入围就可以前往英国。他要求我们每位学生都要参加。我之前并不关注摄影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知道和关注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后来,我成为亚太区唯一一名入围索尼世界摄影奖专业学生组的参赛者,并最终进入到十强。
  Q:关于这组《慰安所的人体》系列,如何产生的这种灵感?
  A:偶然间得知,我的同学在拍摄有关这个慰安所的纪实摄影,并整理关于慰安所的文献。我立马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跟他一起去了慰安所遗址。进入那个空间后,一个个片段不断撞击着我的心灵。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变得很忧郁。我当时就决定要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于是我开始了这组作品的创作。
  Q:画面中的人物是您本人扮演的吧?


  A:是的,要知道在当前中国的环境中,人体和人体模特都备受争议。如果我选择一个人做我的模特会有两个问题:一是,我要对模特有所保护,我不确定会不会有舆论冲击到她,有可能给她带来巨大的影响;二是,在我找的模特当中,她们都不足以表达出我对慰安妇、对逝者的那种感觉和情感。这种情愫的表达在模特身上是很微妙的,如果展现不出来,很有可能会与我想表达的背道而驰。
  Q:您选取的场景在哪里?里面的其他设施,比如布娃娃、烟缸、书刊等,都是原来的还是您特意布置的?
  A:我所选择的场景位于南京市利济巷的慰安所遗址,它即将被拆除并建立南京大屠杀二馆,目前这里变成了一个临时停车场。里面的场景都是原封不动的,除了画面中的我之外,其他完全都是纪实的。
  Q:您将“摄影、绘画加版画”三种手段结合起来,请谈谈具体实施过程。


  A:如果把这种结合细细说来可能不止几十个几百个文字所能表达的了,我简述一下吧。首先在摄影方面,我先进行了基本的处理,可能这种后期处理并不符合我平常处理一张照片的标准,而是要符合版画输出效果,毕竟纸张的呈现和电脑显示屏幕的呈现存在很大差距,要很好地控制灰度、亮区、暗区,这也要反复实验调整才能符合纸张的输出颜色。其次在版画方面,这个步骤更复杂,每一步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稍有不慎就要从头再来。我需要先选择纸张,并对纸张进行泡制,然后对影像进行曝光,这一步很难控制,要反复实验才能获得最佳的曝光效果,而且这种曝光也要完全符合纸张输出。第三,我要对曝光后的版进行腐蚀,留下我要的影像。第四,我需要调配墨汁,控制墨汁的油,更要控制滚墨台上的水分,在版面上滚墨时要控制力度、方向、水分、油及卫生,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需不需要重头再来。第五,是进行版和纸张匹配,碾轧并控制好压力,不然我就要重新来过了。在这种反复调试中每一张影印出来的都不一样,成功率低得可怜,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和时间。第六,是装裱,因为我选择了中国传统的长纤维宣纸,纸张透薄且易褶易损,必须装裱在美术纸上。这一步叫做水托裱,需要调制浆糊,在合理的方法下才能完全让两个纸张贴合,加温脱水后把多余的美术纸沿边撕掉。最后是上色,对其选择好的进行绘画。绘画形式和颜色搭配也要进行实验,要绘画好多同一幅作品,找到合适的颜色和绘画形式再在最好的那一幅作品上进行绘画。
  Q:除了想在形式上打破常规外,这种复杂方式对主题表现有何帮助?
  A:如果运用现代的机械打印形式对这种主题来说没有力量,感觉很薄气,不足以表达我沉重的思想。而且打印方式太机械,让读者会有一种机械感和距离感。再一个原因,我希望整个创作过程都通过我的双手和一次次的创作产生,每一步都可以进行创作设计,从中找到最符合我的创作方法和形式。这样做也更具有意义,同时增强了我作品的收藏价值。我所做的就像在孕育一个生命!


  Q:您的摄影器材都有哪些?主力相机和镜头是什么?
  A:我有尼康 D800和索尼A7两台相机,镜头有尼克尔24-70mm f/2.8变焦头、腾龙90mm f/2.8微距头以及索尼的28-70mm f/3.5-5.6套头。平时拍摄时我还经常使用三脚架、闪光灯和反光板。
  Q:您在意相机的选择吗?还是什么相机都可用?
  A:相机的选择我不是特别看重,但是我清楚自己所选择的相机会拍出怎样效果的照片。我觉得应该合理选择设备,要根据自己的拍摄内容来选择设备。

其他文献
香港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之一,那里不仅有我爱吃的美食,更有我喜欢的浪漫夜景。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工作后,终于有了几天的休息时间,于是订了一张机票,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走之前,我拿到了一套索尼微单数码相机?A7S,镜头则有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Sonnar T* FE 55mm f/1.8 ZA与F E 70-200mm f/4 G OSS。
期刊
多少像素满足你?  像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打数码相机上市以来,摄影人就像夸父一样在不断追赶心中的太阳“高像素”,相机厂商和摄影人就像一对恋人一样在共同做着追赶高像素的游戏。从这点看摄影人起码比夸父幸福,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游戏规则毕竟是相机厂商制定的,每一款新相机需要配备多少像素是相机厂商精心规划的,像素不断提升,势必给镜头、处理器等硬件设计带来不小的压力,更高像素发展停滞不前则是常有的
期刊
开启微光摄影  索尼微单?A7S虽然像素只有约1220万,但是我们可以得到ISO 102400的超高感光度,并且还可扩展至ISO 409600,这让更多青睐夜晚、弱光拍摄的摄影人可以轻松获取以往不易拍到的影像,每个使用索尼微单?A7S的摄影人可以说都是在黑夜中前行。索尼微单?A7S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高感光能力要得益于BIONZ X影像处理器、无隙的芯片镜片、镜片位置匹配技术、减少衍射影响技术
期刊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已于9月初开始申报。与第九届金像奖的评选相比,此次评选的规则有几个重要的变化:第一,此前的“创作奖”下只粗略地分为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三类子项,新的征稿启事中进一步将子项细分,纪录类分为了新闻摄影组和纪实摄影组,艺术类细分为直接呈现组和创意观念组,商业摄影细分为商业广告组和商业人像组。其二,新设“摄影理论奖”,把以前的奖项——摄影评论奖列为子项,并且在摄影理论中特别列出了“理
期刊
轻灵自如  VA-5属于思锐VA系列液压摄像云台,设计紧凑小巧,专门用于满足喜欢用微单、小型摄像机拍摄的摄影师。思锐VA-5重量轻巧,使用铝合金材质制成,配合P-224S碳纤维独脚架再合适不过。在拍摄水平摇动画面时,思锐VA-5可预设水平转动阻尼,实现360度水平顺滑转动,并能精确锁定取景位置。液压云台的设计能够实现专业顺畅的移动,并且也可通过旋转钮自行控制合适阻尼。内置的平衡动力系统,能够辅助使
期刊
9月1日是个星期一,上午,《中国摄影》编辑部接到了摄影家张祖道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张爷爷走了,时间是8月6日。对于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摄影》的年轻人来说,都习惯了叫张祖道为“张爷爷”,一方面是他平易亲切就如同自家长辈,另一方面也是老先生的学识和为人让我们由衷钦佩所使然。  听说,张爷爷的老伴仍在医院,第二天,我们几位同事赶到张爷爷老伴所在的一所条件简陋的二级私人医院,从照顾她的护工口中和
期刊
动物是摄影者有兴趣的拍摄题材,许多作品把动物从它们的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比如,瑞士摄影师家Alex Teuscher擅长用艺术手法拍摄了黑白动物肖像,他有意将动物所处的环境信息隐掉,将画面的焦点集中在动物的脸部,他认为这种独特的拍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希望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动物的美和尊严。而这种具有冲击力的特写表现,多有作者主观艺术表达的意向,削弱了对动物生活、生存的真切认识。而《地球主人》
期刊
作为曾经的玛格南元老级摄影师,塞尔吉奥·拉莱(Sergio Larrain,1931-2012)的作品极具神秘主义,个人生命经验也富有传奇色彩,至今依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将这位隐遁半世纪的摄影师推进人们的视线里,书中精选了拉莱200多幅摄影作品,时间上跨越了他早期的成名作、职业生涯的高峰到后半生避世隐居所拍摄的照片,收录了他与朋友的往来信件、绘画作品、日记手稿等,阿
期刊
郑:你在大学学的是包装设计专业,怎么后来做了新闻记者?  杨:我开始接触摄影,是在大学入学时阴错阳差加入摄影协会开始的,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对摄影知识已经达到渴求的地步,有时候都忍不住逃课跑到图书馆看摄影和设计方面的书籍,一边借着别人的胶片相机尝试拍自己想要的照片,就这样“折腾”了四年。不过虽然翘课,我还是会抽时间补习专业课,毕竟在大学学业还是第一位的。在对摄影的好奇劲过了之后,我开始接触新闻
期刊
评论杨抒怀,我决定从职业摄影师群体的困局与他个人的痛苦写起。  倘若将摄影作为职业,便必须同时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  一方面,理想与现实貌似相当有保障地重合:作为媒体单位的执业者,掌握信息领域的优先特权,占有相对优厚的资源和优越的传播渠道;个人照片经由大众媒体的放大和曝光,成为某个事实无可辩驳的形象代言,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会焦点。在一个“媒介即信息,传播即价值”的年代,这种聚焦本身,意味着巨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