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告诉我:物理必须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线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物理跟生活的依存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来激发学习热情,使中学物理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关键词:物理实验 激活 课堂
一、巧用物理实验激趣,将学生引入科学探究大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比如(1)在“杠杆”的教学时,我先安排一个“大力士”和一个小同学扳手腕比赛,表明大力士的力气真够大,接着让大力士空手扳螺母扳不动,而小同学用一把扳手就轻而易举地把螺母拨开了!在同学们惊奇当中引入“杠杆”教学。
又如(2)讲“大气压强”时,我安排了一个与学生平时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相悖的实验导入新课:取两个粗细差别不大的试管套起来,并在它们的间隙中倒些带颜色(为了现象明显)的水,当把套着的试管倒过来朝下时,学生以为套在里面的试管会掉下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较细的试管不但没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这一现象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
二、增加演示实验,提高感性认识
比如:在讲析物体的沉浮条件前,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几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步步深入,从而得到结论:
1、把铁块、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铁块沉入水底,而木块浮在水面。
2、把一枚大头针和木块(大头针的重量小于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大头针仍然沉入水底,木块浮在水面。
3、把一个小铁盒竖着放入水中,则沉入水底,而平放时却浮于水面。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物体沉浮是取决于那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而不是只是浮力或重力。而在学习浮力产生的原因时与其夸夸其谈压力差,还不如把一个塑料瓶下端剪开,放入一个乒乓球,再往里倒水,当有瓶盖使球下有水时,球就上浮,否则球就不浮。在学生惊奇当中稍加点拔,学生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了。
三、适当补充学生实验,多渠道理解和应用知识
物理实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物理实验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例如:(1)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 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2)在大气压的教学中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可多补充几个,并且由学生来做。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的塑料瓶,上下各打个小洞,让学生装上水,水总是要从下面的洞流出,但一用手堵住上面的洞,下面的洞就不再流水了。学生很是诧异,自己就主动想知道“为什么?”了。(3)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即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新问题,如,形状不同的同材料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进行实验,找到答案。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
四、善于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切实体会学习物理的好处
比如(1)在“家庭电路”的学习前,我就给学生这么一个问题:我要给我的新家安装电路,电路中至少要有电能表、电灯和插座,该如何接线呢?然后按小组分给有关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连接。安排好时间让学生观察、阅读和讨论,再组织学生在实验桌上模拟安装。学生十分兴奋和自豪,其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很想知道的问题,这时老师再讲解,他们的认识就特别深刻了!(2)在学习了“电功”、“电功率”以后,让学生测定教室用电器日耗电量,看电能表是否“快”了;学了“密度”后,让学生验一验老师或妈妈的戒指,是不是真金的。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事实证明,解决了这类联系实际的问题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都按捺不住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不会感到物理乏味、枯燥、遥远、难学了。
五、注意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曾经在同样素质的班级中进行过不同的教学方法:
1、先5分钟预习,再25分钟实验,10分钟总结,5分钟练习。
2、先讲析10分钟,再25分钟实验,5分钟总结,5分钟练习。
3、先5分鐘预习,10分钟实验,5分钟练习,再10分钟讲析,再10分钟实验,再 5分钟总结。
结果发现第3种方法,学生收获要大些。现在的初中生都比较“自大”,让他静静地听你教他怎样做实验,他会自以为简单,是老师太啰嗦了,不愿听。实验课上如果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做过实验后再做练习,学生会发现在实验中有许多细节和问题都没弄清楚,这时老师再加以说明,让学生再回头完成实验,学生实验就很有目的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物理实验 激活 课堂
一、巧用物理实验激趣,将学生引入科学探究大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比如(1)在“杠杆”的教学时,我先安排一个“大力士”和一个小同学扳手腕比赛,表明大力士的力气真够大,接着让大力士空手扳螺母扳不动,而小同学用一把扳手就轻而易举地把螺母拨开了!在同学们惊奇当中引入“杠杆”教学。
又如(2)讲“大气压强”时,我安排了一个与学生平时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相悖的实验导入新课:取两个粗细差别不大的试管套起来,并在它们的间隙中倒些带颜色(为了现象明显)的水,当把套着的试管倒过来朝下时,学生以为套在里面的试管会掉下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较细的试管不但没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这一现象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
二、增加演示实验,提高感性认识
比如:在讲析物体的沉浮条件前,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几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步步深入,从而得到结论:
1、把铁块、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铁块沉入水底,而木块浮在水面。
2、把一枚大头针和木块(大头针的重量小于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大头针仍然沉入水底,木块浮在水面。
3、把一个小铁盒竖着放入水中,则沉入水底,而平放时却浮于水面。
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物体沉浮是取决于那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而不是只是浮力或重力。而在学习浮力产生的原因时与其夸夸其谈压力差,还不如把一个塑料瓶下端剪开,放入一个乒乓球,再往里倒水,当有瓶盖使球下有水时,球就上浮,否则球就不浮。在学生惊奇当中稍加点拔,学生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了。
三、适当补充学生实验,多渠道理解和应用知识
物理实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物理实验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例如:(1)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 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2)在大气压的教学中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可多补充几个,并且由学生来做。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的塑料瓶,上下各打个小洞,让学生装上水,水总是要从下面的洞流出,但一用手堵住上面的洞,下面的洞就不再流水了。学生很是诧异,自己就主动想知道“为什么?”了。(3)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即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新问题,如,形状不同的同材料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进行实验,找到答案。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
四、善于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切实体会学习物理的好处
比如(1)在“家庭电路”的学习前,我就给学生这么一个问题:我要给我的新家安装电路,电路中至少要有电能表、电灯和插座,该如何接线呢?然后按小组分给有关器材,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连接。安排好时间让学生观察、阅读和讨论,再组织学生在实验桌上模拟安装。学生十分兴奋和自豪,其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很想知道的问题,这时老师再讲解,他们的认识就特别深刻了!(2)在学习了“电功”、“电功率”以后,让学生测定教室用电器日耗电量,看电能表是否“快”了;学了“密度”后,让学生验一验老师或妈妈的戒指,是不是真金的。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事实证明,解决了这类联系实际的问题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都按捺不住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不会感到物理乏味、枯燥、遥远、难学了。
五、注意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曾经在同样素质的班级中进行过不同的教学方法:
1、先5分钟预习,再25分钟实验,10分钟总结,5分钟练习。
2、先讲析10分钟,再25分钟实验,5分钟总结,5分钟练习。
3、先5分鐘预习,10分钟实验,5分钟练习,再10分钟讲析,再10分钟实验,再 5分钟总结。
结果发现第3种方法,学生收获要大些。现在的初中生都比较“自大”,让他静静地听你教他怎样做实验,他会自以为简单,是老师太啰嗦了,不愿听。实验课上如果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做过实验后再做练习,学生会发现在实验中有许多细节和问题都没弄清楚,这时老师再加以说明,让学生再回头完成实验,学生实验就很有目的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