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的赞美与美的毁灭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w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菱在《红楼梦》情榜中位居副册之首,可见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脂砚斋批道:“为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无论相貌、性情、才赋、端雅,都与大观园众女儿们不相上下。但她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香菱本是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于是她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她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作者写香菱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地位,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香菱像百花园中一朵水菱,群芳谱里一枚音符,并不十分显耀抢眼,但因为作者赋予她的特殊气韵的笼罩,致使小说自始至终摇曳着一个极温柔极轻悄的影子,并游移一股极清的暗香。而这位富有诗人气质的才女竟和不学无术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备受着他的欺凌作践,人生是如此的不公平!香菱的境遇多么值得同情惋惜!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红楼梦》开卷记的第一女子英莲,出场之后却又被拐,用意相当明确,英莲便是红楼女儿的化身,英莲面对的遭遇也就是整个红楼女儿的未来写照。首章叙述英莲出生富贵还未享尽就落难,再看末章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到此英莲被夏金桂毒害,致使香魂返故乡。这便是曹雪芹在八十回断稿的原因之一——因为八十回的故事已经把结局交代完善了。英莲(应怜)、香菱(相怜)……作者对大观园女儿的无限哀伤表露无疑。
  若英莲谓之总悲,那么黛玉便是这悲中的第一。如果说,香菱所作的第三首诗“精华欲掩料应难”还只是香菱个人境况的写照,那么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则传达了一种普遍的人生无常的慨叹。林黛玉之所以令千百万读者为其感动,在于她的美丽、聪慧和她的悲剧人生。未完的原著中多有暗示,此美丽女主人定为悲剧收场。书中第一回已将宝黛的木石前盟说得很清楚:“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株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舒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这就是作者所设的故事的起因和背景。作为《红楼梦》主干的宝黛爱情,绝对不同于那种一见钟情随即以身相许的爱情,而是缠绵不舒的复杂感情。从动机到目的,都只为偿泪相酬,早已确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悲剧性质,而且是自我注定的命运,自然对它是心甘情愿的。黛玉千方百计惜宝玉,而宝玉对这些深情至意的苦心总未听见,所以才有第八回的嗔怪:“也亏你到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她,比圣旨还遵些!”也才有第三十四回的试探:“哽咽了半日方抽抽噎噎的一句‘你可都改了罢!’”并且有了第六十三回黛玉掣花签,掣着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和“莫怨东风当自嗟”那一句旧诗;有了第七十回借放风筝,黛玉终将像探春一样嫁于帝王的命运的暗示,以及连着两个“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的隐喻;有了第七十八回出现在晴雯身上而实暗指黛玉的那篇绝后的《芙蓉女儿诔》。
  宝黛爱情,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作为封建社会没落时期造就的叛逆者,宝玉和黛玉都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的目的,并以心心相印的爱情行为作为事实上的抗争,百折不回,万苦无怨,不计成败利害,但求无悔人生。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抗争遭到了整个的旧势力——封建婚姻制度、礼教、世态人情及传统观念的联合扼杀。林黛玉的一颗心显得那样晶莹,那样高洁,那样美丽可爱。那是聪慧过人的、诗意充盈的、柔情万种的、富于幻想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眼光超越的、痛苦忧伤的、缠绵悱恻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是一颗饱读诗书的、超凡脱俗的、孤独自傲的、宁折不弯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这颗心仍出自肉眼凡胎支配的世俗环境,打上了历史的社会的烙印。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这就使她的恋爱史几乎成了不断拌嘴、误解和流泪的历史;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存于心灵的领域,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灵魂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林黛玉性格的悲剧美,表现了其性格的多个侧面,以及其性格的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黛玉的悲哀更多的是一种超验的、原生的人的悲哀,《红楼梦》是一场撕裂人身心的悲剧。
  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既需要物质层面上的立命之所,又需要精神层面上的栖息之地。有时,这二者能够和谐一致,但在更多情况下,二者处于错位的状态,尤其是在物质的缺乏与精神的丰富形成明显反差的社会中。  作者居住的物质空间,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在七楼,来回只有七步,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其空间之小、环境之差,显出作者在物质生活上的清贫。然而,物质的匮乏并不等于精神的匮乏,在作者看来,他居住于“阳光之下,
期刊
闲适的早晨,风也是懒洋洋的。沐浴着和煦阳光的厅堂里,一只可人的花脚猫,坦卧于皮沙发一角,似有轻鼾起伏。此刻,我正捧读着新买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不经意间,那枚描有柳叶图案的书签,掉到地板上,俯拾它的瞬间,竟兀自勾起我对既往的追忆。于是,在这个丝毫不担心上班迟到的从容周日,我跳跃的思绪忍不住疾步走向时间的旷野,捡拾起一截有关读书的片断。  ……那年,也是一个晴好的春日。田野里的麦苗葱翠欲滴。那个早晨
期刊
记得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高考,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面对祖国和人民的挑选,它需要一个人集聚所有的才力和精力方能走好。可谓体力与智力的考验,肉体与精神的历练。自然,这些日子也就成了人生中最不该饥馑的日子。  张丽钧的散文《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为我们深情地叙述了一桩感人的故事,一位品学兼优、严于律己的青年程海,在高考前他不愿接受“我”善意的
期刊
第 Ⅰ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戏谑xuè 伫立zhù 罢黜chù 商贾ɡǔ馀勇可贾ɡǔ    B.寂寥liáo 恪守kè 阁楼ɡé竹篙ɡāo 槁木死灰ɡǎo   C.挑剔tī龃龉yǔ 会晤wù事迹jì 光风霁月jì    D.档案dǎnɡ桎梏ɡù 诰封 ɡào 肖像xiāo惟妙惟肖xiào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历代名家在特定背景中至情至性的即兴之作。悠悠千百载后,我们重新品味它的情感、内蕴,有时很难准确捕捉作者其时为文的那种感觉和作品的内容指向。即使是作者本人,时过境迁,重温自己的作品,恐怕也很难找回那种久违的创作灵感,缺少了那种不能自已的激情。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腾飞想象的翅膀,合理进行二度创作,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凡是让我们心动、心惊、心喜、心羡
期刊
屈原先生,明天是您的忌日。  2282年前,你受奸佞小人的排挤谗害,两度被昏庸的楚王贬谪放逐,远离朝廷国都,披发行吟,流浪于湘水两岸,开始了你泣血呼号的旅程。2282年前的今日,你长发散乱,裙裾破损,满脸憔悴,形容枯槁,在前一晚的汨罗江边上,伴随着呜咽的流水,沐浴着凄冷的夜风,你该是经过一整夜的踉跄踯躅,经过一整夜的煎熬思索,在黑夜行将逝去的时刻,你拒绝接受黎明,回首再看一眼遥远的郢都,你看到的是
期刊
杞人忧天,从我们见到这个词那天起,我们就开始嘲笑杞人胡思乱想,天下居然有这样可笑、愚蠢的人,天塌下来离我们太远,这哪里是杞人应操的闲心!这种不必要的荒诞的忧虑,着实让我们嘲笑了几千年。周国平的文章简直就是当头棒喝,让人猛醒,原来我们正在暗杀一个天才、一位哲人。  每当我们仰望浩渺的天空,面对奥秘难测的寰宇,我们便想起许多有关的诗文警句,如屈原《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期刊
《雷雨》第二幕中,侍萍与周朴园“意外重逢”这场戏因其紧张、激烈、人物内涵丰富而被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这场戏中有一个师生争论不休的、也是《雷雨》研究中历来有争议的话题——周朴园真的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许多读者都认为像周朴园这样一个放水淹死了2200个小工、血腥屠杀罢工工人的资本家早已丧尽天良,泯灭人性,在他的身上怎么可能还存有真情呢?假若他真的爱侍萍,那他怎么可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