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歌《孟姜女》与艺术歌曲《孟姜女》之比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民歌《盂姜女》与艺术歌曲《孟姜女》在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的比较:在节奏方面,江苏民歌《孟姜女》运用1=G4/4,而艺术歌曲《孟姜女》在运用原始节奏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分别为1=G4/4、3/4、2/4;而旋律,江苏民歌《孟姜女》显得含蓄、委婉,而艺术歌曲《孟姜女》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扩宽及修饰,旋律舒展,显得更为大气;其歌词,在原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发展,显得大气,歌词在原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发展,叙述了孟姜女万里寻夫,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之情;从基本曲调,江苏民歌《孟姜女》是典型的单节歌样式,成起、承、转、合结构,而艺术歌曲《孟姜女》经过改编后,成了变奏多段体结构;从伴奏方面来看,江苏民歌《孟姜女》使用的是一把小三弦,而艺术歌曲《孟姜女》充分发挥了钢琴这件乐器的性能;
  【关键词】:节奏;旋律;歌词;基本曲调;伴奏;情感表达
  引  言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 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苦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中投海而死。有关孟姜女这一题材的民歌流传于各个地方,如:江苏、东北、福建、浙江等,流传最广的是江苏的民歌《孟姜女》,也最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江苏民歌《孟姜女》是一首委婉、含蓄的小民歌。艺术歌曲《孟姜女》由王志信改编,将原江苏民歌《孟姜女》进行扩展,改编成了大型的艺术歌曲《孟姜女》,从而引起笔者的兴趣,以江苏民歌《孟姜女》与艺术歌曲《孟姜女》进行比较研究。
  一、江苏民歌《孟姜女》与艺术歌曲《孟姜女》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分析与比较
  节奏:江苏民歌《孟姜女》运用了1=G4/4,节奏舒缓,具有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其歌曲显得朴素、委婉而又含蓄,内敛。曲《孟姜女》运用了1=G4/4、3/4、2/4四個节拍,在原江苏民歌《孟姜女》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其显得更为宽广,使曲调富于变化,恰倒好处,他每分钟56拍,1-G4/4时显得要为舒缓,变为3/4时旋律显得较为急触,更能显得出盼望与丈夫想见的急切之情,等旋律转到2/4的时候,旋律又作轻度变化,情感表达显得列直接,悲剧的情感更浓烈。
  旋律:江苏民歌《孟姜女》在旋律上舒缓、委婉,显得含蓄、深沉,是民歌小调的典型风范,而艺术歌曲《孟姜女》第一段落以江苏民歌《孟姜女》调为基础,进一步在旋律上进行了扩宽及修饰,旋律从舒展、缓慢、委婉、哀怨到流动、渐慢、凄凉再到快板、激烈而又到渐慢,曲调柔美,结构严谨。
  歌词:艺术歌曲《孟姜女》全曲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落基本是原民歌调,叙述了孟姜女夫妻分离的情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其曲调稍慢,而情感委婉哀怨,备极悠怨,羡慕人家夫妻团圆,而自己却闺于寂寥,不由得心中暗含辛酸,委婉而淡淡的流露在“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诉说和旋律中。
  艺术歌曲《孟姜女》的第二个段落,是原民歌的加工发展,极力表现孟姜女盼望丈夫相见的心情,“孟姜女望长城,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其曲调流动渐慢,歌词极为怨诉与伤悲,一种凄凉的盼切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那么,这种哀怨情绪的更深表现还需要演唱者“二度创作”的深厚功力。
  孟姜女的第三段“我给亲人做衣裳,线是相思针是情,针针线线密密缝,密密缝……”曲调变化,情感真挚而呼之欲出,演唱者因技巧而情感,由情感达到与孟姜女心里的同一,一种切肤之痛的思念,通过调性转换,单调较大的变化,描述了孟姜女为丈夫作棉衣,盼望与丈夫相见的急切之情,生动跃然。孟姜女的情感,她的怨妇情绪得到了有力的推动,进而演绎了动人的悲绝的千里寻夫。
  到了曲子的第四段,也就是民歌《孟姜女》的高唱所在,曲调变紧,激烈而似有风雪之声,其情之悲,其情之怨,极尽其力。孟姜女千里寻夫,血泪控诉,“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骨满”,感情哀怨至极,旋律又作轻调变化,并用戏剧上紧拉慢唱的手法,急切的表现了孟姜女的期待极度受挫,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之情。
  二、江苏民歌《孟姜女》和艺术歌曲《孟姜女》基本曲调之分析与比较
  江苏民歌《孟姜女》是典型的单节歌样式,是启、承、转、合的结构。每段四句,落音为2、5、6、5。歌曲结果单一规整,曲调流畅委婉细腻。旋律基本为级进的五声调式,富有江南民歌抒情优美的特点,让人百听不厌。艺术歌曲《孟姜女》经过改编后,成了变奏多段体结构的声乐作品。
  第一段除了在原有的旋律上略做了一些修饰外,基本保留了原来民歌的调式结构。整个乐段用稍慢的速度,以缠绵平缓地节奏诉说了孟姜女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乐段的转句以柔和暗淡的羽调色彩出现,音调与色泽明亮的调式形成对比。旋律进入中声区,落在不稳定音级羽音上,使整个乐段曲变得调柔和深情。这种调式的对比手法,在音乐色彩上抒情性很强,含而不露情深感人。
  第二段的旋律是在第一段原始曲调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以原有素材为基础变化而来。旋律的流动性在这一段变得明显起来,使人听来耳目一新。由于整体结构、色彩变化都保留着第一段的韵致,只是在结尾处家了两小节带哭腔的长拖腔,进一步烘托了孟姜女期盼与丈夫相会,而又遥遥无期的哀怨之情。
  第三段经过间奏,由大调(G微调)转为同主音小调(f羽调),音乐色彩变得更加悠远,旋律逐渐由级进转到四度、五度的跳动,音乐起伏跌岩、如泣如诉,在凄凉悲苦的歌声中流露出更加深切的思念之情。随着孟姜女感情世界的不断深化,音乐情绪也随之层层推进。在第三段的音乐中,作者借鉴融会了我国戏曲板腔音乐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打慢唱的摇板音乐,在一个全新的调性上再现节奏,阔宽了孟姜女的主题音乐。伴奏以急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哭天抢地的高亢拖腔形成鲜明对比,呈现了孟姜女顶着漫天大雪,在刺骨的寒风   中历尽千辛万苦,千里寻夫的场景。加上音程的七度、八度的大跳,渲染出孟女千里送寒衣的强烈艺术氛围。
  歌曲的结尾段运用了戏曲中常见的山慢渐快的垛板音乐,以逐渐紧密的节奏,连续的后半拍起辗转推进,把歌曲推向高潮。结尾最后一句“只见白骨满青山”以悲痛欲绝、哭天抢地的歌唱,为孟姜女悲惨的辛酸血泪史做了最为淋漓尽致的诉说。
  三、江苏民歌《孟姜女》与艺术歌曲《孟姜女》伴奏之比较
  钢琴伴奏音乐同样是整首歌曲的重要主成部分。伴奏音乐在声乐作品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二,伴奏音乐可以很大程度上引导演唱者很快进入相应的角色,并不段调节演唱者的情绪。
  江苏民歌《孟姜女》在这方面可谓独具匠心,它使用的伴奏乐器是一把小三和弦。三弦是在宋代定型的,但作为中国弹拨族乐器的一支,它与其它弹拨乐器也有着共同的祖先一秦代出现的“弦”。对于江苏民歌《孟姜女》而言,用三弦这种乐器进行伴奏是再恰当不过了,它一方面接近孟姜女故事的本身,另一方面其声音的粗闷,干瘪也有助于表达孟姜女的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艺术歌曲《孟姜女》充分发挥了钢琴这件乐器的性能,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和富于戏剧性的表现能力将孟姜女内心深处那种悲愿的情绪放大,更加丰满的塑造了孟姜女的人物性格,凸现了其内心世界。应该说,这是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带来方便之处,作曲家也是恰当地利用了这一点从而展现出一个现代人对于古代传说中人物命运的理解。
  与原曲相比,孟姜女的内心倾诉在钢琴伴奏的烘托下变成了愤怒的呐喊。对于现代人来讲,表达愤怒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呐喊作曲家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将孟姜女的人物性格做了现代化的处理,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歌曲的开始部分音乐都是比较平静的,因此伴奏音乐相应的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显得柔和、恰淡。之后,伴随孟姜女的悲惨命运被一步一步讲述出来。音乐越来越悲痛、强烈。情绪越来越激动,伴奏音乐开始出现大量的震音和柱式和弦进行,以及和弦式的三连音、六连音进行,有效的渲染出歌曲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孟姜女》三、四乐段间的间奏部分,以左右两手反向的震音进行,加之右手下行级进三连音的反复进行,以及连续的八度下行级进,十分形象的仿真出了“风雪声”的音响效果;该曲尾声部分更是以右手强力度的连续的和弦式六连音进行达到全曲的高潮。
  四、江苏民歌《孟姜女》与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情感表达方式之比较
  原曲运用“四季体”,分成春、夏、秋、冬四段叙述了秦朝一位叫范杞梁的民工被抓去修长城,妻子孟姜女思念至极,千里寻夫的悲惨故事。
  本来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凄惨的情愫,但是从音乐上看,这首民歌却使用了五声微调式的旋律,听起来十分委婉,丝毫没有悲伤的意思.一般來说,在民族调式当中,宫调式和微调式音响的色彩较为明亮,多用来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而表达悲伤哀怨情绪的音乐则多用商、羽两种调式《孟姜女》。《孟姜女》这首民间小调恰恰反其道行之,不仅没有使用音响色彩比较暗淡的商调式或羽调式,反而要通过微调式来表达凄惨的内心感受,它没有让孟姜女内心的凄苦奔涌而出而是将人物喷薄而出的强烈情感通过姜南音乐特有的婉转走向转化为一种凄美的内心独白,将激烈的内心感受隐于娇小柔弱的人物形象之中,使得情感的表达变得异常含蓄、深沉。
  艺术歌曲《孟姜女》与原曲相比,在旋律的进行上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个别地方对原曲略作修饰性的变化。从曲试结构上看,改编曲突破了原曲“四季体”的结构,而是在“四季”的叙事之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展,这段扩展在音调上山原曲的主体变化而宋,并将原曲主题的节奏拉长,增强了情感表现的力度使原曲发展成一个二段体结构。
  通过前面的分析,江苏民歌《孟姜女》显得更加含蓄,这种委婉的诉说虽然没有激烈的呐喊那么震人心魄,但是它却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那种外表柔弱,内心却十分坚强的性格特征。我们能看到在处理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时候,特别是注意艺术歌曲的表达情感方面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艺术歌曲可以通过较大规模的结构表现较为复杂的情感内涵,通过表现力丰富的伴奏乐器烘托人物富于戏剧性的情感变化。应该说,艺术歌曲这种直接的表现方式,相对于民歌那种含蓄的表达更容易被演唱者把握。
  结  论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学的发展具有得要影响,歌曲是由故事的演变改编而成的。从民歌《孟姜女》到艺术歌曲《孟姜女》,说明不同时代的人都在热爱着“孟姜女”,并用自己的音乐方式来传颂和表达。“孟姜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持久的影响力。它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所显示出来的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现代的舞蹈演员来说,基本是舞蹈表演中的最为基础的基石,但是舞蹈的基本功在舞蹈中的意义确实十分重要的,一个基本功熟练的舞蹈演员可以在舞蹈表演中表达出更为突出的艺术特色来,同时,也能够提升舞蹈演员的舞台魅力。  【关键词】:舞蹈;艺术;基本功  引言:“我在周围的一切事物中看到舞蹈的基础。凡人的身体所能做出的真实的舞蹈动作,最初都存在于自然界。”这是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自身对于舞蹈的见解,
期刊
【摘要】:武丑表演艺术是中国赣剧表演艺术当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好、演好武丑也非轻而易举之事。作为有志献身于此的艺术晚辈,我们这代青年演员肩上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担,必须在继承和发展武丑表演艺术上付出毕生的努力。  【关键词】:赣剧;武丑艺术;武打;表演;技巧  一、赣剧武丑概述  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武丑表演艺术是中国赣剧表演
期刊
【摘要】:在东亚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浮世绘艺术所呈现出的独特韵味,影响了十九世纪西方美术界。本文通过介绍浮世绘艺术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艺术特色以及其传播西方画坛的原因来探讨法国印象派画家们在浮世绘艺术中受到的启发,揭示浮世绘艺术对法国印象派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日本;浮世绘艺术;法国;印象派绘画;艺术特色  “艺术是唯一的世界性语言。” 这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一句特别
期刊
【摘要】:20世纪5O年代中后期起,江西省组织开展了对都昌、湖口一带民间青阳腔的挖掘、革新工作,并把它作为主要的声腔纳入打造江西特色剧种—赣剧的工作中。这一革新采用了青阳腔遍行天下的秘诀,在剧班和唱腔方面对民间青阳腔和其他文人剧作进行重新的改调歌之,使其在审美上重新回归传奇抒情美的传统。  关键词 :赣剧;青阳腔;创新发展  一、青阳腔的历史与渊源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说
期刊
【摘要】:雕塑造型艺术起源于劳动,自古以来,人们利用雕塑造型记录当时的社会现象,寄托自身对美好事物的愿景,雕塑造型艺术是人们精神意志的产物,是情感与思想交流的必需品。雕塑造型艺术最早以装饰雕塑的形态出现在人类社会,其在装饰设计中处于举重若轻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塑造型艺术融合各类学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态势,成为现代装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雕塑造型;艺术;现代装饰设计  雕塑
期刊
【摘要】:苗族鼓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地官·鼓》就曾有相关文字记载。木鼓,从战国楚墓出土的遗址出土的漆木画,古木滚筒尺寸和类型在世人面前清晰呈现出来。它们与我们今天所用的鼓有一个重要区别:今天的鼓是竖置的,鼓面向上,鼓者上下敲击;而古代的鼓则是横置,即鼓面侧居左右两方,鼓者从左右两旁击鼓。苗族的木鼓就保持了这种古老的横置方式。这种祭祀歌舞,就是我们现在称为的摊歌及摊舞。千百年来,这里的苗族人民
期刊
南朝有王僧虔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唐朝有张怀瓘的“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清代有刘熙载的“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由此可见,历代以来,作品是否形神兼备,是评断书法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此我想谈谈我对书法形质与神采的理解。  书法的形质,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结构等方面。笔法,是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元代书家赵孟頫说
期刊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进行谱曲,并由诗人光未然进行填词,所共同创作的交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总共包括了八个乐章,每一个乐章当中都有不同的创作内容、创作形式以及不同的音乐题材和创作结构,每一个章节中都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每一章单独都可以成为一首独立的、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本文将针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创作特点,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 Woman on a Roof by employing Freudian theory of human psyche and holds the three male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correspond with t
期刊
【摘要】:极简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其极度纯粹的创作方式和艺术风格影响了许多的艺术门类,以其特有的面貌出现在服装设计、建筑设计、雕塑设计等领域。它的出现给当今社会带来一种简单的、纯朴的、宁静的艺术感受,并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方式。从较为宽泛的角度与视野来探讨极简主义及其在服装中的运用现状,指出极简主义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设计师在运用极简主义时应更关注穿着者的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