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意境审美
意境更多地体现了审美主体审美创造的作用。意境是“意”与“境”同步的构建与契合,是“景”与“情”的交融,是物我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它具有含蓄隽永,回味无穷,可以心领神会却又难以言说的审美特征。
奇石的意境审美,我们从命题、赋文、配座、组合的意境美的表达与感悟来加以说明。
命题的意境美 命题有就石论石、人石两分的命题,也有人石合一的意境的命题。要达到意境的命题既要有对事物表象记忆的生活积累,更要有切身的体验。一石友有一灰中略显蓝的凸纹斑点纹卵石请笔者命题,初时命题为“梨花雨”,后觉不妥,“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说梨花白如雪呀。思虑之中,夜色渐浓,推窗外望,只见夜光之中物体竟然有一种淡淡的蓝。于是倏然奋笔,将此石命题为“梨花夜落轻如梦”,表达了人石相融如梦幻一般的意境感受。
意境的命题总是善于将有限之“象”化为赏析者创构之“境”,如“芦荡晓雾锁清秋”,“风怀别情柳依依”,“半山载月归”,“秋江孤帆尽”等等。
赋文的意境美 以赋文的方法表达意境美可以较命题有更大的力度,可以恣意遨游于心生之“境”中。在赋文创作的过程中赏者可以超越石上图像的时空局限在以想象去构建画面情景中的意境之美。
配座的意境美 以配座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境感悟,可以用烘托、寓意、象征、暗示等技巧,让观赏者在赏析中,通过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感受到一种余音缭绕的回味之美。
组合的意境美 组合的意境美既在于组合石之间的关联度安排,也在于命题的点睛作用。
意境在赏石审美的命题、赋文、配座、组合等艺术美创造中的种种表现,说明了意境的虚拟之美、含蓄之美,余意未尽之美为奇石的审美创造和再创造提供了多么大的空间!
三、和谐审美
我国传统赏石审美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从低层次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有偏爱而无偏见“以己度人”之心;从高层次看,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爱人”之心,在帮助别人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奇石特有的和谐审美的人文魅力正是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各取所需的丰富性、见人见智的不确定性和雅石共赏的同乐性这几个方面,这与回归崇德向善的传统伦理观念,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景是完全一致的。
各取所需的丰富性
我国传统赏石审美从来都具有各钟其爱、各取所需的丰富性,从不单一,从不偏执,这在历代的石谱文献中得到充分反映。
《云林石谱》以儒家美学为主旨,在孔传所写的序中说喜欢奇石符合儒家关于以石比德、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孔圣人曾说“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云林石谱》收载各种奇石的名录有116种,产于当时82个州、府、军、县和地区,涵现在的20个省市自治区。
明代《素园石谱》以道家美学为主旨,崇尚赏石审美中赏析者精神的作用、传承的意义,所以要为那些名石绘图、辑文、立传,以传承于后世。在林有麟看来,这比拥有石体本身更为重要。
到了清代,为石立谱之风日盛,有为己所藏之石立谱的,如《惕庵石谱》;有为他人所藏之石立谱的,如《冶梅石谱》,有为地域之石立谱的,如《广东新语》;也有为石种之石立谱的等等。清代石谱种类之多,前所未有。
唯美是取,各取所需的审美理念传承至今。在祖国广袤国土的戈壁大漠、江河湖海、崇山深谷中各类新石种不断发现的同时,我国石友还将视野投向了国门之外,巴西的彩釉玛瑙、马达加斯加玛瑙等外域石种纷至沓来,全球配置赏石资源已见端倪。
见人见智的不确定性
奇石中具象的凤毛麟角,多为意象、抽象。这种与具体物象的似与不似和完全不似,造就了奇石不同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的物象的不确定性,为见人见智的审美发现带来了最具独特性的审美趣味。
除了对奇石不同观赏面的选择,对同一观赏面不同观赏角度的选择外,还有在同一观赏面的同一观赏角度下因对主体图象的不同选择而有不同的感知。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背景和图象的不同选择,二是对视觉重心的不同选择。
雅石共赏的同乐性
由于奇石具有见人见智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一同枚奇石可以各感其美,各有所悟,与石同乐,从而把奇石的这一审美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对同一事物由多人来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在诗歌创作上称之为“唱和”,赏石亦是如此。《素园石谱》在卷之一的“虢州月石屏”的赏析诗中就辑有欧阳六一(欧阳修)、苏沧浪(苏舜钦)、梅宛陵(梅尧臣)三人的诗作,相映成趣,令人玩味。
这种赏石赋文的唱和形式流传至今,成为我国赏石文化的一大艺术特色,我们不妨称它为“雅石共赏”。
雅石共赏并不只限于一石由多人赋文以美的点评,也可以于一石的审美之中纳入各种艺术形式而产生一种众望所归的艺术魅力。
四、多元审美
赏石审美的多元化不仅是我国传统赏石文化与绘画、文学、书法相结合的传承,而且也是借鉴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多元发展态势,将赏石文化与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当代艺术、市场经济和大众审美情趣在交融互动中的创新。对此,我们有以下期许。
抽象审美得到普遍认同 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奇石的抽象、意象、具象是与具体的物象对照而言,本身并无高低之别,就像写实的绘画与抽象的绘画都有优秀之作,也有平庸之作那样。二是抽象美是有形式美规则的,不能随意拿一枚什么也不像的石头说这是抽象的。抽象奇石的前提是有观赏性,首先是“美”,然后才是“抽象”。有石友称抽象奇石为“美石”,正由此故。我们相信,随着对奇石抽象审美实践的不断深入,对抽象奇石的形式美的理解会逐步趋于一种理性的认同。
行为艺术在体验中回归与创新 如果说人们对一般事情主要关注其结果的话,那么行为艺术更看重过程之中的审美。行为艺术在奇石审美体验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有,雨花石表达一个过程的“置水呈像”;将小品石多人分别组合创意的“组合演示”;对昆石类奇石以放大镜观赏,或对岩石切片显微观察的“探微揽胜”;对图纹石图纹放大剪裁的“剪裁赋意”;在为石赋以诗文的即兴写作时的“咏石即兴”等等,尽可以大加发挥。行为艺术在赏石审美中当从约定俗成进入到规范化、程序化的地步,就可以形成一种可以与我国传统“茶道”比美的“石道”了。
高新技术在赏石审美中崭露头角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国运兴,收藏热,促进了作为上层建筑的赏石文化的发展,而且科学技术还直接渗透于赏石审美之中,除了对于科学美的赏析外,还可以有高新技术应用的3D成像,让奇石审美的形象传达更精确更快捷;将光色的造型作用应用奇石的陈设,让造型石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全新形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奇石的形象与文本、声音、动画等作综合处理,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到奇石艺术实在的魅力等等。
奇石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奇石艺术的天造形式在前、人赋妙意在后的表现主义特质,本身就具有当代艺术的基因,当它与高新技术、市场经济、大众生活相融汇,并借鉴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后,必将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举例而言,奇石的陈设可衍变为“场地+物品+情感”的装置艺术;奇石精品的限量仿真制作可衍变为“波普艺术”,奇石艺术与各种艺术形式的嫁接,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可衍变为“大众艺术”、“商业艺术”等等。
更加重视奇石艺术的精神层面 奇石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其精品、神品、绝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然而对奇石的精神创造却是无限的。《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的友人黄经在该书的小引中说得好,当有这本石谱,哪怕是一件珍爱的石头也没有了,也能怡然于赏石审美的愉悦之中。“图绘著录”,为石立谱;收藏石谱,赏析石谱,当成为与收藏美石比肩的一种精神收藏的爱好,而它在审美意蕴的发掘上,审美传达的广泛上,文化传承的可续上,更较物质的收藏具有优势。
重视奇石艺术的精神层面当然不限于石谱的著述、收藏,凡对自然之石赋以妙意的命题、配座、陈设、组合、赋文、绘画、摄影等等,莫不如是,奇石艺术的精神创造的形式将更加活跃,更加多样,迎来繁花似锦的局面。
奇石艺术物质层面的产业链延生 奇石产业链的延生从南京六合雨花石的资源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为发端,现已形成一种大势所趋,这表现在一是回归到先民对石质的高度重视,在石种中不断地追寻新的玉种或次于玉的玉化石种,将那些不足于发现自然美的原石用作人为艺术创作的雕件用材,二是由单纯的观赏性艺术品向实用性艺术品领域拓展。
意境更多地体现了审美主体审美创造的作用。意境是“意”与“境”同步的构建与契合,是“景”与“情”的交融,是物我一体的最高审美境界。它具有含蓄隽永,回味无穷,可以心领神会却又难以言说的审美特征。
奇石的意境审美,我们从命题、赋文、配座、组合的意境美的表达与感悟来加以说明。
命题的意境美 命题有就石论石、人石两分的命题,也有人石合一的意境的命题。要达到意境的命题既要有对事物表象记忆的生活积累,更要有切身的体验。一石友有一灰中略显蓝的凸纹斑点纹卵石请笔者命题,初时命题为“梨花雨”,后觉不妥,“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说梨花白如雪呀。思虑之中,夜色渐浓,推窗外望,只见夜光之中物体竟然有一种淡淡的蓝。于是倏然奋笔,将此石命题为“梨花夜落轻如梦”,表达了人石相融如梦幻一般的意境感受。
意境的命题总是善于将有限之“象”化为赏析者创构之“境”,如“芦荡晓雾锁清秋”,“风怀别情柳依依”,“半山载月归”,“秋江孤帆尽”等等。
赋文的意境美 以赋文的方法表达意境美可以较命题有更大的力度,可以恣意遨游于心生之“境”中。在赋文创作的过程中赏者可以超越石上图像的时空局限在以想象去构建画面情景中的意境之美。
配座的意境美 以配座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境感悟,可以用烘托、寓意、象征、暗示等技巧,让观赏者在赏析中,通过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感受到一种余音缭绕的回味之美。
组合的意境美 组合的意境美既在于组合石之间的关联度安排,也在于命题的点睛作用。
意境在赏石审美的命题、赋文、配座、组合等艺术美创造中的种种表现,说明了意境的虚拟之美、含蓄之美,余意未尽之美为奇石的审美创造和再创造提供了多么大的空间!
三、和谐审美
我国传统赏石审美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从低层次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有偏爱而无偏见“以己度人”之心;从高层次看,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爱人”之心,在帮助别人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奇石特有的和谐审美的人文魅力正是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各取所需的丰富性、见人见智的不确定性和雅石共赏的同乐性这几个方面,这与回归崇德向善的传统伦理观念,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景是完全一致的。
各取所需的丰富性
我国传统赏石审美从来都具有各钟其爱、各取所需的丰富性,从不单一,从不偏执,这在历代的石谱文献中得到充分反映。
《云林石谱》以儒家美学为主旨,在孔传所写的序中说喜欢奇石符合儒家关于以石比德、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孔圣人曾说“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云林石谱》收载各种奇石的名录有116种,产于当时82个州、府、军、县和地区,涵现在的20个省市自治区。
明代《素园石谱》以道家美学为主旨,崇尚赏石审美中赏析者精神的作用、传承的意义,所以要为那些名石绘图、辑文、立传,以传承于后世。在林有麟看来,这比拥有石体本身更为重要。
到了清代,为石立谱之风日盛,有为己所藏之石立谱的,如《惕庵石谱》;有为他人所藏之石立谱的,如《冶梅石谱》,有为地域之石立谱的,如《广东新语》;也有为石种之石立谱的等等。清代石谱种类之多,前所未有。
唯美是取,各取所需的审美理念传承至今。在祖国广袤国土的戈壁大漠、江河湖海、崇山深谷中各类新石种不断发现的同时,我国石友还将视野投向了国门之外,巴西的彩釉玛瑙、马达加斯加玛瑙等外域石种纷至沓来,全球配置赏石资源已见端倪。
见人见智的不确定性
奇石中具象的凤毛麟角,多为意象、抽象。这种与具体物象的似与不似和完全不似,造就了奇石不同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的物象的不确定性,为见人见智的审美发现带来了最具独特性的审美趣味。
除了对奇石不同观赏面的选择,对同一观赏面不同观赏角度的选择外,还有在同一观赏面的同一观赏角度下因对主体图象的不同选择而有不同的感知。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背景和图象的不同选择,二是对视觉重心的不同选择。
雅石共赏的同乐性
由于奇石具有见人见智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一同枚奇石可以各感其美,各有所悟,与石同乐,从而把奇石的这一审美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对同一事物由多人来表达各自的感受,这在诗歌创作上称之为“唱和”,赏石亦是如此。《素园石谱》在卷之一的“虢州月石屏”的赏析诗中就辑有欧阳六一(欧阳修)、苏沧浪(苏舜钦)、梅宛陵(梅尧臣)三人的诗作,相映成趣,令人玩味。
这种赏石赋文的唱和形式流传至今,成为我国赏石文化的一大艺术特色,我们不妨称它为“雅石共赏”。
雅石共赏并不只限于一石由多人赋文以美的点评,也可以于一石的审美之中纳入各种艺术形式而产生一种众望所归的艺术魅力。
四、多元审美
赏石审美的多元化不仅是我国传统赏石文化与绘画、文学、书法相结合的传承,而且也是借鉴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多元发展态势,将赏石文化与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当代艺术、市场经济和大众审美情趣在交融互动中的创新。对此,我们有以下期许。
抽象审美得到普遍认同 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奇石的抽象、意象、具象是与具体的物象对照而言,本身并无高低之别,就像写实的绘画与抽象的绘画都有优秀之作,也有平庸之作那样。二是抽象美是有形式美规则的,不能随意拿一枚什么也不像的石头说这是抽象的。抽象奇石的前提是有观赏性,首先是“美”,然后才是“抽象”。有石友称抽象奇石为“美石”,正由此故。我们相信,随着对奇石抽象审美实践的不断深入,对抽象奇石的形式美的理解会逐步趋于一种理性的认同。
行为艺术在体验中回归与创新 如果说人们对一般事情主要关注其结果的话,那么行为艺术更看重过程之中的审美。行为艺术在奇石审美体验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有,雨花石表达一个过程的“置水呈像”;将小品石多人分别组合创意的“组合演示”;对昆石类奇石以放大镜观赏,或对岩石切片显微观察的“探微揽胜”;对图纹石图纹放大剪裁的“剪裁赋意”;在为石赋以诗文的即兴写作时的“咏石即兴”等等,尽可以大加发挥。行为艺术在赏石审美中当从约定俗成进入到规范化、程序化的地步,就可以形成一种可以与我国传统“茶道”比美的“石道”了。
高新技术在赏石审美中崭露头角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国运兴,收藏热,促进了作为上层建筑的赏石文化的发展,而且科学技术还直接渗透于赏石审美之中,除了对于科学美的赏析外,还可以有高新技术应用的3D成像,让奇石审美的形象传达更精确更快捷;将光色的造型作用应用奇石的陈设,让造型石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全新形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奇石的形象与文本、声音、动画等作综合处理,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到奇石艺术实在的魅力等等。
奇石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奇石艺术的天造形式在前、人赋妙意在后的表现主义特质,本身就具有当代艺术的基因,当它与高新技术、市场经济、大众生活相融汇,并借鉴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后,必将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举例而言,奇石的陈设可衍变为“场地+物品+情感”的装置艺术;奇石精品的限量仿真制作可衍变为“波普艺术”,奇石艺术与各种艺术形式的嫁接,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可衍变为“大众艺术”、“商业艺术”等等。
更加重视奇石艺术的精神层面 奇石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其精品、神品、绝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然而对奇石的精神创造却是无限的。《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的友人黄经在该书的小引中说得好,当有这本石谱,哪怕是一件珍爱的石头也没有了,也能怡然于赏石审美的愉悦之中。“图绘著录”,为石立谱;收藏石谱,赏析石谱,当成为与收藏美石比肩的一种精神收藏的爱好,而它在审美意蕴的发掘上,审美传达的广泛上,文化传承的可续上,更较物质的收藏具有优势。
重视奇石艺术的精神层面当然不限于石谱的著述、收藏,凡对自然之石赋以妙意的命题、配座、陈设、组合、赋文、绘画、摄影等等,莫不如是,奇石艺术的精神创造的形式将更加活跃,更加多样,迎来繁花似锦的局面。
奇石艺术物质层面的产业链延生 奇石产业链的延生从南京六合雨花石的资源保护性开发和综合利用为发端,现已形成一种大势所趋,这表现在一是回归到先民对石质的高度重视,在石种中不断地追寻新的玉种或次于玉的玉化石种,将那些不足于发现自然美的原石用作人为艺术创作的雕件用材,二是由单纯的观赏性艺术品向实用性艺术品领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