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d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主要路径。目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缺乏一致性协同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度低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包含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育人文化氛围塑造、课程体系构建、培养过程实施、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培育、人才评价标准制定等内容的校企“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基金项目:2015年山东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商务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谭玲玲(1968-),女,山东烟台人,汉族,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意义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1]。“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尴尬局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提高创新实践、适应社会、交流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2],与此同时,可以为高校教师创造更多的深入企业接受实践锻炼的机会,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融合,促进了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大大提高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因此,“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了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赢。目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路径[3],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及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2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或企业
  合作,培养了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专门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现行人才培养体系远远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都不够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离社会需要还相差甚远。究其深层原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一致性的协同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只是追求企业的短期目标和眼前利益,没有人才危机意识,更加意识不到创新型人才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再加上对企业运营成本的考虑,对人才培养问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也大相径庭,学校注重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学术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平台,而企业更关注的是对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如何为企业产生更多的效益,校企双方协同目标的差异性,制约了协同人才培养取得最大的“双赢”成效。
  (2)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度低
  在人才培養体系构建及实施过程中,“校企协同”成分不足,融合度不高,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缺乏与基本职业能力要求准确匹配的课程内容,更无法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二是没有建立起“校企协同”课堂,校内课堂上缺少职业文化情境,将课堂搬到企业的机会又很少,只能采用学习职业精神、企业故事为主的校企文化结合形态,无法为学生构建一个综合的企业生态系统环境;三是缺乏教师联合培养机制,无法形成一支符合协同培养要求的“双师”队伍,学校的教师少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四是学校实训基地投入有限,需要与企业合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场地往往也很有限;五是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3 校企“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3.1“校企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衡量人才质量的核心标准为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因此,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制定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应将未来发展对员工的需要反映到人才培养中,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通过与协作企业的深度沟通与交流,明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进行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定位,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包括体现岗位专业技能的显性能力,还要包括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自主学习、科学思维、沟通表达、知识归纳、团队协作等一系列隐性能力。
  3.2 “校企协同”塑造育人文化氛围
  职业情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习和企业应该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职业文化情境,构建校企文化互相融合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设置“双导师制”,由学校课业导师和企业技能导师共同负责每一位学生的培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引入企业场景元素,对照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班级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与技能导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企业文化和氛围,与企业员工一起进行文化竞赛、项目竞赛等,共享职业荣誉;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技能,通过一系列体验式、参与式活动提升学生的企业归属感。
  3.3 “校企协同”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来完成。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增设专业课程,开设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综合设计类实验或实训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要新颖,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要及时把教研教改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量身开发企业课程,精准对应企业需求,比如开发一些职业素养类、岗位实操类课程、企业特需证书类课程等,整个课程体系应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为一体,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校企协同” 实施培养过程
  致力于教学创新,建立“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内容在学校和企业同步开展,交叉进行,可以建立校内实训课堂,由企业导师在学校实训室开设基础内容实训、具体项目实训、企业综合实训等;建立企业岗位课堂,学生可以到企业各部门各生产线进行见习,或者顶岗实习;随着 “智慧校园”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还可以探索建立基于移动终端教与学的新模式——“双师协导空中课堂”,学校和企业导师可以通过连线直播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直接传递到企业工作现场,企业导师现场讲说现场示范,实现远程实景教学。通过创立不同的课堂模式,實现“校内基础实训——企业见习——校内项目实训——企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流程,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样企业导师既可以走进学校课堂传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又可以通过空中课堂实现“现场指导”,学生有多次走进企业参与实践的机会,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3.5“校企协同”共建实训基地(实验室)
  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然而,设备的购置、更新及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由高校自己来承担,往往会力不从心,因此,在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体现“校企协同”,可以由企业进行设备投入,高校提供实验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在合作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双赢”,还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比如,企业和高校可以达成以实训设备换取技术服务和培训的资源共享模式,因为先进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员工素质和技能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对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设备有效利用率都至关重要,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合理解决企业的设备处置、员工岗前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在实现高校企业优势互补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有效节约。
  3.6 “校企协同”培育师资队伍
  “校企协同”可以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校教师有条件深入企业一线,通过在不同的岗位上轮流顶岗锻炼,学习掌握工作岗位上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项目,贡献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请进大学课堂,聘请他们为学生开讲座、讲授专业课程。当然,这需要高校建立健全诸如专业教师企业锻炼、校外兼职教师聘任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3.7“校企协同”制定人才评价标准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具有科学依据的、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种指标。知识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扎实,是否清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是否能够全面掌握;能力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素质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的精神,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等。
  校企“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可以使校企合作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展开,使企业最真实、最直接的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对接,使高校和企业在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同步提升,大大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王益玲.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9) : 18 ~ 20
  [2] 孙秋柏.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的构建与深化[J]. 现代教育管理,2014,1: 34 ~ 38
  [3] 张兰.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3月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中职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稳定性差、工资待遇吸引力不足等现状已经影响到了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针对以上情况,该文以东莞某中职学校为例,(以下简称“该校”)对2013至2014届10个专业约3 000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专题调查分析,力图由点及面、见微知著,就东莞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家长及学生所关心、关注的毕业生就业途径与就业质量等问题进
期刊
摘要: 型极限是微积分学中最为常见的极限,是待定型极限,不能直接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求出.根据函数的结构特征,可以用以下方法简捷地求出 型极限:利用有理化或约分把待定型极限转化为确定型的极限来求;将所求极限看成函数在某点的导数,然后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得;利用无穷小量的等价替换或洛必达法则简化计算过程后求得.  关键词: 型极限 无穷小量 计算  中图分类号:O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要】在近些年来,因为学生缺乏法律知识,没有强烈的维权意识,而且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在求职时很容易被侵犯权益。要想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里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就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指导,使大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增强维权的能力。文章通过分析毕业生进行就业法律指导的必然性,具体分析了开展指导的内容和方式,为高校开展相关就业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期刊
摘 要: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开放、提质,两级管理、重心下移的机制由于种种原因在部分院(系)运行不畅,执行效果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院(系)党政决策机制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致使学校的决策部署和目标任务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院(系)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学校战略决策的实施。通过对宁夏师范学院院(系)党政决策机制建设现状的调查,深刻分析其根源,并提出相应的
期刊
摘要:科技的发展,使得E-learning已成当今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如何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监控者;信息资源的分析者,学习者的转变。其目的是有效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E-learning 英语教学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
期刊
授权公告号:CN205401018U  授权公告日:2016.07.27  专利权人:北京巧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101103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景盛南二街25号26号楼  发明人:石洪雷;杨林鑫;季庚  Int.Cl.:F04B9/14(2006.01)I;F04B53/10(2006.01)I;F04B53/16(2006.01)I;F04B53/00(200
期刊
摘要: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全面进入生活各个领域,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也走进我们的课堂。一些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实需要,尤其是中职数学教学始终难以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导致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低下。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一种创新的教学载体,将教师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热情,真正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出来,有力助推中职数学课堂走向深度教学。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 该文就PC注塑生产中常见的缺陷进行分析和归纳,并给出解决的方法。品质优良的塑件应满足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收缩率小,变形小,尺寸稳定,冲击强度高,耐开裂性好和表面光洁,这是最理想的要求,实际上不能要求所有塑件全部达到上述六个要求,还要考虑各种因素,确定塑件产品合格尺度。注塑过程中,由于注塑条件(如压力、温度、时间等)控制不好,胶料的变化以及模具损伤等原因引致塑件表面产生不同形式的缺陷,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获得的科学数据和工程数据为基础,密切结合我国探月工程二、三期任务规划,突破CCD影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月球重力场反演与分析、月球着陆区的重构等关键技术,提高月球表面影像分辨率30%以上,反演出我国首个自研月球重力场模型,获得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可借鉴的软着陆区模型,构建一套能够用于月球探测数据优化分析及月球软着陆方案演示验证的综合软件平台,为月球探测二、三期任务的规划提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大力关注,幼儿英语教育成为一股热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各界对幼教人才的英语交际能力的需求和人们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也急剧增加,而目前的幼师英语口语教学与这一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总体上来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就业严重脱节,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原动力等问题。为了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幼师生的迫切需求,幼师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