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烛照的复式空间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200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多文化交融的影片,其运用镜头语言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复式空间更是此片耀眼之处,尤其是当观赏者在接受过程中主体性介入与解读时,印度深层文化内蕴便从细节的叙事中流溢于影片。
  关键词 物性空间 心灵空间 神性空间 接受
  
  2008年末,《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先后在11届英国独立电影奖、第8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和第7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中获得多项大奖。并于2009年2月,获第81届奥斯卡奖10项提名,最终摘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歌曲、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八项大奖。在电影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因风靡全球的《Trainspotting》(猜火车)而一举成名的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Boyle)执导此部影片。这部电影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叙事,悬念从生的叙事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可谓多文化交融的影片。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层叙事空间更是本片结构上的一大亮点。
  电影艺术是运用摄影艺术构建空间与空间的衔接,时间的瞬间必将转化为空间存在。《贫》剧就是利用摄影艺术将空间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印度的宗教冲突、贫富差异、善恶对比等文化内涵都运用镜头的细节描述,放大出来:其间又不乏轻松、浪漫的爱情故事:进而塑造了一个执着于理想的主人公。徐葆耕在《电影讲稿》一书中,将电影空间构成分为三重:“物性空间”、“心灵空间”和“神性空间”。在对这部影片的分析中,本文借用这三个空间状态来分析此片多重文化基础上独特的叙事结构:“物性空间”是来自印度贫民窟的18岁少年杰玛·马利克(戴夫·帕特尔饰)参加电视竞猜节目,在答题过程中呈现出成长所经历的场景:“心灵空间”是通过杰玛、哥哥舍利姆(麦活·米泰尔饰)、少女拉提卡(英蕾达·平托饰)三人一起经历了几十年印度变迁的叙事,表露出对爱情、亲情、友情追忆的空间状态。“神性空间”是对影片开始提出的问题的回答他是怎么做到的?A:他作弊;B:他幸运;c:他是天才;D:一切命中注定。历尽苦难的杰玛紧拥着拉提卡用一句“这是我们的命运”,回答了开头的问题。“命运”也许就是印度这个国度给出的答案,但影片在叙事中又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执着理想的精神,这是青春、梦想、信仰和爱所有这些美好字眼赋予的力量。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这四要素构成,由此而展开文艺创作活动的过程是体验、创造和接受。也就是说,在研究任何一部文本时,从这三个过程着手,当观照接受之维度时,必然要从创作所展现的结构特点进入分析,其作用是相互的。因而,本文将影片中独特的三个空间的叙事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以期更清晰的解读印度文化与接受中所呈现的深层内涵。
  
  一、物性空间:时尚元素的切入点
  
  文艺作品中的叙事是由无数偶然的叙述单位组成的。亚里士多德曾区分“诗”与“历史”,认为历史讲述已经发生的事,而诗是由话语虚构组成的按照可然率、必然率推断必将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艺术的创作本就是偶然性事件的组合。本片即是运用这众多的偶然因素构筑成其主要的物性叙事空间的影视作品。物性空间“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接近于我们所说的‘场景’”。《贫》剧所选择的场景是“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样有奖竞猜的电视节目,将看似具有偶然性的众多“巧合”积聚于本片之内,有孟买的极度贫富分化,有城中贫民窟的肮脏可怖,有宗教信仰矛盾屠杀,有赤裸裸的阶级歧视,构成了悬念丛生的第一层物性空间,其他多层复式空间也从此延伸了出去。美国《综艺》杂志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的评价准确地道出了这部叫好又叫座电影的主要看点:“它是一部巧妙的剧情片,也是得以一窥一个越来越聚焦于世界闪光灯下国家的机会;《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充满生机,虽然是由外来人士制作,但他们很显然已与这个地方心心相印。”《贫》剧创造性的运用有奖竞猜的时尚元素这种创作方式在印度文化中可以找寻其根源,印度的文艺作品中擅用“连串嵌入式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的特点是话中套话,故事中嵌故事_其优点是容量大,可以无限度地扩张,大故事里面套中故事,中故事里面套小故事,小故事里面套小小故事,一环套一环,环中生环,内环可以达到无限小,而外环可以达到无限大”,“这种做法可以循环地应用着,成为一连串的‘故事环’系在一个主要的线索上”。这样一来,印度传统叙事模式与时尚元素达到契合,一方面,将印度文化的方方面面,将人面兽心的“善人”和看似暴虐的“坏人”等聚焦而形成物性空间所展示的细节。本雅明说:“摄影以物质形式揭示了所有摄像的面貌,包括最微妙的细节,躲在白日梦避身处的清晰细节。然而,当这些细节成长到巨大而容易表述的地步时,它们就能够在技术和魔术之间建立一种完全是历史化的变异。”这样微妙的细节必会将残酷、暴虐与悲痛淋漓尽致的构建出来。另一方面,有奖问答式的时尚元素又使主人公杰玛在贫民窟生存境遇的困苦、饥饿和残忍消解在轻松地问答里。这看似愉悦的氛围中更鲜明的对比出生存的艰辛,同时也掀起了观众接受层面的视觉冲击力。
  现代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也认为,接受活动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融合。人们在解释任何事物之前,都有一定的预结构,这个预结构包容了历史的、文化的、经验的习俗观念等。全球性的“百万富翁”(Who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节目是一个源自英国独立电视台的电视游戏节目,现在世界多处地方均有制作当地版本。参赛者需要正确回答连续15条四选一的多项选择题。若能全部答对,可以获得一笔巨额奖金。通常是100万当地货币。这种有奖竞猜的节目在接受过程中自然会与开心、冒险、愉悦等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影片选择这样的场景构成其“物性空间”,在接受层面上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令人喜爱。极易接受的场域。“‘接受’所意味的更是主体把对象作为自己的对象的行为或反应,它往往指示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域。”“艺术作品以及与艺术作品有关的现实和创作主体都不能脱离接受主体而单独存在,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审美交流场中,影视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异常重要,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介入,影视审美场将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因而,这样一个休闲娱乐且冒险性极强的时尚性节目,从感官上会调动起欣赏者观影的兴趣与参与意识。
  
  二、心灵空间: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渲染
  
  出身贫民窟的杰玛年幼就生活艰苦,他与哥哥舍利姆、少女拉提卡三人一起经历了十几年印度的变迁。在警察局回忆的每一个 问题都是杰玛的记忆碎片,镜头并由此而展开了他关于亲情与爱情记忆的画卷,进入第二层面的“心灵空间”。“主要存在于回忆、梦幻、感觉和想象中。”每一个民族都不会缺少对“爱”的诠释,在这个永恒主题的追寻中,对“爱”的解释更是趋于一致,“真爱”就是最终的目标。因而在这一层心灵空间的接受中,应是全人类对“爱”的解读。
  友情:这只是这部影片对杰玛善良性格塑造的一瞥。随着“100美元的钞票上是哪一位美国总统的肖像?”问题的展开,电视镜头回到了从饭店打完工下班的杰玛,在一个阴暗的拐角处,他听到了熟悉的歌声,可是歌声的主人已经瞎了。当他辨认出这失去光明的歌手是童年的可怜同伴时,杰玛把身上金额最大的一张钞票给了他。通过盲童的告知,他认识了100美元钞票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亲情:“教义中描述的罗摩神,他的右手里握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主人公杰玛回忆起的是一宗悲惨的宗教冲突。在兄弟俩年幼之时。一群手持棍棒的印度教徒突然袭击了贫民窟的印度穆斯林,哀嚎、鲜血和火光占据了记忆中的画面,而他们的母亲就在那场冲突中无辜丧命。血腥与毁灭,杀戮与冲突,那一天,那一幕,成为杰玛摆脱不掉的梦魇。从此与哥哥舍利姆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杰玛对“歌曲《darshan do ghanshyam》是由以下哪位著名印度诗人作词的?”这个问题的回忆,在影片中升华了兄弟之情。普努斯从大垃圾场带回的孤儿成为他赚钱的工具,而深陷魔窟的孩子们对此浑然不知,他们需要的只是填饱肚子。为了让这些孩子赚更多的钱,普努斯把会唱歌孩子的眼睛弄瞎。舍利姆为了保护弟弟背叛了老板普努斯,拼尽所有带着杰玛跳上一辆刚刚开动的火车,却狠心地松开了拉提卡的手。“是谁发明的左轮手枪?”又一次打动了影众,再一次证明了兄弟之间的情感,尽管哥哥有过背叛,但在这样的镜头下谁又能够责备舍利姆呢!左轮手枪是哥哥第一次杀人时用的武器,是为了满足弟弟对拉提卡爱情的执着追求,并解救弟弟于危难的杀人凶器。杰玛又怎能忘记。影片结尾处,为了叙述情感的悲剧性。杰玛在回答最后一道题赢得大奖的同一时间,舍利姆为弟弟与拉提卡执着的爱,为他犯过的错。杀了贾韦德,自己也死在满满一浴缸的钞票中,用生命赎罪,完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模式。
  爱情:为了爱情,为了解救拉提卡,杰玛回到了曾经危险的地方;为了找寻到失散的爱人,杰玛参加有奖问答节目。从不计较得到了什么,只是执着的将自己的真爱展现给观众。在逃难时,杰玛让哥哥收留了雨中的拉提卡:在被利用乞讨敛财的生活期间,两人把辣椒放到舍利姆裤子里的情意相投等等,杰玛始终没有放弃对拉提卡的爱。“三个火枪手中,其中两个叫做阿托斯和波托斯,第三个火枪手叫什么名字?”虽然杰玛一直把自己、舍利姆和拉提卡比作三个火枪手,但杰玛从来不知道火枪手的名字。他使用最后一条求助方式——电话求助,打给舍利姆。电话响了很多声却没有人接。当拉提卡接通电话后,两人的对话及其简单而亲切,没有世俗与金钱的影子,只有温馨的爱。“你在哪里?”“我现在很安全。”“拉提卡,你知道(问题答案)吗?”“我不知道,我从来都不知道。杰玛,就算没有钱……”电话挂断了。杰玛最终在万众瞩目下赢得了2000万卢比大奖,之后他一路不停地跑向火车站,与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拉提卡相见。十几年的思念,十几年的爱恋,都化为甜蜜的拥抱。拉提卡平安回到他的身边,两人在相约见面的火车站载歌载舞,最后牵着手消失在车站的人海之中,一切都美好温馨的结束了。这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领头,一下子脱离了全片的写实氛围,让人想起印度风靡世界的歌舞片,“印度”这个民族的名字也因此烙刻在影片的结尾。
  因而,影片结尾这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也成为影片在接受域中的一大特点。“大团圆是印度文学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开创和代表了这一传统。”然而这一创作特点同时也是全球观众都喜爱的一种方式,个体在欣赏过程中较易接受,尤其是这种悲剧性的团圆更有可能激发意识和无意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心理形态的内在纽结,减少苦难、焦虑和困惑不安的耐受力,同时团圆式结局的作品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要,善恶必有报的情感满足为压抑着的痛苦与不快找到了宣泄的途径。
  
  三、神性空间:执着
  
  《贫》剧之所以动人,在于镜头投射出的有着悠久历史和复杂现状的印度一隅,影片的情节几乎一一对照出印度社会的历史和今昔,既有真正的黑暗与残酷,又有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片中那个未放弃理想的杰玛,在命运面前执着追求着自己的爱,最终表现出的成功是执着理想的成功。“神性空间”较前两种空间更具主观性,是绝对精神性的领域。
  杰玛对“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的质询成为他对人生的质询,他说:“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这个节目?”拉提卡回答道:“那是逃避的方法,不是吗?逃避到另一种生活中。”然而,杰玛面对命运从不屈服,无情的打压、歧视、羞辱、危险,都不能阻止他对美好信念的不渝追求:为了自己的期望不懈努力,执着追求理想,在他小时候就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杰玛为了拿到所喜爱明星的签名,义无反顾的高高举起偶像的照片跳进了粪坑后。无比兴奋的冲过人群,得偿所愿的得到了阿米达·巴彻的签名。对拉提卡的爱。不论时间和环境怎样改变,仍像阿甘一样的绝无改变。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惊世骇俗的举动,他只是一直,不抛弃,不放弃,不惧危险的冲进险境中一次次解救他的爱人。失败之后的继续努力和执着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神性光芒的人。拉提卡也喜欢看竞猜节目,她也在逃避,但杰玛的不懈努力与坚韧性格给了她改变命运的勇气。
  当影片即将结束,一个五岁孩童都知道印度国徽中狮子下面写着“真理能战胜一切”的问题。杰玛却不会回答,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生于贫民窟的人居然闯过1000万卢比的大奖的管卡。观众也已开始质询影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他是怎么做到的?”“真的是命运吗?”当受众急于知道答案的时候,镜头转向了拉提卡,当她通过电视得知杰玛困涉嫌作弊被捕时,舍利姆走了进来并说:“那家伙,他从不放弃,对吗?而且是疯狂的。”舍利姆笑着走到拉提卡的身边,把车钥匙递给她:“你快点走,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此时,任何一位观者都会为杰玛欢呼,杰玛并不是为了夺得大奖而是为了他所执着的爱情,当理想最终要成功时,人们为理想所征服,舍利姆也被这个拥有执着追求精神的弟弟征服了。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最为低等的贱民被称作“不可碰的阶层”(the UntouchableCaste,Dalit),他们不能穿鞋,不能受教育。杰玛,一个贫民窟走出来的孩子能获得大奖,遭到质疑,并被关进警察局审问。从而构成了杰玛与社会制度在不可调和的斗争过程中头破血流体无完肤却仍散发出强大的人性光辉与感召力的悲剧。在这个悲剧中,理想终究实现了,杰玛最终赢得千万奖金,与拉提卡终于拥抱在了一起。满足观众普遍存在的渴望英雄、渴望有人相助的全体意识。这个世界固然残酷的超出每个人曾经的想象,但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坚持,追寻。此时,观众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宣泄。“而这种反向的兴奋转移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里比多’的转移和升华,观众的心灵由此得到净化”,尽管自己无法做到,只要拥有希望和可能实现的精神存在,一切皆有可能。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的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入手,从视觉和美学的完美结合这个角度来解构这部电视文献艺术片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意象的运用 空白艺术的借鉴 意境的完美诠释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这部二十集的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精品,一反常规的拍摄思路,以毛泽东数十年来的诗歌代表作为经,以与这些诗歌精品有关的大事件为纬,运用高度概括的,充满诗歌意境的解说词和精
摘要 《太阳照常升起》一段关于命运的寓言,是姜文的货真价实的梦。既然是梦,那么其中的逻辑性自然禁不起过细的推敲。与其说那是一个具有完整情节、线性发展的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童话。人们声称看不懂,其实不过是选择了错误的视角来对待姜文。  关键词 解码 寓言 男女关系 唐诗结构 表达的困境    有人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三对男女的三个故事,讲述了母子、情人、夫妻间的关系,是标准的女性主义影片,
[摘要]电影对白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与笼统模糊和抽象的书面英语不同,它强调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实现电影对白形象生动的两种手段——具体与夸张,如使用得当它们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对白 夸张表达 生动表达 英文电影    电影是一门集故事、场景、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向观众提供全方位的听觉和视觉的享受。电影对白虽然算不上电影的主角,但作为一种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它
[摘要] 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的绝笔之作《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用带着距离感的冰冷静默的镜像符号,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下战争的残酷、纳粹的黑暗、丑恶扭曲的人性进行了另类的控诉。剖析影片中权势语言和丧失了话语权的“他者”语言表述的变形,我们可寻绎到帕索里尼通过肉身语言的表征对他的叙事机器的彻底翻转。  [关键词] 《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变形 权势语言 肉身语言    像帕索里尼所有最好的作品
摘要 在“我消费故我所在”的狂欢时代,作为人导流欲望、获致认同、超越当下之栖居方式的幻象性精神诉求艺术又一次从幽灵中显影,凸现在人的悲剧性生命历程中。因为它瞩望着既彰显异质性又彼此成就的和合共生之境。  关键词 幻象 内圣 交往 和合    在“我消费故我所在”的狂欢时代,艺术深陷于无力排拒的他律性缠绕之中,一部分开始自卸去父亲之名,碎化出哗众取宠、肉欲宣泄、柔化感官的泡沫镜城,演绎成任人玩转的快
[摘要]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了很多不同风格和题材的影片,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较好的几部影片的主题思想的展示手法,解读了其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电影语言 折射 隐喻 泛英雄主义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可以被评说的地方很多,如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光与影的巧妙组合,绝佳的拍摄角度等,这些都很恰当的渲染了气氛,突出了主题。回顾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作品,如
【摘要】实践教学是广播电视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实践教学,怎样有效发挥专业实践教学作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本文重点介绍了阶段性实践教学中大型综合性竞赛类课程和学年性竞赛类课程的安排设计,并阐述了竞赛类课程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竞赛 教学 实践    为适应一线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构成的需要,我们在保证落实播音主持专业核心课的同时,加强摄像、编导、制作等课程,并
[摘要]舞剧总是与音乐共生共存,音乐是舞剧的灵魂,舞剧是音乐的回声,舞剧音乐与舞剧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有着与其他音乐不同的美学特征,进而成为舞剧创作的基石。  [关键词]音乐 舞剧 灵魂    舞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音乐共生存。舞剧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剧的灵魂,舞剧是音乐的回声”。确实,音乐不仅为舞剧提供音响,而且成为舞剧整体精神的来源,在段落结构安排、戏剧性场面的渲染、情节的推动、人物
[摘要]在新时期的中国影坛上,吴贻弓无疑是个风云人物。他拍摄的影片不仅多次在国内外获奖,而且对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作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一直受到评论界的重视和关注,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现象。  [关键词]诗化电影 吴贻弓 创作风格    从1979年独立执导影片开始,至1992年,吴贻弓的影视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1979);《巴山夜雨》(1980)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和1980
摘要 电影《色·戒》,将已经销声匿迹很多年的张爱玲,重又唤回了人间,侵蚀着观众的心灵。李安在电影《色·戒》中对于张爱玲小说形象的完美诠释,使人们再度近距离的接近张爱玲的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世界,使得张爱玲这篇原本不被很多人熟知的小说由尘封的文学史中走进了新时期的影像消费时代。也许在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历史的痕迹,我们会欣然一笑却内心充满敬意的想到:《色·戒》是张爱玲的时代,更是今天的隐喻和社会生活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