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平衡。就内地西藏班学生而言,由于从小远离父母,又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比较频繁,极易出现心理障碍。因此,适时对藏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是一项紧迫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藏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藏族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心胸狭隘、抑郁、过度激动、无动于衷、报复情绪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等等。形成藏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即主观上生理、心理的原因)和外因(即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原因)。
1、内因主要包括:(1)藏族学生生理发育提前与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和身心功能失调。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常表现为周期性的大幅度变化并难以预测,在心理上不能适应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2)藏族学生心理上日趋成熟的独立性与因为社会经历不足形成愿望与现实不符的矛盾,易造成主观和客观的脱节,从而形成心理障碍。(3)藏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思想幼稚,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外因主要包括:(1)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藏族学生从小远离父母,学生与家长间的联系仅靠书信往来,长期缺乏家庭的滋润,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倾向。而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对他们过于偏爱和迁就,凡事包办代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主体意识,加上有时由于工作方法简单、不尊重学生自尊心等,都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2)藏族学生心理发育滞后,加上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学习负担较重(主要是受语言障碍的限制),教师的要求又过高过急,容易引起大脑的功能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宁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藏族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对策
面对藏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由于藏族学生远离父母,对藏族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就只能由教师完成。通过教师的疏导,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改变他们的心理活动,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环境,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心理矛盾,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
1、正确分析和对待藏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学生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该是多样的。所以,对于藏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教师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了不起的大事,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这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要教育和开导学生,使学生正确对待这一事情,树立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教师克服心理障碍。
2、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如:用关心、安慰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转移注意,让学生暂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耐心听他们的诉说,适当加以引导;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由地、尽情地渲泄他们的压抑感……
3、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使心理疏导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真诚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地进行开导和教育,使学生心服口服。
4、沟通思想,相互理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需要温暖和理解。作为教师必须多关心学生并想方设法与他们沟通,体验对方的角色,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信任和鼓舞,同时鼓励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多与其他同学交流。
5、丰富活动,优化环境。藏族学生的从众心理对消除某些心理障碍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藏族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所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集体舆论,对消除心理障碍具有重大的作用。优化环境主要包括优化班集体的环境气氛,形成一种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关心的良好氛围,使心理障碍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得到缓解和排除。
6、提高藏族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身心健康。通过教师的心理疏导,要提高学生六个方面的心理调节能力:(1)排除各种挫折与不良刺激的困扰,提高心理承受和情绪自控能力;(2)排除个体与环境的矛盾和困扰,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3)排除依赖和自主的矛盾和困扰,培养自我选择的能力;(4)排除闭锁心理与要求理解的矛盾和困扰,培养克服心理缺陷的能力;(5)排除人际关系方面的各种矛盾和困扰,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6)排除进取心强与自制能力弱的矛盾和困扰,培养持久的意志力。
藏族学生是西藏的未来,对他们心理障碍的疏导,是不断提高他们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他们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边陲巩固和藏民族进步”的重任,这是适应西藏建设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藏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藏族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心胸狭隘、抑郁、过度激动、无动于衷、报复情绪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等等。形成藏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即主观上生理、心理的原因)和外因(即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原因)。
1、内因主要包括:(1)藏族学生生理发育提前与心理发育滞后的矛盾,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和身心功能失调。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常表现为周期性的大幅度变化并难以预测,在心理上不能适应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2)藏族学生心理上日趋成熟的独立性与因为社会经历不足形成愿望与现实不符的矛盾,易造成主观和客观的脱节,从而形成心理障碍。(3)藏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思想幼稚,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外因主要包括:(1)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藏族学生从小远离父母,学生与家长间的联系仅靠书信往来,长期缺乏家庭的滋润,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倾向。而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对他们过于偏爱和迁就,凡事包办代替,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主体意识,加上有时由于工作方法简单、不尊重学生自尊心等,都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2)藏族学生心理发育滞后,加上学生学习基础太差,学习负担较重(主要是受语言障碍的限制),教师的要求又过高过急,容易引起大脑的功能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宁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藏族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对策
面对藏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由于藏族学生远离父母,对藏族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就只能由教师完成。通过教师的疏导,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改变他们的心理活动,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环境,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心理矛盾,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
1、正确分析和对待藏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学生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该是多样的。所以,对于藏族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教师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应该把它看成是了不起的大事,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这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要教育和开导学生,使学生正确对待这一事情,树立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教师克服心理障碍。
2、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如:用关心、安慰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转移注意,让学生暂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耐心听他们的诉说,适当加以引导;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由地、尽情地渲泄他们的压抑感……
3、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使心理疏导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真诚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地进行开导和教育,使学生心服口服。
4、沟通思想,相互理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需要温暖和理解。作为教师必须多关心学生并想方设法与他们沟通,体验对方的角色,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信任和鼓舞,同时鼓励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多与其他同学交流。
5、丰富活动,优化环境。藏族学生的从众心理对消除某些心理障碍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藏族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所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集体舆论,对消除心理障碍具有重大的作用。优化环境主要包括优化班集体的环境气氛,形成一种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关心的良好氛围,使心理障碍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得到缓解和排除。
6、提高藏族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身心健康。通过教师的心理疏导,要提高学生六个方面的心理调节能力:(1)排除各种挫折与不良刺激的困扰,提高心理承受和情绪自控能力;(2)排除个体与环境的矛盾和困扰,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3)排除依赖和自主的矛盾和困扰,培养自我选择的能力;(4)排除闭锁心理与要求理解的矛盾和困扰,培养克服心理缺陷的能力;(5)排除人际关系方面的各种矛盾和困扰,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6)排除进取心强与自制能力弱的矛盾和困扰,培养持久的意志力。
藏族学生是西藏的未来,对他们心理障碍的疏导,是不断提高他们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他们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边陲巩固和藏民族进步”的重任,这是适应西藏建设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