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 促心理描写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在描写人物心理时,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现象很普遍。为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学生描写心理提供了借鉴。
  一、整体阅读品析
  心理描写没有特别的标志,要了解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就必须整体阅读,从文本中的关键词或间接心理描写上去揣摩、品悟。为了让学生揣摩“我”的心理,笔者要求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细细揣摩并旁批“我”的心理变化,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
  一名学生从第四段“我犹豫了!”中,读出“我”想去,却又想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所以不敢立即答应同伙伴们一起爬悬崖。笔者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阅读的语气:“我”从小体质孱弱,并谨遵妈妈的警告,认为眼前的悬崖不能往上爬也不可能爬上去,这为下文“我”在悬崖上进退两难的情况和充满恐惧、无助的心理做了铺垫,所以应该读出矛盾犹豫的语气。
  另一名学生从第八段“我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中读出“我”总是把事情想得过于危险,这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笔者随机提示:是呀,“我”只是个孩子,经历得太少,所以害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竟然想到会摔死,的确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写得很真实。
  第三名学生朗读第十六段时,发现大量的语句表现了“我”進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并列举出相应的句子和词语:“我”往下看“阵阵眩晕”,“天旋地转”,“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哭泣、呻吟”。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哭了都不知道,写出了“我”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作者于诙谐幽默中把“我”十分恐惧、绝望和难过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大家应该借鉴这种写法。
  第四名学生读到第二十八段,着重强调 “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写出了“我”战胜困难,获得巨大成功后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经过这样的全文品读,学生顺理成章地将“我”的心理揭示出来:渴望──犹豫不决──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恐惧、疲乏──毫无信心──有了点信心──自信心更强了──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笔者顺势总结:“我”的心理变化描写直接、细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这种直接描写的方法可以称作“内心独白”。
  二、跳读讨论探究
  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学生既然从读中揣摩出“我”的心理变化,在写作中就可以借而鉴之:要让作文写得真实可信,就必须关注写作者的“内心世界”,把写作者内心的感受如实写下来。为了让学生对内心感受的写法更明确,笔者指名学生跳读课文并讨论分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内心感受或“内心独白”呢?
  生1:我在读第七段时发现“我开始满身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这是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能突出“我”害怕的心理。
  生2:我读到第十七段里“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开始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我”处于危险境地时的极度恐惧的心理。
  生3:我也读出一处环境描写。第十八段里,“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暗淡、沉寂、恐怖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紧张、恐惧和无助的心理。
  三次跳读之后,笔者这样逐一评价:生1的这几句话表面上写“我”的行为表现,实际写的是“我”的紧张心理,表现“我”胆怯和孱弱的心理。生2的理解很准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真是独具慧眼!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带有推动叙事的功能;同时也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的,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来,显得“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生3的理解已经上升到写作理论水平了。是的,悬崖已令“我”恐惧不堪了,加上如此寂静、黑暗的环境,更让人紧张不安,可见“我”当时是多么无助啊!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特定环境下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环境、景物等的衬托能从侧面对“内心独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片段写作巩固
  在反复朗读和品悟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微写作:57年后,内德、杰里、父亲等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颇有感慨……请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人,试着把他当时的心理写出来。
  一名学生以杰里为对象,这样写道:我和其他四个孩子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亨特。“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我正准备向亨特伸手,但又怕拉不上来,就和大家一起走了。
  学生对这个片段给予很高的评价,但笔者认为这个片段的写作有待完善:拉还是不拉呢?怎么突出杰里矛盾的内心和小伙伴的冷漠嘲笑?有语言描写做辅助,内心独白还可以再细致些!
  另一名学生以父亲为对象:这么晚了,孩子怎么还没回?吃饭了没有?肯定一天没吃没喝了,他身体一向孱弱,怎么受得了?该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吧?什么?他去爬悬崖了?困在上面下不来了?我该怎么帮助他呢?是直接把他抱下来,还是引导他让他自己下来?哎呀,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学生对这些心理描写非常认同,但未能从写作角度提炼,于是笔者对这个片段写作进行了总结:连续九个问句,语言气势很强。父亲内心无比的焦灼就在这一连串的句子里生动地呈现了。
  第三名学生也以父亲为对象:暮色四合,天上出现了星星,四周一点声音也没有。找了这么久还没看到儿子,真是急死我了!突然,我的手电光照到了他。“下来吧,孩子!”我安慰他,“晚饭做好了。”“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会摔死的。”亨特哭着说。“听话,”我平静地说:“不要想着后面,听我的指挥,一步一步地爬!”
  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里的心理描写太少,未能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但笔者认为这个语段中的内心独白虽然写得少了点,但辅助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突出了“我”的害怕和迟疑,也突出了父亲的关切和冷静!其他学生立即从中发现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于是,就有了第四名学生的写作:今天天气真热,天上一丝云也没有,树叶一动不动,就连我家的萨摩耶都热得吐出长长的舌头。我们五个男孩子早就玩厌了弹珠之类的游戏,商量好了去爬山。可是看看亨特那个样子,他竟然连这么矮的悬崖也爬不上来,还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再见啦!你这个滑稽画里的小人!” “你就留在那里吧!” 我们哄堂大笑,头也不回地走了。
  其他学生一致认为,这个语段写得最好,笔者相机提问:为什么这个语段比其他语段写得好?经过讨论,笔者归纳出写作要点:这几句环境描写非常细致!似乎让读者都感到了炎热;对亨特进行了神态描写,表现了他的胆怯;几句语言描写真实地刻画了内德和小伙伴们缺乏同情心的性格,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胆小的“我”正处于危险之中!所以,这个语段综合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作者单位:蒋静,荆州市江陵县实验中学;王功军,襄阳市南漳职业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凭借文章内容,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语文教学中,一般通过三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课堂提问的方式通常有四种:一是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二是叙述性提问,如“是什么”“怎么样”;三是述理性提问,如“
武汉市江汉区长港路小学,是一所有着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一直以来,学校坚持静心育人,形成了独有的“水滴文化”,开发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水滴文化”校本课程,致力于让“每一颗水滴都折射太阳的光辉,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笃学、志远、雅趣”的优秀品质。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很多文本都蕴含着丰富鲜明的写作资源,只要善于发现,抓住其中两三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就能让文本发挥好写作例篇的功能。  《植树的牧羊人》是个虚构的故事,却寄托了作者内心美好的愿望。学完本篇,学生除了文本意义上的解读领悟外,更有探求写作资源方面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尝试组织学生进行改写再创造。  自我投射,关注独特体验。文体改写的出发点是对原文做进一步深挖掘,特
在数学教学中牢牢地扭住“问题”这个牛鼻子,注重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勇敢地问,问在点子上,刨根问到底,既能培养学生质疑、敢想、善思的必备品质,又能为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打牢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本文以《打电话》教学为例,略述一二。  问题意识的“点火器”:启发和引导。在教学《打电话》前,老师出示了《沏茶》和“烙饼”的图片,问:“怎样沏茶才能让客人
我在上一篇专栏文章里谈了佐藤学关于“学”就是“合作学习”的谬误,这一篇又来议论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著名的话。说真的,这有一点像向某种观点泼水。其实也不要紧。苏东坡《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中有一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一个“泼”字,将春日的照耀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的景象描绘得极其逼真。如果读者朋友跟苏东坡一样下过乡,相信也感受过类似的情景。
五峰县渔洋关镇中学的课堂上,“班班通”、录播教室、空中课堂、远程互动教学全面覆盖,教育信息化的春风扑面而来。回想起5年前第一部“班班通”教学设备落户学校时,学校师生既好奇又兴奋,摸索了好半天才知道怎么打开。现在,全校教师人人能录课,学生可以通过空中课堂实现校际互动。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渔洋关镇中学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印证了宜昌市五
群文阅读是围绕某一中心议题选择多个文本展开阅读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革新: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单向灌输走向协作探究。群文阅读对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有一定帮助。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在群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及思考。  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创新。笔者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四种
教研室是一个科研部门,也是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具有专业的权威性。而其专业权威性的呈现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教研员提升品位,修炼“四有”。  有一个执着的信念。一个有信念的人所迸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只有秉持执着的信念,教研之路才走得更宽、更远,才会把工作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而不是当成一种职业来对待。  教研员是一个学科的引领
学情分析是教学前对影响学习效果的学生信息的考察和判断,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现有的认知能力等,是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之一。为真正调动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教师应以个别化的学情分析为前提,引导学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笔者将以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学情分析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预习单是了解学生真实认知与认知冲突的重要方法  执教《愚公移山》之
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备课前,追问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何在。这样的追问很有必要。  人教版和沪教版均编排在第八册。这篇文章对于成年人来说比较浅显,但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恰到好处。首先,从内容上讲,奔驰车、买彩票、中彩等,学生都知道,文章的主旨“诚信待人”学生一读就懂,可以说,这个文本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其次,从语言上讲,文章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也没有匠心独运的构思,简单得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