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在小学教学中都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作检验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一、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拓展多向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动手操作中产生和提出问题,在对比训练中产生和提出问题,在观察中产生和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为主,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打上现行的条条框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环境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都是和谐活跃教学氛围的主导因素,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只有源自于教师的内心,才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在这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能力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现,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里培养实践能力不但不能搞“一刀切”,而且要选择多种的方式。例如:1.让学生自己确定解题方法。如探索“圆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些工具和学习材料:2个硬纸板做的不同直径的圆、2个布做的不同直径的圆、2条绳子、2把尺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圆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选方法:用绳子绕一周进行测量;在尺子上滚动圆一周进行测量;把布做的圆对折后再测量。2.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要求各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分别写出能被2、5整除的数,比一比哪一组写得多。让学生自己收集所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3.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呈现3/4=6/8=9/12后,教师问:上面的等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放手让他们观察思考,通过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4.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请学生用12个正方形(每个代表1平方米)纸片摆成长方形,接着,要求同桌合作用24个正方形纸片摆成长方形,分别记录长、宽和面积的数据。问: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不同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中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在认真思考后能大胆对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养成大胆互相评价的习惯。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地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在自主探究的土壤中才能健康的成长。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就是要潜心创设“能激情”的情境,构建开放的、发展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评价、质疑问难。让我们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四、真实的交流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
数学课上的交流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合作交流、評价交流、思想交流、心理交流等方面。但是,很多课堂交流往往只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达到实效。或者是少数能力强的学生唱“独角戏”,更多的学生无事可做,漠不关心。
数学教学一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通过同桌交流、前后交流、小组交流等,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合作研讨,从而彼此启发,相互帮助,交流情感,拓宽思路,实现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互补。
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摆来探索梯形面积 计算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交流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梯形面积方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因为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这样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让实践能力在玩中加强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觉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在这个舞台上,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发挥的更好。
一、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拓展多向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提出问题。例如:在动手操作中产生和提出问题,在对比训练中产生和提出问题,在观察中产生和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为主,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打上现行的条条框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环境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都是和谐活跃教学氛围的主导因素,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只有源自于教师的内心,才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在这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能力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体现,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里培养实践能力不但不能搞“一刀切”,而且要选择多种的方式。例如:1.让学生自己确定解题方法。如探索“圆周长的测量方法”,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些工具和学习材料:2个硬纸板做的不同直径的圆、2个布做的不同直径的圆、2条绳子、2把尺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圆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选方法:用绳子绕一周进行测量;在尺子上滚动圆一周进行测量;把布做的圆对折后再测量。2.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要求各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分别写出能被2、5整除的数,比一比哪一组写得多。让学生自己收集所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3.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呈现3/4=6/8=9/12后,教师问:上面的等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放手让他们观察思考,通过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4.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请学生用12个正方形(每个代表1平方米)纸片摆成长方形,接着,要求同桌合作用24个正方形纸片摆成长方形,分别记录长、宽和面积的数据。问: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不同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中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在认真思考后能大胆对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养成大胆互相评价的习惯。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地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在自主探究的土壤中才能健康的成长。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就是要潜心创设“能激情”的情境,构建开放的、发展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评价、质疑问难。让我们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四、真实的交流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
数学课上的交流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合作交流、評价交流、思想交流、心理交流等方面。但是,很多课堂交流往往只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达到实效。或者是少数能力强的学生唱“独角戏”,更多的学生无事可做,漠不关心。
数学教学一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通过同桌交流、前后交流、小组交流等,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合作研讨,从而彼此启发,相互帮助,交流情感,拓宽思路,实现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互补。
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摆来探索梯形面积 计算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交流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梯形面积方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因为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这样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让实践能力在玩中加强
教育是人的教育,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觉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师: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在这个舞台上,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发挥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