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启动器,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都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问题的演变史。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是从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一切科学发明和伟大创造都从问题开始。张衡对灿烂星空的思索使他成为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他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还使他成为数学家、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哲学家、水利专家、文学家、大画家,他通五经、贯六艺,是我国古代的通才。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中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谓源远流长。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并要求学生“每事问”。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也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代教育家张载更明确地强调“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班级要有融恰的人际关系氛围。一株幼苗,只有当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适宜的时候,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和谐融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学生在课堂上或面对老师才不会产生焦虑感、紧张感,学生才会有思考问题的宽松氛围,才会有披露灵性之光的条件,才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有问题才敢问。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间才会提出和讨论问题。第二,要尊重和鼓励学生提问。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欢迎学生争论问题,允许学生出错及纠正问题,表扬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有问必思,有疑必问,培养其问题性心理品质。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主体意识
马斯洛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积极的心态决定着人生的命运。
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成功?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说,成功不仅是指答问成功,学生能够质疑问难,他就走向了成功,就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成功。
2、尊重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学生受到了别人的重视,有了自我炫耀的机会,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得到了基本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3、赞赏学生,激励自信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尔说:“赞美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欲望
教師可精心设置问题的梯度,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提问。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对未知问题或事物不仅弄清楚它“是什么”,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怎么样”,让学生灵活变换思考和提问的角度。当学生养成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他们的问题欲望就产生了。这种欲望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
1、设置类比情境。例如,在教学《我若为王》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都回到了古代,你做了皇帝,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学生讨论答问时作出了种种设想,有的学生的设想与课文情境基本吻合。这样设置问题启迪了学生思维,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真可谓一箭双雕。
2、设置矛盾情境。如教学课文《拿来主义》一文时,可问学生“课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可是课文的开头部分却先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否偏题了呢?”师生讨论互动发现,由于闭关主义导致了落后挨打,只得奉行送去主义,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投降,将使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故只能实行和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也就从反面论证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3、设置生活情境。如有这样一道语言运用题:根据情景把下面的词语连成一段话。(词序可以调动,每段在50字左右)
①用“风、雨、树”表达自己获得荣誉、爱到表扬时的心情。
②用“风、雨、树”表达自己遭受挫折、受到批评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完成此题时,可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词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构想一幅画面,再启发学生人的心情不同时,景物也带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即移情于景。学生组织好答题语言,此题就完成了。
此外,应将问题教学贯串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巩固练习、教学检测都应充分考虑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虽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非朝夕之功,但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养之花必将愈开愈艳!
( 河北省晋州市营里中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问题的演变史。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是从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一切科学发明和伟大创造都从问题开始。张衡对灿烂星空的思索使他成为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他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还使他成为数学家、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哲学家、水利专家、文学家、大画家,他通五经、贯六艺,是我国古代的通才。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中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谓源远流长。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并要求学生“每事问”。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也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代教育家张载更明确地强调“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班级要有融恰的人际关系氛围。一株幼苗,只有当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适宜的时候,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和谐融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学生在课堂上或面对老师才不会产生焦虑感、紧张感,学生才会有思考问题的宽松氛围,才会有披露灵性之光的条件,才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有问题才敢问。同学间团结友爱,相互间才会提出和讨论问题。第二,要尊重和鼓励学生提问。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欢迎学生争论问题,允许学生出错及纠正问题,表扬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有问必思,有疑必问,培养其问题性心理品质。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主体意识
马斯洛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积极的心态决定着人生的命运。
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成功?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说,成功不仅是指答问成功,学生能够质疑问难,他就走向了成功,就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成功。
2、尊重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满足自我尊重的需要导致自信、价值与能力体验、力量及适应性增强等多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些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学生受到了别人的重视,有了自我炫耀的机会,自尊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得到了基本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3、赞赏学生,激励自信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尔说:“赞美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欲望
教師可精心设置问题的梯度,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提问。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对未知问题或事物不仅弄清楚它“是什么”,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怎么样”,让学生灵活变换思考和提问的角度。当学生养成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他们的问题欲望就产生了。这种欲望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驱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
1、设置类比情境。例如,在教学《我若为王》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都回到了古代,你做了皇帝,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学生讨论答问时作出了种种设想,有的学生的设想与课文情境基本吻合。这样设置问题启迪了学生思维,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真可谓一箭双雕。
2、设置矛盾情境。如教学课文《拿来主义》一文时,可问学生“课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可是课文的开头部分却先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否偏题了呢?”师生讨论互动发现,由于闭关主义导致了落后挨打,只得奉行送去主义,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投降,将使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故只能实行和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也就从反面论证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3、设置生活情境。如有这样一道语言运用题:根据情景把下面的词语连成一段话。(词序可以调动,每段在50字左右)
①用“风、雨、树”表达自己获得荣誉、爱到表扬时的心情。
②用“风、雨、树”表达自己遭受挫折、受到批评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完成此题时,可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词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构想一幅画面,再启发学生人的心情不同时,景物也带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即移情于景。学生组织好答题语言,此题就完成了。
此外,应将问题教学贯串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巩固练习、教学检测都应充分考虑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虽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非朝夕之功,但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养之花必将愈开愈艳!
( 河北省晋州市营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