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溯源研百草 学科交融焕药香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眼中医药问题,立足生物学方法;着眼应用问题,立足理论研究。”埋头道地药材遗传基础研究十余载,袁庆军和她的课题组应用植物进化学科前沿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药资源的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富有开创意义的特色创新之路,为丰富道地药材的现代科学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进化生物学理论研究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中的巨大推动力,在缩短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情牵百草追梦人
  齐耳短发、爽朗活跃、语速飞快、逻辑清晰……这是袁庆军留给人的最初印象,虽然离开家乡很多年,但这位女性身上留有贵州女孩特有的简单、耿直、勤劳、质朴……
  “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伴随着风吹麦浪的画面,从小就在贵州农学院里生活的袁庆军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渐渐长大。她的妈妈是教作物栽培的老师,小庆军脑海里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每周都会跟随妈妈到麦田里记载小麦的生长规律,出苗、一叶展二叶出、叶耳间距叶间距、孕穗抽穗、乳熟蜡熟……这些专业术语,袁庆军至今还记忆犹新。最让她兴奋的是将记载的数据用计算器进行汇总求平均值,这对她来说就是个“很好玩的游戏”。兴趣的种子在她心中逐渐生根发芽,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植物学。
  在袁庆军的学术生涯中,两位关键的引路人成就了她的学术人生。一位是她的博士生导师彭华研究员,袁庆军报考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时,已经39岁,并且是在基层乡政府工作8年之后,无论年龄还是英语和专业水平都很不占优势,彭老师爽快地招收了她,成就了她人生的关键转折。攻读博士期间,袁庆军有幸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葛颂研究员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葛老师作为她博士研究的合作导师,成为她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的引路人,博士论文《十齿花谱系地理学研究》发表在国际进化生物学排名第三的刊物Molecular Ecology上。
  袁庆军博士毕业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做博士后并留所工作。黄璐琦院士作为她的合作导师和领导,成为她事业发展的设计师。在一次听完袁庆军的工作汇报后,黄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民间用铁锅炼铜,一天一位智者路过炼铜的地方,看见炼铜的人不断地敲锅,智者就告诉炼铜的人不要敲锅了,撒一把铁粉就可以了。原来敲锅可以使铁锅上掉下更多的铁与铜离子发生反应,从而炼出更多的铜,撒铁粉就起到了敲锅的作用。袁庆军的工作就是到基层“撒了把铁粉”。在黄院士的鼓励和带领下,袁庆军获得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她现在已成长为中药资源中心生态研究室副主任,正带领着新一代中药人寻找“撒铁粉”的感觉。
其他文献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爱好读书,博览群书的学生。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阅读都制定了目标要求,不仅对课内阅读教学进行
作为写人记事类文本究竟需要教什么?  《郑成功》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与荷兰侵略者进行战斗,并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事。文本赞颂了郑成功的爱国情结与充满民族精神的品格。全文没有一处写到人物的外貌,所以人物形象的初始化印象并不能感知。但作为写人的文章,我们又确实需要凸显人物形象,这形象从何处来,形象的根源最终回归到人物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上来,社会人的本质是什么?那
人需要一个丰腴的物质家园,更需要一片能让心灵得以慰藉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失落的生命就犹如漂泊不定的浮萍,这样的生命是暗淡的、乏味的、浅薄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到哪里去寻回那一片失落的精神家园?唯有读书,可以说只有用书香浸润的生命才是有光彩的,才是美丽的、厚重的。埃及著名作家阿巴斯·阿卡德在《我为什么喜欢读书》一文中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两种相悖
“拎读”是研读文章(教师研读和学生解读)的起点,是学生真正会读书的前提和条件。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减少阅读头绪,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使阅读过程更优化。如何拎读呢?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你去研读,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案例】在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堂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孩子们遨游在《神奇的水》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在亲历中尽情地寻求着满足,享受着快乐……  “水”对孩子们来说天天朝夕相伴不仅不陌生,相反倍感亲切。但对认识水的某些性质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编排成一个真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问题艺术——提领一顿 百
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形式,在教材中选择一两个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巧妙设计,就可积累学生练笔的理想素材,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静态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动语言。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方式的简便易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免也存在着设计随意、目标指向不明、训练过度、为练而练等弊病。笔者认为要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练笔的有效性。那么这个“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教材中“不同
人类只有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与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原动力。习作亦如此,如果它失去了学生对生活(包括习作本身)的“发现”意识,其终究将沦为学生的精神负担。钱理群教授说:“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终生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所谓“婴儿般的‘发现’状态”,就是让学生对习作保持婴
千种植物转录组与绿色植物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nature封面: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结尾所描绘的各个物种交错生长的“枝蔓缠绕的河岸”示例。nature杂志第778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的科学家们报道的1124种植物的转录组,涵盖了展现植物多样性的各个物种,包括绿色植物、灰藻和红藻。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系统发育基因组框架,借此推断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并划分历史上绿色植物发生基因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