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品德课程教学最优化,能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本文从实践操作层面谈谈如何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演绎灵动品德课堂。
一、 以教材为圆心整合学科资源
1. 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如六年级《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其目的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以及我们应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了特大地震,引发海啸。我就决定将此课提前上,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毁灭性是不可预计和不可估量的,很多时候,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准确、全面地预测或防止。我们应不害怕、不慌张,及时、勇敢地保护自己。继而围绕第9课《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了解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2. 拓展文本观点。品德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含义丰富,对学生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探究,并适当拓宽。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学习真有趣》,出示一段视频:上课了,同学们开始认真做作业,可乐乐猴却一会低头找铅笔、橡皮;一会儿东张西望,找周围同学说话……同学们都交作业了,乐乐猴还只做了一点点,一脸的无奈。此时,教师抛出问题:“乐乐猴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因为他不专心”,有的说“因为他一会儿找铅笔,一会儿又听鸟鸣”。在肯定孩子们的回答后,教师又追问:“除了作业要专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也要专心?”学生立即畅所欲言。从自己吃饭到上学,从医生动手术到消防战士救灾,到科研人员搞科研工作……继而得出各行各业的人员做事都要专心,拓宽了教材的观点,做到了活用教材。
3. 链接主题教育。品德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任务。这些目标与学校主题活动链接,有助于学生形成品德课所需要的品德和行为。如环保教育,学校组织了调查实践、主题队活动、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从一滴水说起》等课时学生就有话可说,并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 以生成为契机巧用课程资源
品德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教师要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将其点石成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时,设计了现场穿衣比赛活动。比赛中,一位小女孩迅速地穿好衣服,准备走到台前时,看到一位男孩怎么都拉不上拉链,于是主动帮助男孩,而第一名被另一个孩子夺去了。老师提醒大家关注这位女生。比赛结束后,老师问:“谁应该是第一名。”孩子们热闹起来,此时,有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应该得第一。”“为什么?”孩子说:“她宁愿得不到第一还要帮助别人,所以,她才是真正的第一。”说得真好!老师立即赞扬:“她在一场看不见的比赛中得到了第一,这个第一更珍贵,你能够发现,真了不起。”
三、 以生活为源点拓展课外资源
1. 与校园生活相结合。学校每年要举行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都蕴含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运用好这些资源。如随时拿起相机,把活动场面拍摄下来,或根据教学所需到学校的资源库搜集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用日记记录下来,以备教学所需。
2. 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孩子品行的又一重要领域,品德课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要让课堂教育作用辐射到孩子的整个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如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兔子行动”的现场赛——小组合作制作“兔子小闹钟”卡片。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兔子行动”的后续行动,在家里,由爸爸妈妈对你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在学校里,由老师或同桌来帮你打分,然后填写在书上。我还进行了家访,与家长交流学生在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做作业等方面的情况。家庭生活的点滴就成了课堂延伸的有效资源,课内与课外交相呼应,让孩子们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3. 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孩子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形成品德。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后,如何将学生维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变为自觉行动呢?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监督镇容,了解社会。孩子们在清除街头小广告,给市民的公开信等宣传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校门口的道路变整洁了,见到有人在街头贴小广告也有学生能自觉去制止了……孩子们维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的意识大为增强。
四. 以网络为外力丰盈课程资源
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逐步走向开放。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室上了这一课,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胜古迹,自由成组,然后上网搜索并且浏览、摘录,然后班内交流,资源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历史文化的灿烂,进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各地自然、人文景观的向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作者单位:宜兴市太华小学)
一、 以教材为圆心整合学科资源
1. 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如六年级《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其目的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以及我们应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和大自然和谐相处。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了特大地震,引发海啸。我就决定将此课提前上,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毁灭性是不可预计和不可估量的,很多时候,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准确、全面地预测或防止。我们应不害怕、不慌张,及时、勇敢地保护自己。继而围绕第9课《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了解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2. 拓展文本观点。品德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含义丰富,对学生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探究,并适当拓宽。如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学习真有趣》,出示一段视频:上课了,同学们开始认真做作业,可乐乐猴却一会低头找铅笔、橡皮;一会儿东张西望,找周围同学说话……同学们都交作业了,乐乐猴还只做了一点点,一脸的无奈。此时,教师抛出问题:“乐乐猴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因为他不专心”,有的说“因为他一会儿找铅笔,一会儿又听鸟鸣”。在肯定孩子们的回答后,教师又追问:“除了作业要专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也要专心?”学生立即畅所欲言。从自己吃饭到上学,从医生动手术到消防战士救灾,到科研人员搞科研工作……继而得出各行各业的人员做事都要专心,拓宽了教材的观点,做到了活用教材。
3. 链接主题教育。品德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任务。这些目标与学校主题活动链接,有助于学生形成品德课所需要的品德和行为。如环保教育,学校组织了调查实践、主题队活动、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从一滴水说起》等课时学生就有话可说,并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
二、 以生成为契机巧用课程资源
品德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教师要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将其点石成金。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时,设计了现场穿衣比赛活动。比赛中,一位小女孩迅速地穿好衣服,准备走到台前时,看到一位男孩怎么都拉不上拉链,于是主动帮助男孩,而第一名被另一个孩子夺去了。老师提醒大家关注这位女生。比赛结束后,老师问:“谁应该是第一名。”孩子们热闹起来,此时,有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应该得第一。”“为什么?”孩子说:“她宁愿得不到第一还要帮助别人,所以,她才是真正的第一。”说得真好!老师立即赞扬:“她在一场看不见的比赛中得到了第一,这个第一更珍贵,你能够发现,真了不起。”
三、 以生活为源点拓展课外资源
1. 与校园生活相结合。学校每年要举行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都蕴含着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品德教师要做有心人,运用好这些资源。如随时拿起相机,把活动场面拍摄下来,或根据教学所需到学校的资源库搜集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用日记记录下来,以备教学所需。
2. 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孩子品行的又一重要领域,品德课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要让课堂教育作用辐射到孩子的整个生活,特别是家庭生活。如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兔子行动”的现场赛——小组合作制作“兔子小闹钟”卡片。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兔子行动”的后续行动,在家里,由爸爸妈妈对你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在学校里,由老师或同桌来帮你打分,然后填写在书上。我还进行了家访,与家长交流学生在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做作业等方面的情况。家庭生活的点滴就成了课堂延伸的有效资源,课内与课外交相呼应,让孩子们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3. 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将教育活动延伸到孩子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形成品德。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后,如何将学生维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变为自觉行动呢?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监督镇容,了解社会。孩子们在清除街头小广告,给市民的公开信等宣传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校门口的道路变整洁了,见到有人在街头贴小广告也有学生能自觉去制止了……孩子们维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的意识大为增强。
四. 以网络为外力丰盈课程资源
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逐步走向开放。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室上了这一课,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胜古迹,自由成组,然后上网搜索并且浏览、摘录,然后班内交流,资源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历史文化的灿烂,进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各地自然、人文景观的向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作者单位:宜兴市太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