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充满情趣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h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师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调动多方面的各级性才能完成。那么,数学教师应怎样让课堂充满情趣呢?
  一、 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情趣数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级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应注重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从中抽象数学问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情趣。例如,在《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明明在家—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一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明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相邻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家庭或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每月电话费、水费,小组内学生的身高、年龄等。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根据各自收集的数据,计算出各自的平均数向同学汇报。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身边的有关资料,放进课堂展示自己的成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利用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情趣
  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中丰富、鲜活的素材,挖掘教材潜藏的情趣点,适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表演、比赛、辩论等教高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审美情趣,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可能性”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摸奖活动。(出示摸奖用的盒子,还有奖品)你们只要能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红、黄、绿三种颜色中的任何一种球,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谁想试一试?(教师选出三名学生,每人依次摸了三次,都没有摸出红、黄、绿这三种球中的一种)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都没有摸到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三种颜色的球。
  师:对,盒子里全都是蓝色的球。(打幵盒子给学生看)那么,继续让你们摸,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摸出的一定是蓝色球。
  师:对,从全是蓝色球的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蓝色球。(板书:一定)而要想摸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球中的一种,可能吗?
  生:不可能的。
  师:仅仅是不可能摸到这三种颜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摸出除了蓝色以外任何颜色的球。
  师(板书:不可能):那你们也就不可能得到奖品了。该怎么办?
  生:在盒子里放进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教师放进这三种颜色的球,并摇一摇盒子)
  师:现在谁想摸?
  师(请一学生上来):猜猜看,他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会中奖吗?
  生: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中不了奖。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
  师:对,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红、黄、蓝、绿都有可能被摸出,因此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中不了奖。(板书:可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运气了。
  ……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摸奖活动”引入课堂,用活动的形式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寓教于趣、寓学于趣,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三、 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情趣
  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问得巧,说的就是一种问题设计的艺术。因此,数学问题设计必须体现启发性。问题设计的启发性意在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再思、再问。具体地讲,教师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设问;可以在运用不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争议点”上发问;可以在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上设疑;可以在同一数学问题变式演变过程的“发散点”上发挥……
  如,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一开始就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猜猜四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回答:“360度。”教师接着问:“能用实例说明你的想法?”这一问,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测量四个角的度数之和,有的说直接借助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有的用分割四边形成两个三角形等方法。)教师继续追问:“五边形、六边形?”学生思维更积极,也注意选择最优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四、 找准课尾延趣点,延续学生的数学情趣
  数学课好的结尾可以鼓起学生思绪之翼,使他们对课堂内容遐想联翩,留下的袅袅余音。因此,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在课尾找准延趣点,让学生回味无穷。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这样结课:学习了本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开始所提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同学们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及时出示课后活动要求: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如此的活动设置,学生必是“欲罢不能”,一定会竭尽全力去解开这些“谜”。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助一臂之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实践,我以为,语文学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渗透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其实,打开语文书,不难发现,
期刊
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何为高效课堂呢?简单地说,就是师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应当以老师的点拨指导配合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如何才能有效构建呢?  一、 提高备课质量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提高备课质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
期刊
一、 重在疏导,切忌堵塞  去年大家公认的“坏小孩”阿浪刚分到我班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最爱“顺手牵羊”的他手段如此高明,花样如此迭出,真是引无数师生竞折腰。在校就读五年了,依然本性不改,这块劣迹斑斑的“顽石”,能点石成金吗?我虽不是救世主,但作为班主任,却担负着拯救灵魂的重任。  我决定从家访入手,追根究底,帮助孩子找出“病因”。来到他家,我倍感震惊:自打他妈妈几年前心脏病突发撒手西去后,留
期刊
“元认知”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拉威尔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所谓元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控,是对认知自身反思的一个知识系统。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因此元认知正是学生自主地用来“内部控制”学习的,培养好学生的元认知学习能力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最好选择。  由于元认知学习能力反映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水
期刊
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但怕写作文的孩子仍不在少数。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怎样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爱上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实践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日记擂台的激励形式,打造出了学生轻松作文、热衷作文的喜人天地。  一个茶杯有空位方可盛水。为了保证日记擂台的时间与质量,一方面我减少学生课本作业量,增加课外阅读时间,丰富其知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小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莫过于学校生活了。早晨,孩子们背着书包迎着朝阳走进校园,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老师同学,都伴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怎样引导他们发现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充实”,是点燃学生习作热情的关键。  一、 愉快的课间十分钟,轻轻叩响习作的大门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常见的,
期刊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能创新。”从中不难看出,问题是勾连师生内心世界的一条通道,是架设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效桥梁,更是促发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如何发问才能有效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  一、 在难点突破的关键处设置针对性问题  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推进必须要依靠富有一
期刊
平时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每当布置学生习作时,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皱着眉头,就是大叹一声,习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头疼的事。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方法是多样的。今天,我想就习作评价谈谈自己的观点。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而作文评价又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带来
期刊
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切入点,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  一、 形式开放,追求个性  在时间安排上求开放。一星期两节作文课,规定题目,一般第一课时教师在学生毫无积累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传授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开头等等写作技能,第二课时让学生习作。这种模式持续了几十年
期刊
有效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的核心意义正在从教学生学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在于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行为中能真正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有动力去学习。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源自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学行为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学习者应用信息的方式。  一、 文本阅读有效性策略的建立  文本阅读历来没有受到数学课堂的充分重视,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