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系列报道1:坚守与担当,文化产业有你真好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由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承办的“苏州文化产业2019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征集已经结束。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共有7位企业家入围30强。
  近年来,园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园区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全年营收660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这些成绩离不开文化企业经营者们的努力,是他们的坚守与担当,造就了园区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氛围。
  接下来,《全景金鸡湖》将推出系列报道,听听这些企业家讲讲他们创新创业背后的故事。
  温玺
  有情怀的团队
  可以走的更远
  当“二更”遇见苏州广电,“更广”应运而生。用视频的形式,探索更广阔的视野,苏州更广科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直在路上。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今古话苏州》、苏州总工会定制《勤劳的双手系列片》、“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特别策划《七十年七代人》……成立三年来,更广用一部又一部经典纪录片守住“情怀”,讲好故事。
  踏着时代的浪潮,转型融媒
  2017年,短视频风口来临。传统媒体纷纷探索转型,苏州广电总台也是转型大军中的一员,开启融媒布局,孵化了一批工作室,短视频工作室是融媒工作室中的一个,第一个走向市场。
  2017年前,温玺还是苏州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成立工作室后,一批有情怀的同行来到短视频工作室。温玺担任副总经理兼主编。不到一年的时间,短视频工作室就拿到了诸多荣誉。
  “网络上用短视频表达的方式,是我们传统媒体当时亟需转型探索的表达方式。”顺势而上,苏州电视台与国内头部短视频平台“二更”合资,成立了苏州更广科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我们官媒的本质出发,我们希望找一个有情怀的合作方一起,打造短视频,二更刚好做的是人文纪录片。”两者一拍即合,并以各自的名称“更”和“广”组成公司名称。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时代和市场教会我们成长,就比如最基本的做标书,最开始我们用好多天才能做出一份几张纸的标书,拿出去和其他团队对比后才知道差距。”温玺说。
  内容为王,生产触及灵魂的作品
  5G时代到来,我们还要用图文来表达和介绍自己吗?更广团队上架“视频名片”,视频会更生动地表达和介绍自己。团队通过采访、提炼、写剧本、指导拍摄、剪辑等实现“全流程陪伴”,用一部短小精悍的视频来满足现代人个性化表达的需求。“视频名片”既有艺术的基因,又有一定的功能性,
  “在网络发达的年代,如何用视频的形式来为品宣助力,这是我们设计的灵魂。”在温玺看来,任何时代,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和创新才是王道,“内容为王”永不过时,时常叩问自己内心“你最初想干的是什么”。
  在他们的镜头下,豆浆夫妇、羊肉爷爷奶奶、姑苏绣郎等一批苏州“网红”的故事被挖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即将开拍的微网剧《面若桃花》,更是立足苏州,通过一碗面讲述苏州城与人的故事。
  当前,更广为苏州市的政务和商务提供视频专业服务,不断用新媒体的手段发现苏州的美,挖掘这座城市的内涵。 “更苏州”创作的多部短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打破地域限制,把苏州故事的正能量传播到全国全网。
  激发创意,靠作品“走出去”
  融媒体平台“更苏州”粉丝数超200万,覆盖15个全网渠道;三年来生产影片300多部,涵盖人文微记录、商业TVC等;全网累计播放量超3亿……在温玺的带领下,更广团队坚持“立足更广的视野,探索更广的表达”,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温玺说:“我们做的只是文化产业中极其微小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恰恰能够触动心灵,如果能够把这个环节做深做透,对整个产业都是有推进作用的。”谈及苏州的文创产业,她告诉记者:“苏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创氛围,在这里,不缺工艺缺的是创意。”
  在此次“苏州文化产业2019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中,温玺带领团队深耕“文创+视频”产业,入围前30强。“希望通过参加此次评选活動,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这个团队。有梦想、有情怀的人是会发光的。”温玺说。
  未来更广团队将继续怀揣着这份热爱,在“更苏州”都市新媒体的定位上,依靠作品打通市场,走向全国,努力打造成国内媒体融合的优秀典型。温玺坦言:“我们希望做到长三角视频领域的头部品牌。”陪伴天下有情人,更广与有情怀的人,一起成长。
  杨震
  跨界融合,
  做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者
  踏足设计建筑行业20余年,杨震以独到的眼光和创意,与团队密切合作,在全国各地打造了无数各具特色的展览。
  他带领团队打造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文化博物馆、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等近千个展馆,多个项目获得鲁班奖、国优奖、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等重量级奖项。
  布局文化领域
  1993年,年仅21岁的杨震加入刚刚成立的金螳螂集团,担任第一届设计院经理。此后,近30年的时光,杨震与金螳螂携手共进。他先后出任了金螳螂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和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1年,金螳螂布局文化领域,成立了苏州金螳螂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最早这只是一家广告公司,之后经历了两波转型,直到五年前,紧跟园区转型升级步伐,金螳螂文化正式转型到展馆策划设计方向。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在杨震的领导下,金螳螂文化短短几年就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一家文化创意公司,金螳螂文化全国排名前列, 2019年公司产值规模近10亿元。
  两年前,公司搬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浦路的设计小镇,在杨震看来,这里更有文化公司的感觉。从办公室的灯光到家具的配色,从文化墙的张贴到小庭院的摆设……都营造了一股温暖的氛围,给在这里的每一位员工提供舒适的环境,提升大家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人才是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吸引人才不难,如何留住人才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难题。从一名设计师成长为一个公司的“大当家”, 杨震自身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文化企业来说,长效发展需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梯队。公司要让员工知道他们奋斗的方向和路径,更能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也让大家知道是公司真心实意地培养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杨震说道。
  从企业文化墙不难看出,金螳螂文化的员工晋升通道非常清晰明了。从助理设计师到设计师再到资深设计师,接下来是项目经理、分院副院长、分院院长、策划设计院长、公司副总、联席总裁。
  让人心凝聚在一起,还要让员工有归属感,针对发展较好的员工,公司每年会提供奖励,工作出色的骨干还会吸收为公司股东。“我认为老板和员工之间应该是合作模式,而不是打工模式,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培养好人才。”目前,金螳螂文化共有400多位员工,其中设计人员200多人,研发人员近百人。
  “创意+文化+科技”助力园区文化产业
  多年来,金螳螂勇于创新,突破传统博物馆平面静止的展陈方式,引入动静结合的科技手段,在技术领域勇当“探路者”,使更多游客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更多信息。“希望未来可以将博物馆里的文化,换一种形式走出场馆,让更多老百姓感受文化。”
  在杨震看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的基因有创意的点子,艺术和文化的基础,科技的加成。”创意和文化之上,还需要前沿科技力量的加持,才能做出精品中的精品。金螳螂文化运用前沿手法展现历史与科技,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
  以“创意+艺术+科技”跨界融合,成为文化与艺术的传播者是金螳螂文化公司的使命。杨震表示,接下来,公司会继续提升科技力量,不断引入优质人才,拓展业务领域,努力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技术与服务,助推园区以及苏州文化繁荣。
  张郁
  文化产业
  也需要顶层设计
  这并不是张郁第一次入围苏州市文化产业年度人物了,他有些泰然自若,“能够入选年度人物30强,是对和氏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和氏一直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作为苏州和氏设计营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总创作师,张郁从2007年始从事文博设计与策展,先后设计近百个博物馆、文化主题展览馆项目。刚刚公布的2019中国设计年度人物,张郁成功入选。中国设计年度人物是树立中国设计典范人物,展示中国国内外设计师杰出成就的高规格国家级奖项。
  走出去,壮大发展新动能
  张郁表示,和氏多年来的成长,与苏州工业园区密不可分。2000年和氏刚成立的时候,公司就注册在园区,当时和氏还只是一个做广告设计的公司,在苏州设计业内拥有不错的口碑。
  在园区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设计文化。最早和氏所经营的广告业务也主要服务于园区。2004年,和氏参与了园区开发建设十周年展馆的设计,其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科技园的展馆都是和氏设计的。由此,和氏开启了对于公司转型的思考,“这类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的展馆应该如何设计和制作呢?”
  2007年,和氏顺利实现转型,从广告设计转型到展馆综合设计、施工、策划、规划等一体化工作。与此同时,和氏也逐渐从苏州市场走向全国市场,承接全国范围内各类文化类场馆、文旅融合项目以及博物馆项目,积淀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和氏代表着园区先进的理念和思维。
  将园区打造成文化产业的创新基地
  2014年,作为园区总部企业,和氏总部基地大楼在园区落成。在建设过程中园区提供了各项细致亲商的服务,同时助力企业的品牌宣传,积极向外推介,和氏已成为园区文化产业的示范窗口之一。
  此外,园区一直重视文化产业资金扶持工作,2011年和氏董事长吴景贤陆续入选金鸡湖人才、姑苏文化事业领军人才,公司因此拿到了诸多文化扶持资金。在和氏的专利申报、质量体系认证乃至上市工作中,园区亦给予了系统的专业指导服务。
  “我们公司之所以能成功转型为具备综合实力的文创企业,这跟园区在这26年间对于设计和文化的创新需求有莫大的关系。”多年来,在园区的土地上集合了大批规模型而非僅仅创业型的文化企业,形成了享誉全国的设计企业群、动漫产业基地、互联网企业平台,由此可见,园区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扎实基础。
  “园区未来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基地,但要把这些产业集群集合起来,形成文化产业的特色,还需要摸索文化产业产业链的整合和服务。在园区,拥有跨界整合能力的顶层设计公司现在还不多,这也是和氏的目标,和氏致力于成为文化产业链的顶端。”
  文创产业需要跨界整合
  “我们之所以能做好展览,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展馆设计定位为设计行业,而将其定义为文化创意行业中传播一类。”在张郁看来,展览是对文化传播要素的一种整合,而展馆是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业态。
  和氏深谙“可以泡的博物馆”这一概念,而泡博物馆正是文旅融合的体现,在张郁看来,博物馆是最能够践行文旅融合的场所。“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是用空间传媒、文旅融合、文化消费这三维整合的立体思维,整合室内、空间、材料、艺术展项、科技等等专业知识,打造一个传播文化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跨界的概念。” 把文化产业看似形而上的东西落地,跨界+整合+尝试是和氏一直在做的事情。
  在张郁看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核是人才。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缺乏人才基础,因此和氏不断地和著名高校联手获得优秀的高校师生资源,和本地高校联手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人才。
  赵羽
  用实力
  为传统文化打CALL
  从事广告、设计工作近30年,苏州绿野创意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艺术总监赵羽不断推出重量级平面设计作品,他的作品获得了德国红点设计传达奖、中国品牌设计金奖等百余项国内外奖项。
  情怀不死,创意不歇
  1993年,赵羽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市绿野广告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定位为广告公司,之后才慢慢转型做品牌设计。
  如今,绿野集团已经成为了一支跨界设计团队。在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公共艺术等各个领域穿梭,将平面语言、当代艺术、城市空间各种媒介讯息、方式进行碰撞、融合,成为绿野集团的设计亮点。
  随着经济实力的加强,中国在各个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国际设计界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2004年,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第53届AGI大会在北京举行。AGI自成立以来,就成为汇聚世界各地最顶尖平面设计大师的一个俱乐部。这场大会上,赵羽提议在扇面上做创意,所有的设计师都在扇子上做设计,将中国元素传达给世界,让国际设计师领略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蝉联两届中国创意产业高成长百强企业,设计作品被国内外、北京图书馆、中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和展出。据赵羽介绍,未来公司业务方向分为四大块。首先依旧是品牌设计,其次是广告标识导视,再者是展览展示和文化推广。
  对于正在创业的年轻人,赵羽建议:“如果要面对中国的市场,应该研究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研究传统文化,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这也许正是赵羽经营公司的秘诀所在。
  结缘苏扇,传承苏式文化
  设计带动文化产业,作为苏扇文化研究会会长,赵羽从申报苏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到苏扇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他始终不遗余力地为苏扇文化推广、展览。
  说起与苏扇的缘分,还要往前倒几十年,赵羽之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工艺精美的苏扇。后来,赵羽便一发不可收拾,收藏了很多苏扇,在传承和发扬苏扇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2019年6月,公司与苏州市文艺之家、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了“风雅颂—明清以来名家扇面书法展”。此次展览的举办不仅弘扬了传统扇面书法艺术,更使折扇团扇书法艺术获得了全面且系统的展示。
其他文献
“不要我觉得,只要你觉得。”在苏州工业园区,你觉得什么?  作为苏州“三大法宝”诞生地之一,苏州工业园区从开发建设一开始,就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打造这座非凡城市。融出来的“园区经验”——亲商服务更是闻名遐迩,赢得了无数的夸赞。  很多人走进园区感受非凡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她宜居宜游,更在于她的宜商宜业,以及创新精神与国际风范。年轻的园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正让越
期刊
特殊时期,共克时艰;平常日子,关怀备至。一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用真心真情真服务打动着辖区内的企业,这不,光是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就收到了不计其数的感谢信和锦旗。  园区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过程中,靠前服务,主动对接,持续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针对性的关键举措,切实解决了不少企业复工过程的堵点,赢得了企业对园区营商环境的大力“点赞”。  信任与支持,撑起艰难时刻的一片天  “我谨代表
期刊
持续专注于提供脑卒中完整解决方案的泓懿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还很年轻。“2017年,我们才在上海正式成立,2019年8月份,泓懿选择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开拓新的方向——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在公司总经理赵文元看来,选择在园区开启泓懿的生产研发平台,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  为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脑卒中,俗称为“中风”,是一个致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的疾病。“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无论是
期刊
说起贵族运动你会想到什么?赛马?击剑?还是高尔夫?  随着苏州经济飞速发展,赛马、击剑这类以往的小众运动,已经“飞近”了广大市民,只剩下高尔夫运动,依然被贴着“贵族”标签——特别是高规格的高尔夫球场,不仅数量少,而且很多实行会员制,不是心血来潮就可以随便“玩玩”的。  越神秘,越好奇。在国际化、现代化十足的苏州工业园区,高尔夫这一“高大上”的运动发展又如何呢?本期杂志,我们就带大家走进已经在园区“
期刊
姑苏八点半,非凡园区YE,随着姑苏八点半之“非凡园区YE”暨第四届金鸡湖旅游购物节的启幕,双面绣的苏州在夜经济中绽放新的光彩。  夜幕降临,金鸡湖上的游船荡漾起来,星海生活广场美好市集逛起来,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团的演出看起来,几大商圈餐饮直播躁起来……拥有超多时尚元素的园区,夜景大片也是分分钟出片。  夜苏州来了,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眼花缭乱,此次活动由苏州工业园区商业联合会主办,由姑苏网承
期刊
有这样一家“超市”,大学教师、企业家、发明家和研究人员都可以入驻其中,出售他们的教育产品,在这里,你可以购买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如果你有一个制造机器人的梦想,那么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研究能够让你离未来领袖行业更近一步。这家“超市”为何这么牛?开在哪?是会员制吗?  5月22日,记者和这家“超市”的“主人”见了一面,被其独特的理念和运营模式深深吸引。原来,这家“超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超,而是西交利物浦
期刊
见过北上广的夜,再见苏州的夜,很可能从一种很嗨的状态迅速回转到常速运行模式。苏州的夜,是静静的,温婉的,却又不失活力的。夜跑,已经成为城市夜晚的一道风景线,在金鸡湖步道上,在独墅湖路跑基地,甚至在各大小区外的人行道上,总能看见运动爱好者的身影。我们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多了一些新的夜生活方式,相较于蹦迪、酒吧,夜跑,这项健康的活动,正引领着新风尚。  事实上,不止夜跑,我们还可以在室内场馆运动
期刊
2020年4月,苏州国际科技园迎来了自己20岁的生日。  20年春去秋来,国际科技园给出的贡献绝不只是以园区0.2%的土地,创造出苏州工业园区5.7%的产值。更重要的是,这里探索出科技载体的开发建设和经营模式,以及一系列针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创新服务体制和机制,为苏州市和园区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供了样本和参考。  不仅仅是国际科技园,还有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和苏州纳米城,园区这三大产业载体,就如三个
期刊
一个“社会人”,一天会说很多话,而生活在苏州的你,每天能说、能听到苏州话的时间,有多少呢?  或许,有不少人的答案是0!  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包容且开放,赢得了全国乃至全球人的喜爱。但从另一面来看,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也需要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苏州文化的根脉。所以近年来呼唤保护与传承苏州方言的声音越来越多,不仅更多人加入了保护的队伍,从线上到线下,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新颖。  5月18日,
期刊
“非凡园区YE”,越夜越精彩。  “夜經济”升温,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