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控技术是制造自动化的基础,是现代制造装备的灵魂核心,是国家工业和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其水平的高低和数控装备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专家们预言: 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
中国入世后,已逐步成为“世界的工厂”。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汽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中位居前列。其中,世界彩电约四成在中国生产;世界上的复印机约六成在中国生产。贴牌生产(OEM)的方式,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境外企业的生产基地。高盛亚洲区副总裁库尔蒂斯表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中心,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同时,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高薪难求高素质的数控技工”言论到处可闻。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学院就此问题,开展了长达三年的浙江地区数控人才状况及需求调研。
一、浙江地区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数控人才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
1.企业招收数控人才的渠道
图1数据表明,在企业现有的数控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数控人才占41.0%,从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数控人才占37.9%,而直接从学校招聘的毕业生只占21.1%。
图1 数控人才来源
2.企业数控人才的学历现状
图2 数据表明,48.8%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8%为大专学历,12%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2%。数据表明,职业技术教育在对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所产生的作用巨大。
图2 学历状况
3.数控技术人才的工作岗位分类
图3数据表明,机床操作员归类到“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数控编程、数控维护、维修人员归类到“灰领层”数控技术人才;精通数控编程、维护、维修、操作的人员归类到“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1.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15.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9%。“金领层”是指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所占比率极少。
如调查的浙江超达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这类泵阀行业领军企业,内部管理架构比较完善,对数控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研发、工艺编程、操作、维修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而规模中等、较小的企业,人员较少,更加需要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对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数控人才。
二、浙江地区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数控人才现状及需求存在的问题
1.企业急需“精、专、活”的数控技术人才
“贵企业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吗?”一题中,有 78%选择了“需要”。我们根据其填写的企业名称和性质及人员规模分析,选择“需要”的大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多种多样,但以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在我们调查的此类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每个负责人都说,技术人才是企业生产效益提高的关键,而且现在很需要精干、专业、灵活的全能型技术型人才。
2.企业很难招聘到所需人才
当问及“贵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遇到过困难吗?”有很多企业说“遇到过”。其中有的企业甚至说到:人才缺乏,人才难求,人才断层。在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情况下,企业这样的回答反映出职业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还有一小部分的企业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徒有虚名等”。这些问题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不一致”,造成了企业很难招聘到所需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难局面。
3.企业职工培训需求旺盛而迫切
在“贵企业需要对职工进行培训吗?”问题中,约有75%的企业说“非常需要”或“需要”。在“需要何种机构为您培训?”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表明是“高职院校”, 还有一些是“专业的(培训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两项问题合计表明了中小型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的需求。
三、调查中各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所提出的希望
第一,希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求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一些专业技术与营销管理知识兼备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第二,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第三,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缩短走向社会的不适应期。许多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和课程学习外,还应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计划,加大试验课,实践课和实际实习操作的相关课程的课程量。
第四,许多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使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第五,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应加强在校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和科研需要。
第六,加强校企合作。最好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组织,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学校应向用人单位及时发布人才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也要根据单位实际需求向学校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让学校推荐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选拔优秀毕业生留用。
四、浙江地区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数控人才现状及需求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坚持“能力本位”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评价学生水平的尺度长期以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的,是一种唯知识本位的教育观,这对于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是极为严重的错误导向,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思想屏障。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在北美及世界上一些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系统。在高职教育中应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从唯知识的教育观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转变,最终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环境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于创新,善于创新,提供多方面技能培养,使高职生在思维理念、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用的各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2.深化教改,提升教师的实践素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很多毕业生对读大学的感觉是学了没什么用,或者是学得不够深入。虽然大学学习是靠学生自己,但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清楚社会工作到底是需要什么技能,等踏上社会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再去学习就晚了。毕业生就业不仅取决于学校的就业工作,还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等环节密切相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所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师资建设的核心目标。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素质。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是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外聘技术能力过硬的骨干或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重点培训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从而增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能力。
3.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并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在开设基础管理学、行政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课程基础上增加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意识。此外,还要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基本职业道德素质。
4.推动产学结合,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加快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推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需求和毕业生择业无缝对接的关键。高职教育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实践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还有利于实现企业、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二者实现“双赢”。一方面,企业更广泛的参与国际竞争,必然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与质量为基础,企业需要高职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把应用科技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高职院校学科示范基地和专业技术优势,直接与经济接轨,提高办学效益以及学校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很多,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现今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各类高职院校必须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狠抓实习实训,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使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成为企业蒸蒸日上的坚实后盾。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入世后,已逐步成为“世界的工厂”。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汽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中位居前列。其中,世界彩电约四成在中国生产;世界上的复印机约六成在中国生产。贴牌生产(OEM)的方式,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境外企业的生产基地。高盛亚洲区副总裁库尔蒂斯表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中心,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制造业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同时,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高薪难求高素质的数控技工”言论到处可闻。数控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学院就此问题,开展了长达三年的浙江地区数控人才状况及需求调研。
一、浙江地区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数控人才现状及需求调查结果
1.企业招收数控人才的渠道
图1数据表明,在企业现有的数控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数控人才占41.0%,从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数控人才占37.9%,而直接从学校招聘的毕业生只占21.1%。
图1 数控人才来源
2.企业数控人才的学历现状
图2 数据表明,48.8%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8%为大专学历,12%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2%。数据表明,职业技术教育在对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所产生的作用巨大。
图2 学历状况
3.数控技术人才的工作岗位分类
图3数据表明,机床操作员归类到“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数控编程、数控维护、维修人员归类到“灰领层”数控技术人才;精通数控编程、维护、维修、操作的人员归类到“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1.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15.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9%。“金领层”是指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所占比率极少。
如调查的浙江超达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这类泵阀行业领军企业,内部管理架构比较完善,对数控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研发、工艺编程、操作、维修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而规模中等、较小的企业,人员较少,更加需要既精通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又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同时对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数控人才。
二、浙江地区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数控人才现状及需求存在的问题
1.企业急需“精、专、活”的数控技术人才
“贵企业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吗?”一题中,有 78%选择了“需要”。我们根据其填写的企业名称和性质及人员规模分析,选择“需要”的大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多种多样,但以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在我们调查的此类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每个负责人都说,技术人才是企业生产效益提高的关键,而且现在很需要精干、专业、灵活的全能型技术型人才。
2.企业很难招聘到所需人才
当问及“贵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遇到过困难吗?”有很多企业说“遇到过”。其中有的企业甚至说到:人才缺乏,人才难求,人才断层。在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情况下,企业这样的回答反映出职业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还有一小部分的企业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徒有虚名等”。这些问题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不一致”,造成了企业很难招聘到所需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难局面。
3.企业职工培训需求旺盛而迫切
在“贵企业需要对职工进行培训吗?”问题中,约有75%的企业说“非常需要”或“需要”。在“需要何种机构为您培训?”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表明是“高职院校”, 还有一些是“专业的(培训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两项问题合计表明了中小型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对企业在职员工培训的需求。
三、调查中各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所提出的希望
第一,希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求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一些专业技术与营销管理知识兼备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第二,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第三,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缩短走向社会的不适应期。许多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和课程学习外,还应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计划,加大试验课,实践课和实际实习操作的相关课程的课程量。
第四,许多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使学生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第五,用人单位建议学校应加强在校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适应就业后的工作和科研需要。
第六,加强校企合作。最好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组织,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学校应向用人单位及时发布人才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也要根据单位实际需求向学校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的基础上,让学校推荐毕业生到单位实习,单位在实习期间选拔优秀毕业生留用。
四、浙江地区中小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数控人才现状及需求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坚持“能力本位”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评价学生水平的尺度长期以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的,是一种唯知识本位的教育观,这对于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说是极为严重的错误导向,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思想屏障。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在北美及世界上一些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系统。在高职教育中应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从唯知识的教育观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转变,最终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努力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环境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于创新,善于创新,提供多方面技能培养,使高职生在思维理念、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社会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有用的各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2.深化教改,提升教师的实践素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很多毕业生对读大学的感觉是学了没什么用,或者是学得不够深入。虽然大学学习是靠学生自己,但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清楚社会工作到底是需要什么技能,等踏上社会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再去学习就晚了。毕业生就业不仅取决于学校的就业工作,还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等环节密切相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所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师资建设的核心目标。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素质。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是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外聘技术能力过硬的骨干或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重点培训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从而增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能力。
3.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并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在开设基础管理学、行政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课程基础上增加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意识。此外,还要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基本职业道德素质。
4.推动产学结合,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加快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推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需求和毕业生择业无缝对接的关键。高职教育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实践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还有利于实现企业、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二者实现“双赢”。一方面,企业更广泛的参与国际竞争,必然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与质量为基础,企业需要高职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把应用科技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高职院校学科示范基地和专业技术优势,直接与经济接轨,提高办学效益以及学校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很多,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现今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各类高职院校必须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狠抓实习实训,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使职业技术教育真正成为企业蒸蒸日上的坚实后盾。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