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孩子的缘故,这几年常去英国,除了饱览大英帝国的余晖,作为古典相机收藏者,自然会借此机会造访古旧相机店。几次下来,对英国特别是伦敦的二手相机市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寻觅到一些过去只有在书上和图片中得以一见的收藏珍品。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科技领先全球,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进入高度发展时期,与法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的相机工业可谓机械和光学工业的结晶。
英国相机行业发展的百十年中诞生了许多传世之作。木制大画幅的索顿(Thornton)相机、以Ross铭镜著称的军旗(Ensign)折叠相机、结构独特的Wary系列单反相机(注1)、配有世界上质量最佳镜头(泰勒.豪伯森/Tayler.Hobson)的Reid旁轴相机(注2)、鲜为人知的徕卡和康泰时联合体的伊尔福Witness旁轴相机(注3)等,提起这些家伙的名头足以让真正的收藏者垂涎欲滴。加之地缘关系,许多德、法名机都在这里流散。时至今日,它们不时会在英国的各类二手相机市场上露面,等待着第N个主人的青睐。
英国二手相机被称为Used Equipment或Second-hand。二手相机的规模交易始自于二战之后,这也和古典相机的断代时间大致相当。笔者按图索骥在伦敦南部的West Succex郡的Chichester市中心找到一家名为Sussex Camera Center的二手相机专营店。它始建于1946年(图1),见证了英国二手相机交易市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可能地处偏僻,店内的二手货大多被数码产品所取代,除了一些老的手动镜头外,机械相机已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在剑桥也遭遇过,当笔者按一条2003年的信息找到位于市中心的一家二手相机店时,同样发现,除了老镜头外,一台机械相机都没有,店铺里弥漫着数码的味道。在寻觅老相机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伦敦二手相机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闹市地区开店专营;另一种则是在各类市场定期摆摊。第一类店面散落在距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方圆300米之内,虽然为数不多但都享有声誉。在伦敦旅游介绍的专门网站中都有出现,其中以CLASSIC CAMERA和Camera Cafe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CLASSIC CAMERA(经典相机)是著名的徕卡二手产品的专营店,兼售一些现代徕卡产品的配件(图2)。它的门口是一个小广场,平常摆放咖啡桌供游人小憩。据说每次徕卡举行新品发布会时小广场上就停满了美洲豹、阿斯顿•马丁和劳斯莱斯等各种高级轿车。与会者衣着华贵,不少人还有贵族头衔。店内的员工经常被送去德国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丰富,每逢询问不厌其烦,就是不买也能学到许多知识。货架上,徕卡经典产品诱人驻足。如1928年生产的一架装有镜间快门的Compar徕卡相机,已是国际拍卖会上少见的珍品(图3);还有一台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生产的徕卡250GG相机,因总产量不到一千台,又是250张胶片后背的鼻祖,成为今天收藏家寻觅的热点,遗憾的是该机送回原厂保养去了,但能拿它的皮套与店主Andy先生合影于我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安慰(图4)。
出了CLASSIC CAMERA左转,经过专营佳能的Yoke Camera(约克相机),就到了坐落在博物馆大街44号的Camera Cafe二手器材店。顾名思义,这是一家将相机和咖啡有机结合的店面,形成了经典与浪漫并存的独有风格(图5)。店主姓邓,香港人,人长得帅,生意也做得不错,在许多网站上都有很好的口碑。去年笔者在此处买了一台Reid 2型旁轴相机,并以此撰写了“源于徕卡 胜于徕卡”的文章,发表在本刊2010年第8期上。今年我带着这期杂志,怀着再次发现新大陆的期盼踏进了Camera Cafe。
果真是抬头见宝,一台1936年左右生产的双镜头反光折叠相机映入眼帘。这台德制的Zecaflex以其高达23厘米的硕大身躯,独特的造型和威武的气势使人望之震撼(图6)。它诞生于著名的相机之乡德国的德雷斯顿,是保罗Zeh Kamerawerk(保罗Zeh相机工厂)的惊世之作。Zecaflex的设计很有创意,机身的上半部取景器部分是固定的,下半部机体部分是可以打开的,打开后比固定机身的双反机要大不少。摄影镜头有Zecanar、Radionar、Xenar和Tessar 等几种;取景镜头有Sucher-Anastigmat F2.9,而本机配置的是Schneider-Kreuznach Radionar 1:3.5 f=7.5厘米。
Zecaflex与Welta公司的Perfekta和Superfekta(注4)一起被称为折叠双反三剑客,在相机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收藏者的追梦。当你从侧面看时,它散发出端坐在宝座上的王者风范。当它与Welta-Superfekta并列端坐时,仿佛是相机王国的国王与王后(图7)。
有意思的是,邓先生也送了我一本英国出版的杂志《Photographica World》。这本杂志2006年第二期的封面正是Zecaflex 和Welta-Perfekta的合影。文中的重点就是介绍“The strange world of twin-lens folders”,直译过来是“双镜头折叠相机的未知(陌生)世界”(图8)。
这边刚打开眼界,一转身,柜子里的两台尼康F又差点让我掉了眼球。两台机背上一红一白地刻写着U.S.GOVT.PROPERTY字样,这就是传说中的珍品——“美国政府财产”版(图9)。对军用尼康相机感兴趣的收藏者都知道“美国政府财产”版比美国海军版(U.S.NAVY)稀少得多,更不像佳能的美国海军版那么多地流向市场。“美国政府财产”版的尼康F相机采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严格,流失现象极少,市场上极为罕见。在这里一下子就看见了两台,第一个念头就是是否该向美国政府报案。待仔细端详,白字机身上刻有U.S.M.C字样,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相机。红字机身上刻写的U.S.A.F 4th Tact更让我目瞪口呆,这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空军第四战术战斗机联队的专用相机。
这支联队组建于1941年,在二次大战中战功显赫,在欧洲战场共击落击伤德军飞机1006架,在美国空军中名列前茅。此后,多次战争中都可看到他们的身影,50年代参加过韩战、六七十年代参加过越战、80年代轰炸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90年代的沙漠风暴、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本世纪初攻占伊拉克,第四联队都是首发。美国将最好最新的装备首先用到第四联队,这样想来把当时最新最好的尼康F配備给他们也是无可厚非的。
邓先生还向我展示了一台刚才提到的Welta Superfekta和装在箱子里的一整套 Contarex相机(我国俗称独眼龙或大眼牛)(图10),并表示这些是他的藏品,留着自己玩,拿出来是和懂行的朋友交流,并非炫耀,更不出让。我多次表示可不可以还价,他只说一个字——NO!
这些伦敦有名的商铺都对二手货品成色有客观的“等级”描述,也是英、美通用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种:
1 As New condition(等同新品),意为几乎没使用。
2 Mint condition(净新),没有使用痕迹。
3 Mint condition -(净新-)1或2个很轻的使用痕迹,且要使用工具仔细检查才能看到。
4 Exc++ condition(很好)1或2个很轻的使用痕迹,这些标记经仔细检查可以看见。
5 Exc+ condition -(较好):整体清洁,但是可能会有一些小擦痕,它可能在某些地方,通常在边缘;大多数这些痕迹在认真检查下可见,偶尔有可能是镜头上的小痕迹,但不会影响其光学性能。
6 Will show some signs of use (not abuse). Exc condition (好,有使用过的痕迹),机身上有擦痕,偶尔在镜头上也有小痕迹,但不会影响光学性能。
7 User condition(使用过),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但光学性能仍完全正常。
8 Very Good指使用痕迹明显,但无故障。
9 Good指使用痕迹非常明显,镜片可能有划痕。
以上的“描述”比较国内的“9×新”来说是可谓相当精准了,我们可以借鉴过来作参考。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分类描述仅限于较高档的二手店供买家参考,在下面介绍的货摊儿上就用不上了。
第二类市场就是大众化的摊商。它们散落在几个大型的集贸或跳蚤市场定期出摊。在那里你可以搜寻到自己喜爱的价格低廉的相机或配件。尽可发挥你砍价儿的本领,但买来不对路数或砍不下价儿来那就是你没本事。
首先介绍著名的格林威治大市场(图11)。格林威治因将地球一分为二的子午线在这里经过而闻名。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于1884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著名的英国皇家天文台就坐落于此。格林威治市场(Greenwich Market)位于格林威治镇的中心,自1700年开设买卖交易,19世纪时是生鲜批发市场,1985年开始引进艺术与工艺商市元素,并逐渐变成这里的经营重心。这个市场每周四到周日营业,每天有不同的主体。如周四以古董为主,商品包括海报、明信片、陶瓷、珠宝、书画、相机、乐器等。这个市场上出售的老相机很多是和其他自用品摆放在一起,价格低廉,我用3英镑就从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买了台他们年轻时自用的柯达方箱机(图12)。这几年,市场的重点向自我创意的手工制品发展,老相机也越来越少了。
在伦敦东区,有一个名叫Spitalfields Market(斯毕塔菲尔德)的大集贸市场,是现时最时尚物品的集散地。到了礼拜天凌晨,这里则摇身一变,变成时尚旧货区、古玩家具、流行杂货的一个市场。周日,你总能见到一个头戴呢子礼帽(他也卖帽子)的英、匈混血男士经营他的相机摊(图13),他在此站位出摊儿已有十几年了。货架上东西很杂,从旧照片到老配件,从小方箱到电子单反胶片机,前苏联和前东德的旧货也不少,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很少有过一百英镑的东西。许多年轻人在这里选购胶片单反相机(图14),我不止一次地为前来淘宝的中国孩子当技术及价格顾问,惹得那混血儿佬用眼角儿瞥我,直到我也掏了银子,他的脸上才“多云转晴”。
在伦敦西部,还有一个Portobello Road Market(波特贝罗路跳蚤市场),是伦敦乃至英国最有名的露天市集。它地处诺丁山区域,1739年英国军队在墨西哥湾的Porto Bello(波特贝罗)打败了西班牙人,波特贝罗路因此得名。这里原本是个养猪场,经过最近50年的不断发展,成了规模不小的古董市场。每周六的波特贝罗路古董市场吸引了大批人(图15)。从最“in”的年轻货品到祖母级的古董,像波特贝罗路跳蚤市场这样的伦敦市集绝对能让你对沉默拘谨的英国人改变看法。
这里的二手机摊位相对较多,也分两种。一种是在店里有铺面的,另一种是每周六才出摊摆货的(图16)。前者货品以一百英镑上下为主,后者的货品一般是二三十英磅,最多不过几十英磅。不管哪种都以老式折叠机或方箱机为主,大路货居多,但是只要用心你仍然可以发现和搜集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在一个叙利亚老人的店里,我曾买到过一款上世纪10年代出品的纯铜折叠的“军旗”相机(图17)。在大木头盒子相机称雄的年代很难想象怎么能出这么袖珍的东西(机身尺寸:11×5厘米)。这是1907年的专利,据老人讲这是一次大战中的军用品。这款小玩意我很是在意,常拿出来把玩、炫耀,不成想这次拜访叙老时他像变戏法似的又拿出了一台一模一样的,只是体积大了少许(机身尺寸:13×6厘米),原来碰上了亲兄弟(图18、19),这种乐趣如果没有不断的探访是体会不到的。
在英国还有一种二手相机交易的方式,那就是“二手相机交易大会”(Camrea Fair)。由“皇家相机收藏协会”牵头主办,大约每月一次,在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诺丁汉等主要城市巡回举办。由于笔者无缘目睹大会“盛况”,无法提供任何图文资讯,但可推荐赵刚先生《留学摄影》一书(中国摄影出版社),他用了9页篇幅的文字和图片做了详尽的介绍。
简言之,英国的贵族遗风和怀旧情结使得二手相机市场十分成熟,交易的档次也非常分明。在那里只要你用心就能发现、收購到你喜爱的东西。这些东西凝聚了近、现代工业的发展精华,为人类把瞬间变成了永恒,给千家万户带来过欢乐,记述过世事百态,刻印了人间沧桑。它们最老的100多岁,年轻的也已知天命,它们承载了历史,带给人们永恒的回忆……
参考文献(注):
1.沈铭,独步江湖的WRAYFLEX单反相机,《摄影世界》,2010;1
2.宋小海,源于徕卡 胜于徕卡,《摄影世界》,2010;8
3.约翰•韦德,《经典相机收藏者指南》,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79
4.宋小海,WELTA中国情结,《摄影世界》,2011;6
19世纪中叶,英国的科技领先全球,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业进入高度发展时期,与法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的相机工业可谓机械和光学工业的结晶。
英国相机行业发展的百十年中诞生了许多传世之作。木制大画幅的索顿(Thornton)相机、以Ross铭镜著称的军旗(Ensign)折叠相机、结构独特的Wary系列单反相机(注1)、配有世界上质量最佳镜头(泰勒.豪伯森/Tayler.Hobson)的Reid旁轴相机(注2)、鲜为人知的徕卡和康泰时联合体的伊尔福Witness旁轴相机(注3)等,提起这些家伙的名头足以让真正的收藏者垂涎欲滴。加之地缘关系,许多德、法名机都在这里流散。时至今日,它们不时会在英国的各类二手相机市场上露面,等待着第N个主人的青睐。
英国二手相机被称为Used Equipment或Second-hand。二手相机的规模交易始自于二战之后,这也和古典相机的断代时间大致相当。笔者按图索骥在伦敦南部的West Succex郡的Chichester市中心找到一家名为Sussex Camera Center的二手相机专营店。它始建于1946年(图1),见证了英国二手相机交易市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可能地处偏僻,店内的二手货大多被数码产品所取代,除了一些老的手动镜头外,机械相机已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在剑桥也遭遇过,当笔者按一条2003年的信息找到位于市中心的一家二手相机店时,同样发现,除了老镜头外,一台机械相机都没有,店铺里弥漫着数码的味道。在寻觅老相机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伦敦二手相机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闹市地区开店专营;另一种则是在各类市场定期摆摊。第一类店面散落在距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方圆300米之内,虽然为数不多但都享有声誉。在伦敦旅游介绍的专门网站中都有出现,其中以CLASSIC CAMERA和Camera Cafe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CLASSIC CAMERA(经典相机)是著名的徕卡二手产品的专营店,兼售一些现代徕卡产品的配件(图2)。它的门口是一个小广场,平常摆放咖啡桌供游人小憩。据说每次徕卡举行新品发布会时小广场上就停满了美洲豹、阿斯顿•马丁和劳斯莱斯等各种高级轿车。与会者衣着华贵,不少人还有贵族头衔。店内的员工经常被送去德国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丰富,每逢询问不厌其烦,就是不买也能学到许多知识。货架上,徕卡经典产品诱人驻足。如1928年生产的一架装有镜间快门的Compar徕卡相机,已是国际拍卖会上少见的珍品(图3);还有一台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生产的徕卡250GG相机,因总产量不到一千台,又是250张胶片后背的鼻祖,成为今天收藏家寻觅的热点,遗憾的是该机送回原厂保养去了,但能拿它的皮套与店主Andy先生合影于我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安慰(图4)。
出了CLASSIC CAMERA左转,经过专营佳能的Yoke Camera(约克相机),就到了坐落在博物馆大街44号的Camera Cafe二手器材店。顾名思义,这是一家将相机和咖啡有机结合的店面,形成了经典与浪漫并存的独有风格(图5)。店主姓邓,香港人,人长得帅,生意也做得不错,在许多网站上都有很好的口碑。去年笔者在此处买了一台Reid 2型旁轴相机,并以此撰写了“源于徕卡 胜于徕卡”的文章,发表在本刊2010年第8期上。今年我带着这期杂志,怀着再次发现新大陆的期盼踏进了Camera Cafe。
果真是抬头见宝,一台1936年左右生产的双镜头反光折叠相机映入眼帘。这台德制的Zecaflex以其高达23厘米的硕大身躯,独特的造型和威武的气势使人望之震撼(图6)。它诞生于著名的相机之乡德国的德雷斯顿,是保罗Zeh Kamerawerk(保罗Zeh相机工厂)的惊世之作。Zecaflex的设计很有创意,机身的上半部取景器部分是固定的,下半部机体部分是可以打开的,打开后比固定机身的双反机要大不少。摄影镜头有Zecanar、Radionar、Xenar和Tessar 等几种;取景镜头有Sucher-Anastigmat F2.9,而本机配置的是Schneider-Kreuznach Radionar 1:3.5 f=7.5厘米。
Zecaflex与Welta公司的Perfekta和Superfekta(注4)一起被称为折叠双反三剑客,在相机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收藏者的追梦。当你从侧面看时,它散发出端坐在宝座上的王者风范。当它与Welta-Superfekta并列端坐时,仿佛是相机王国的国王与王后(图7)。
有意思的是,邓先生也送了我一本英国出版的杂志《Photographica World》。这本杂志2006年第二期的封面正是Zecaflex 和Welta-Perfekta的合影。文中的重点就是介绍“The strange world of twin-lens folders”,直译过来是“双镜头折叠相机的未知(陌生)世界”(图8)。
这边刚打开眼界,一转身,柜子里的两台尼康F又差点让我掉了眼球。两台机背上一红一白地刻写着U.S.GOVT.PROPERTY字样,这就是传说中的珍品——“美国政府财产”版(图9)。对军用尼康相机感兴趣的收藏者都知道“美国政府财产”版比美国海军版(U.S.NAVY)稀少得多,更不像佳能的美国海军版那么多地流向市场。“美国政府财产”版的尼康F相机采购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理严格,流失现象极少,市场上极为罕见。在这里一下子就看见了两台,第一个念头就是是否该向美国政府报案。待仔细端详,白字机身上刻有U.S.M.C字样,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相机。红字机身上刻写的U.S.A.F 4th Tact更让我目瞪口呆,这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空军第四战术战斗机联队的专用相机。
这支联队组建于1941年,在二次大战中战功显赫,在欧洲战场共击落击伤德军飞机1006架,在美国空军中名列前茅。此后,多次战争中都可看到他们的身影,50年代参加过韩战、六七十年代参加过越战、80年代轰炸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90年代的沙漠风暴、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本世纪初攻占伊拉克,第四联队都是首发。美国将最好最新的装备首先用到第四联队,这样想来把当时最新最好的尼康F配備给他们也是无可厚非的。
邓先生还向我展示了一台刚才提到的Welta Superfekta和装在箱子里的一整套 Contarex相机(我国俗称独眼龙或大眼牛)(图10),并表示这些是他的藏品,留着自己玩,拿出来是和懂行的朋友交流,并非炫耀,更不出让。我多次表示可不可以还价,他只说一个字——NO!
这些伦敦有名的商铺都对二手货品成色有客观的“等级”描述,也是英、美通用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种:
1 As New condition(等同新品),意为几乎没使用。
2 Mint condition(净新),没有使用痕迹。
3 Mint condition -(净新-)1或2个很轻的使用痕迹,且要使用工具仔细检查才能看到。
4 Exc++ condition(很好)1或2个很轻的使用痕迹,这些标记经仔细检查可以看见。
5 Exc+ condition -(较好):整体清洁,但是可能会有一些小擦痕,它可能在某些地方,通常在边缘;大多数这些痕迹在认真检查下可见,偶尔有可能是镜头上的小痕迹,但不会影响其光学性能。
6 Will show some signs of use (not abuse). Exc condition (好,有使用过的痕迹),机身上有擦痕,偶尔在镜头上也有小痕迹,但不会影响光学性能。
7 User condition(使用过),指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但光学性能仍完全正常。
8 Very Good指使用痕迹明显,但无故障。
9 Good指使用痕迹非常明显,镜片可能有划痕。
以上的“描述”比较国内的“9×新”来说是可谓相当精准了,我们可以借鉴过来作参考。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分类描述仅限于较高档的二手店供买家参考,在下面介绍的货摊儿上就用不上了。
第二类市场就是大众化的摊商。它们散落在几个大型的集贸或跳蚤市场定期出摊。在那里你可以搜寻到自己喜爱的价格低廉的相机或配件。尽可发挥你砍价儿的本领,但买来不对路数或砍不下价儿来那就是你没本事。
首先介绍著名的格林威治大市场(图11)。格林威治因将地球一分为二的子午线在这里经过而闻名。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于1884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著名的英国皇家天文台就坐落于此。格林威治市场(Greenwich Market)位于格林威治镇的中心,自1700年开设买卖交易,19世纪时是生鲜批发市场,1985年开始引进艺术与工艺商市元素,并逐渐变成这里的经营重心。这个市场每周四到周日营业,每天有不同的主体。如周四以古董为主,商品包括海报、明信片、陶瓷、珠宝、书画、相机、乐器等。这个市场上出售的老相机很多是和其他自用品摆放在一起,价格低廉,我用3英镑就从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买了台他们年轻时自用的柯达方箱机(图12)。这几年,市场的重点向自我创意的手工制品发展,老相机也越来越少了。
在伦敦东区,有一个名叫Spitalfields Market(斯毕塔菲尔德)的大集贸市场,是现时最时尚物品的集散地。到了礼拜天凌晨,这里则摇身一变,变成时尚旧货区、古玩家具、流行杂货的一个市场。周日,你总能见到一个头戴呢子礼帽(他也卖帽子)的英、匈混血男士经营他的相机摊(图13),他在此站位出摊儿已有十几年了。货架上东西很杂,从旧照片到老配件,从小方箱到电子单反胶片机,前苏联和前东德的旧货也不少,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很少有过一百英镑的东西。许多年轻人在这里选购胶片单反相机(图14),我不止一次地为前来淘宝的中国孩子当技术及价格顾问,惹得那混血儿佬用眼角儿瞥我,直到我也掏了银子,他的脸上才“多云转晴”。
在伦敦西部,还有一个Portobello Road Market(波特贝罗路跳蚤市场),是伦敦乃至英国最有名的露天市集。它地处诺丁山区域,1739年英国军队在墨西哥湾的Porto Bello(波特贝罗)打败了西班牙人,波特贝罗路因此得名。这里原本是个养猪场,经过最近50年的不断发展,成了规模不小的古董市场。每周六的波特贝罗路古董市场吸引了大批人(图15)。从最“in”的年轻货品到祖母级的古董,像波特贝罗路跳蚤市场这样的伦敦市集绝对能让你对沉默拘谨的英国人改变看法。
这里的二手机摊位相对较多,也分两种。一种是在店里有铺面的,另一种是每周六才出摊摆货的(图16)。前者货品以一百英镑上下为主,后者的货品一般是二三十英磅,最多不过几十英磅。不管哪种都以老式折叠机或方箱机为主,大路货居多,但是只要用心你仍然可以发现和搜集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在一个叙利亚老人的店里,我曾买到过一款上世纪10年代出品的纯铜折叠的“军旗”相机(图17)。在大木头盒子相机称雄的年代很难想象怎么能出这么袖珍的东西(机身尺寸:11×5厘米)。这是1907年的专利,据老人讲这是一次大战中的军用品。这款小玩意我很是在意,常拿出来把玩、炫耀,不成想这次拜访叙老时他像变戏法似的又拿出了一台一模一样的,只是体积大了少许(机身尺寸:13×6厘米),原来碰上了亲兄弟(图18、19),这种乐趣如果没有不断的探访是体会不到的。
在英国还有一种二手相机交易的方式,那就是“二手相机交易大会”(Camrea Fair)。由“皇家相机收藏协会”牵头主办,大约每月一次,在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诺丁汉等主要城市巡回举办。由于笔者无缘目睹大会“盛况”,无法提供任何图文资讯,但可推荐赵刚先生《留学摄影》一书(中国摄影出版社),他用了9页篇幅的文字和图片做了详尽的介绍。
简言之,英国的贵族遗风和怀旧情结使得二手相机市场十分成熟,交易的档次也非常分明。在那里只要你用心就能发现、收購到你喜爱的东西。这些东西凝聚了近、现代工业的发展精华,为人类把瞬间变成了永恒,给千家万户带来过欢乐,记述过世事百态,刻印了人间沧桑。它们最老的100多岁,年轻的也已知天命,它们承载了历史,带给人们永恒的回忆……
参考文献(注):
1.沈铭,独步江湖的WRAYFLEX单反相机,《摄影世界》,2010;1
2.宋小海,源于徕卡 胜于徕卡,《摄影世界》,2010;8
3.约翰•韦德,《经典相机收藏者指南》,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79
4.宋小海,WELTA中国情结,《摄影世界》,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