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熟读经典,与圣人为友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精华,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中华经典美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汇聚,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估量的。诵读中华经典美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我校申报了课题《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为构建书香校园、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提供可行的途径。作为学校的语文教师之一,我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项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了各种形式,同学们能够看到自己文化积累的成果,教师带动学生领略经典名著的文采,亲身感受着美文诵读的内涵。
  一、每周有“经典欣赏”时间
  学生通过看碟,欣赏《三字经》、《弟子规》的歌谣及解析、欣赏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古诗词解析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向学生灌输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并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书课时间
  通过各种形式,让同学们诵读经典,检查、交流背诵情况,各班还利用这节课组织班级同学进行诵读比赛。
  例如五(1)班同学开展了诵读“擂台”赛,大家齐背《弟子规》,谁背得长、停顿少为胜,成为“擂主”。如有学生不服,可以上来挑战,挑战的内容可以是《弟子规》以外的经典篇章,如《论语》、《声律启蒙》等,也可以是经典乐章演奏、书画表演等。
  三、探索有效途径,诵读经典
  1.巧妙背诵,积累诗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教育同存,与学生共在。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之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多形式,多诵读,多复现。如:
  (1)按照计划背。
  根据学段统一的必背篇目,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诵读计划,利用黑板的边角余料,每周抄诗一首或一段经文。
  (2)游戏中背。
  为了巩固背诵成果,我试着和孩子们在课间一起玩《三字经》的拍手游戏。孩子们感到其乐融融,游戏与经典相映成趣。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跳皮筋的口令也被孩子们换成了《三字经》和古诗文。
  (3)拓展引进背。
  教学古诗时,可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同人异文”(同一作者)、“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等途径拓展引进,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
  (4)创设情境背。
  即采取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古诗文。譬如,立意欢快的,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反映离愁别绪的,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描述风光无限的,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构诗境,能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学生喜闻乐见,易学易背。
  (5)学科互动背。
  其一,古诗与画画相融。孩子想象力丰富,喜欢绘画,因此可以开设“诗画角”,让学生诗配画、画配诗,或画或诗,或精美或抽象,或描绘山河之壮丽,或抒发诗人之豪情。其二,古诗与音乐融合。组织学生学唱“古诗词音乐”,学得多、唱得好的选为“六一”大合唱小演员。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6)表演背。
  古诗文非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边背诵边表演,增进了理解,产生了共鸣。如《望庐山瀑布》,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7)据意背。
  这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学生在背诵汇报时,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8)据时背。
  这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
  2.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竞争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背诵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相当出色,老师要求背诵的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在老师的鼓励下,还能背一些额外的内容。这些孩子,已不满足在同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我们同年级的几个老师就举行了一些活动,如古诗擂台赛、话剧、配乐诗朗诵等。这样一部分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显,他们背得更加起劲了。
  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表现自我。我给孩子们编排了《回乡偶书》话剧,在“六一”经典汇报演出时,得到了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啧啧赞叹。
  诵读经典内容,已成了我校的一处亮丽景色。中国传统文化已慢慢渗入孩子们的心,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经典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浓缩着丰富情感、蕴含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在老师和孩子们心中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其他文献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包括传授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等各项任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始终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和有关科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各种教学理论的推出和各种相应原则的确定,也都旨在寻求这一课题的突破性进展。  在古代,孔子和其弟子可以说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典范。孔子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既敬仰又亲密无间。而古代的师生关系也受到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新课标下通过学习要求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我在生物教学中从细微处着手,巧用信息技术,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观察、记忆和创新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在平日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的,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巧用视频播放,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生物课上实验教学是一
期刊
高中历史知识,纷繁芜杂,千头万绪,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令许多学子“望史生畏”。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这是大家公认的。如果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让他们掌握好的记忆方法,他们就能学得轻松、考得愉快,那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历史呢?本文拟就如何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
期刊
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我国高中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生物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
期刊
摘 要:网络悄然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位语文教育者,如何利用网络在多媒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就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语文兴趣、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同时,笔者认为,多媒体是辅助性教学,它不是万能的,对它不可过分地依赖。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语文素养    毫无疑问,网络时代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信息技
期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
期刊
俗话说:“把手握住,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张开,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在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促使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美术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美术学科成为一门活泼、轻松、富有魅力的学科,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各显其能、发挥想象并能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场所。  怎样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深
期刊
在新课改的现阶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我想谈几点: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冲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创新。根据教材的要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联想、引申,这样才有益于活跃学生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出矛盾,引起学生广泛的议论、探索,活跃思维。例如,学习了氢气的性
期刊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同时它又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学科。这两种特性使许多学生觉得地理这门课很难,有的甚至产生了惧怕心理。因此,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归纳总结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学会剖析基本原理。  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
期刊
摘 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们的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教育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坚信只要我们能够以严谨的态度、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毅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教学 效率 策略    素质教育下,“减负”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非简单地减轻作业量,更不是降低学习要求,而是更高地要求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