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好情感因素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感悟的能力,缺少情感积累,写作时自然不能充分调动起内心情感,不能激发表达生活感受的欲望。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时感情真挚,能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一、观察自然,培养情感
  只有多观察,才能锻炼出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生活中的亮点,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校园里,生长着许多的花草树木。春天的小芽,夏天的绿叶,秋天的硕果,冬天的枝干,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看看、摸摸、闻闻它们,仔细地辨别它们在形、色、神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从“自我”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感情去体悟,不断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情感与欲望,为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二、感受生活,积累情感
  生活五彩缤纷,只有热情地投入生活,才会产生无限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情感活动,才能有写作的“灵感”。在许多学生的眼里,校园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没有什么可写的。但如果我们细细地去体味,会发现校园同样是一座充满喜怒哀乐的大舞台。教师就像这座舞台上的“监制”,密切地注视着学生的言行、校园的点滴变化。
  有段时间,我发现教室里的纸篓不到半天时间就满了。有一次,我随手捡起一个小纸团展开一看,这是一张8开大小的白纸,上面只做了一道算术题。我有点生气,如此浪费纸张太不应该了。于是,我举起纸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张纸是怎么诞生的吗?”很多学生摇摇头,只有几个学生举起手说“是树木制成的”。我点点头,又问:“你们知道工厂的工人叔叔为了造一张纸要多少道工序,要花多少代价吗?”这下学生都不说话了。于是,我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去调查、走访、了解。后来学生了解到中国的造纸业是以牺牲环境作代价的,造纸不光要大量地砍伐森林中的木材,许多地方在造纸的过程中排放出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这时,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孩子们的思维变得相当的活跃,写出了一篇篇既充满童真又充满思想的优秀习作,如《小纸团的对话》、《一张白纸的自述》、《我再也不浪费纸了》等。
  一节早读课上,突然跑进来一只瘦小的流浪狗,我把这只可怜的小狗抱上讲台,学生围着它兴奋地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有学生奉献出自己的牛奶面包给小狗作早餐。我便利用机会让这只小狗成为学生习作中的主人公。每到农忙季节,我会通过家校平台告知每个家长,一定不要怕累坏了孩子,一定要带孩子去田野里劳动、体验。对学生来说,这些体验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学生之间发生小矛盾是常有的事,来告状的学生自然会被我“盯”住,我会让他把事情的细节讲述清楚,再用笔记下其中的酸甜苦辣。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生活,积累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再现生活,升华情感
  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恩怨、纠纷、误解等,不可能不引发学生情感的波动,从而产生种种感受。但这些感受往往是偶发性的、零散的,甚至会淹没在潜意识里。因此,写作时就要通过有效的再现于段,唤醒旧有的生活感受,让其与当前的写作构思交融产生相互引发、相互强化的奇效,通过打开记忆的闸门,使感情的潮水源源而来,从而在写作中渲泄情感,实现作文的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我们学校有一位门卫陈师傅,矮矮的、瘦瘦的、勤劳善良且尽责,在校园里随时可见其忙碌的身影。可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从没见过有关描写他的习作。有一次,厕所的下水道给堵住了,“罪魁祸首”是一个低年级的学生扔进去一个旧铁皮文具盒。不知是谁请来陈师傅,只见他二话没说,捋起袖子,伸下手去,将文具盒掏了上来,手在掏的过程中被变了形的文具盒划破了,可他连眉头也没皱一下,当时围观的有很多学生,这是一个十分生动的作文素材,于是,我立即在班上请围观的学生把这件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并请他们回忆发生在陈师傅身上与学校、班级、同学之间的事情。仿佛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如数家珍:上学时忘戴红领巾,到了学校门口才发现,这时陈爷爷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条来。自行车没气了,钥匙掉了,教室里的灯坏了,窗玻璃破了,教室门打不开了,都是陈爷爷给一手解决的。当然他也有“不近人情”的地方:比如看见谁把纸屑扔在地上,有学生在校园里骑车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批评。因为有亲身的体验,学生下笔自然“如有神”了,一个和蔼可亲、尽职尽责的老门卫的形象跃然纸上。
  生活是万花筒,是百宝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情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有可能指导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爱憎美丑。当学生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了表达的欲望时,这就是学生习作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质疑式教学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斯滕伯格认为“进行对话教学有许多方式,鼓励学生发问是最好的一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为一线教师实施质疑式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然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现象是教师所“讲”与学生所“需”脱节,学生所“听”与心中所“疑”脱节。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善于就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在促进因素,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积极的学习情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好的情感对于优化教学氛围、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创设和谐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心思细腻、思维敏捷,对于外界的变化也更为敏感。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能够成为学生更加投入语文学习的重
现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负担重,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了一个在教育界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向与适应性行为,有效应付应激事件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各地中小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如语文学科就具有特有的辅导功能。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
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句话经常能得到印证,一位好教师往往可以影响和培养一批好学生。而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特别是在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短缺的偏远地区,庸师易得,名师难求。加之传统教学往往是由一名教师担任一到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运气好的学生也许能幸运地遇到名师指点迷津,顿开茅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运气差的学生就只能“众里寻师千百度,那师却在隔壁班”了。要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等而将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符合,即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并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分层教学法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多的语文知识。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针对初中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不是很浓的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像雨露滋润禾苗似的那样无声、无私。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实践的雨露滋润,笔者有以下几种看法,仅供参考。  一、雨露滋润的语文教学要求学习情境要适应学生  情境教育不仅是热闹的课堂教学,还应是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情与为学生所设计的学习活动的境高度融洽。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
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突破。何谓情?何谓境呢?情即是指情感,境则是指文本之境,境是情的基础,情又在境中被激发出来。正是通过情境创设,架起一座直观到抽象,教材到生活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之美,品味到人文的馨香。那么,在情境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拉近审美距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让学生走进课堂情境,与其强制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不如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
初中文言文教学素材中不仅蕴藏着深厚的语言文化知识,还体现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一、活用教材资源,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文言文教学文本不仅能够在语言层面深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中也蕴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才使得这些文字能够成为经典,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教书育人的良好素材。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
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能让学生静下心去阅读,往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老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体验。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只要“懒”那么一点点,对学生多点刺激、多点激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以目标激励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对中学生早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形成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设置上,教师
古典诗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凝炼、含蓄。它们或将周围的事物作为参考,然后由景生情,发表对生活、社会的某些感慨;或是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或是对生活和政局的无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很多中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如何丰富课堂知识,增加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中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内涵,在提高他们鉴赏水平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是新时期教师在摸索古诗词教学策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一、读懂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