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革故鼎新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ur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21世纪是一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甚至很残酷的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若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那么,它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无疑会败下阵来。正鉴于此,早在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时代发展已向我们发出呼唤,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为祖国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思想,激活创新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者,闻道,术业,习句读,习六艺是也”。这一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愈来愈不相适应,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如果总认为客观事物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完善的,那永远也不可能改造旧世界,就不可能有创造新事物的想法。具体说到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则应该经常提醒、启发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例如,在课后与学生讨论《愚公移山》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愚公挖山不息的做法,现在看来是否值得效仿呢?这一投石问路的问题会立刻引起学生们的多角度思考,使他们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愚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持精神,而且能够了解愚公不善变通的“愚”。再如,在讨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现代战争,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呢?这又是一个能够使得学生们跃跃欲试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将使学生们对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同学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究、解答,思想观念一定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改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老师如果能经常性地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就会树立起创新意识来。
  二、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1.引导学生摘录
  要求学生课外加强阅读,广泛涉猎,遇到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看到富含哲理的名言名句记录下来,把读到的精彩片断制作成卡片保存下来。为了引导學生摘录,只要时机合适,可在黑板上摘录些名言名句、谚语俗语等素材作示范,供同学们参考和积累。
  2.要求学生勤动笔墨
  当然,摘录是动笔墨的一种,但这种积累还很不够,还必须读后要写。写什么?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观后感,写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
  告诉学生观察要勤、要细、要全、要深;要做到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还要告诉学生遇事要能独立思考,善于思考,联系实际,联系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
  4.要求学生一日一记
  这是积累生活素材、提高思想认识、丰富生活经验的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将终身受益。为防止学生不能坚持,笔者给学生明确承诺:写上一句“今天,我无话可写”也算一篇日记。
  三、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1.把课堂交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老师往往搞“一言谈”“满堂灌”,没有学生发言的时间和机会,甚至连思考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课堂氛围自然就沉闷、压抑。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现在,已经到了非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不可的时候了。在这一点上,老师必须要改变观念,转变角色,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教师必须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2.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行动。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怎样产生呢?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课堂上,老师应毫不留情地摒弃“师道尊严”“权威架式”,而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他们的一些幼稚、不很成熟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看法,不要急于评价,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更不要粗暴地大加指责、讽刺,一棍子打死,那样会严重地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不可能营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稳定、积极的情绪,使课堂形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设法将课上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1)以昂扬饱满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本身就很具有魅力,当教师以饱满的精神走上讲台时,以亢奋的激情讲解课文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的。笔者的学生常说:“老师,您上课一笑,我们就有了兴趣。你的语言一抑一扬,我们就能振奋。”事实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极大。教学是双边活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互动。教师带着强烈的感情上课,就能营造和谐的气氛,就能将课上得生动活泼。
  (2)采用多种手段,激发情趣。情趣是人们对某一领域、某一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固有的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倘若课上得没有情趣,学生就无法获取审美愉悦体验;学生无法体验到审美的情趣,那么他学习也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注定是不会有生气的。为了使课上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教师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激情手段。笔者在上《海洋与生命》一课时,用《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和一段录像创设情境,导入课文。由于录像有声有色,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投入,所以很快就使课堂充满了情趣。
  四、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给他们提供创新的平台和机会。
  1.课内多引导学生尝试创新
  文学作品具有多解性和丰富性,因为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对它的理解和鉴赏就是在作品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造。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进行思考,“各以其情而自得”,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于文学鉴赏中的这种现象,老师课内应多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尝试创新的理解和鉴赏。笔者在教授鲁迅的《祝福》一文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多个层面去分析赏鉴,不受其它看法的影响。经过如此引导,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概括出了不少较有见地的看法,如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那些冷漠的人,因为当时的人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他们的言行在无意识中受到了封建观念的驱使。这种分析鉴赏较有深度,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触及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2.课外多指导学生大胆创新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习形式也由单纯的课堂教学逐渐向多样化、开放化、自主化发展了。课外的读名著、办报纸、讲故事、赛演讲、做游戏、演小剧、游山水、作调查等活动已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补充。如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限于课堂上,那就未免太狭窄了。教师务必树立大语文观,要求同学们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在教授完孙犁的《荷花淀》一文后,笔者向同学们提出了将它改编成小话剧的要求。三天后,同学们就拿出了《荷花淀》话剧脚本,再三天后,笔者邀请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观看了同学们的表演,受到一致好评。又例如,讲授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笔者发给住校的学生5张报纸,要求他们摘录出报纸中的错别字和病句;还可以要求学生上街作个社会调查,从广告牌上的广告语和宣传栏中的标语以及厂名、店名中摘录收集错别字。笔者还指导学生搞过一次这样的语文小活动:假若你是一个花店或书店的老板,你会取个怎样的店名呢?这些课外语文活动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很好地利用了他们大胆创新的冲动。
  五、让学生 牢固树立“学则须疑”的观念,大胆质疑
  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有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爱因斯坦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对于学习,质疑是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无“疑”可质,无“难”可问。表面看来,好像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都懂了,没有什么疑问了;实则不然,是他们不敢质疑,不会质疑。这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更谈不上有所创新了。其实,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运用“质疑”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运用“质疑”不断地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过程。我们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牢固树立“学则须疑”的观念,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向权威、书本、老师质疑。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公认的解释中提出言之成理的不同见解,在质疑中得出新的结论。教师可以巧妙地安排一些有启发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给学生安排课外语文活动,要求他们从课文中找找有没有错别字和病句?思考某篇文章的观点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思考某篇文章如果要你来写,你会怎样写?比较一下谁的写法好……通过这样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训练,学生们便慢慢地树立了“学则须疑”的观念,并且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了。
  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人的思维活动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它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会激发我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随即开展为解决问题而想方设法的思维活动。教学实踐证明: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必须依靠老师的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这就是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启发学生敢于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例如,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彼时、彼地、彼景之中,去接触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去感受、探索那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人生真谛。就杜甫《登高》一文,可引导学生展开如下想象:耳边疾风呼呼,眼见空旷高远的天地,凄凉寒骨的猿啸衰声,陡增悲凉沉郁的氛围;放眼奔流东去的大江,只见水清沙白,飞鸟徘徊,辽阔遥远,陡增孤独寂寞之意;仿佛看见千山万水,落叶成阵,声萧萧之声响,如秋雨沙沙,敲击心灵;有如望见长江滚滚,天际而来,涛声隆隆,若无涯之势,震荡心胸;眼前出现一位老人,手持酒杯,潸然泪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经过笔者的如此启发和诱导,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穹中驰骋想象。一幕幕有关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景,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2.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求异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客观、深刻、本质、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经常性、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如《归田园居》中描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两句使得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赞美这个美好的境界,也被众多的人一直认为就是理想的社会。为此,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你的认识和理解,这真的是十全十美吗?你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充分展开讨论,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但人人都沉醉于这样美好的社会而不思进取,社会难取得长足的进步。这样就为学生的创新创设了合理的情境,既让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领域。当然,求异不等同于一味地偏激,死钻牛角尖,为求异而求异。否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凡是与众不同的观点,不论对错,不论是否合乎情理,都是求异,都是创新。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入死胡同而身陷错误创新的泥沼,这很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根据给定的某一信息,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为学习语文遇到的问题其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正如美国著名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所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文教学中,怎样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呢?老师可以先选择或设计一个思维的发散点,然后让学生从这个发散点出发进行“放射式”的联想。要求学生联想出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尽可能独特的想法、结论或答案。譬如,画一个圆圈在黑板上,然后向学生提出:你由这个图形能联想到些什么?学生由这个图形比较容易联想到一些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如太阳、月亮、地球、碟子、铁环、呼啦圈。而对一些抽象的东西较难联想到,这时老师就要多加启发,诱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联想,如圈内是已知的世界,圈外是无知的世界,真是学无止境啊;圈内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圈外是无边无垠的宇宙,为人切莫骄傲自满;等等。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同学们对自己寻找出来的答案进行评价。通过一系列这样的发散思维的训练,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角度看,创新能力是人类应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需要人类后天的学习、培养、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沉重而光荣的伟大任务。因此,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徘徊观望,务必与时俱进,转变观念,鼎新革故,推陈出新,充分挖掘教学潜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笑傲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
10年时间,寿盈从农行最普通的一线员工迅速成长为全国金融系统的明星劳模。这样的速度背后,是一个技校生精彩的职业成长之路。  2000年,寿盈从诸暨轻工技校毕业,凭着优异的珠算成绩被特招进入农行工作。刚开始工作,“职高生”、“临时工”这些字眼儿让她感到了与别人的差距。  寿盈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练功,常常要到单位门卫来“撵人”了才肯走。她随身带着练功券,一有空闲就会从包里拿出来练习点钞,甚至旅游途中的空
召开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  数控车、数控铣项目集训工作总结会  2013年7月30日,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项目集训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隆重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刘丹副司长等相关领导参加此次会议,与会的还有第42届数控车、数控铣的参赛师生及集训基地相关工作人员。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作为本次大赛的数控车、数控铣项目集训基地,院长童华强在会上总结了此次大赛前的
摘 要:学生永远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只有通过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才能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真正统一的生态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游戏 抢答 抢问 比质量 树榜样  一、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职校的学生因为前期学业成绩差,总感到比别人矮一截,低人一等,自信心严重缺乏,庸懒厌学。尽管大多数学生平时循规蹈矩,但上课时大部分
在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6名选手分别参加了数控车、数控铣、CAD机械设计、美发、网站设计、焊接6个项目的比赛,取得了良好成绩,参赛选手总平均分(524分)在51个参赛代表队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韩国(526分,其参加了46个项目)。  在这个世界技能舞台上,决胜靠什么?中国队的指导专家和集训教练对我国参赛的6个赛项进行了精彩的技术点评,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技能大赛。    数控车项目:没
职校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提不起来兴趣,课堂上“卧倒”的学生不在少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利用课堂开始的三到五分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下面通过几个案例,笔者谈一谈高职英语课堂的导入问题。  一、“导”要导出“活力”
近年来,各院校、相关中介机构的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其成效普遍受到肯定。但由于职业指导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广泛性的要求来开展工作的时间并不长,积累的经验不多,另外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特点,因而目前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方案可操作性不强,活动社会化程度偏低、工作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笔者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中职生职业指导工作,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党和政府对就业工作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职业指导。    一、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内涵    全程化职业指导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为主轴,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为基础,以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体现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和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以及人的全面、和谐发
毛振明先生在《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中谈到体育教学“有体育教学实践,但缺乏体育教学方法”。的确,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例如,教学方法有无优劣之分?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有哪些?教材教法的依据是什么?使用教学方法的原则是什么?目前的研究多属于应用层次的研究,但这些应用研究中很少抽象成基础理论体系。由于体育教学本身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如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训练方法等,使得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在浙江爱仕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培训教室里,一堂主题为“职业形象的服饰衣着技巧”的礼仪培训课程正在火热进行,来自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正在向爱仕达的员工传授如何塑造颇具个性又大方得体职业形象的技巧。看着台下聚精会神倾听的员工们,总能让人联想起培训教室墙上那幅《校企合作培训剪影》。像这样的社会培训班,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们已经算不清一年要开办多少了!  作为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革发展示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扩大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从今年9月起,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扩大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扩大试点的专业为汽车维修专业、数控加工专业、机床切削加工专业、钳加工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新增94所试点技工院校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在首批30所试点技工院校的原试点专业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