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车”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enh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清晨,站在阳台上,看到小区里的年轻人开着各色“坐骑”驶出小区,汇入上班的洪流,奔向忙碌的新一天,留我们老人独自在家,我都有点儿羡慕,更有点儿惆怅。
  保姆小G见我有些落寞,建议道:“今后我教你认认小区停放的汽车好吗?”呵呵,我深谙她良苦的用心,她知道我这个老人是走不进年轻人的世界了,那么,看看年轻人驾着怎样的“坐骑”驶向外部世界也好啊。
  从此,有驾照且内行的小G充当了我的老师,小区便是露天小车展览馆。过去散步嫌这些横七竖八乱停的汽车碍事,现今很乐意在其中穿行并近距离接触它们呢。
  识车主要看车的标牌。看,四个圆环横向相连的是“奥迪”,三个子弹头竖着的是“别克”,车头圆圈里飞翔着一只海鸥的是“马自达”……就这样,我慢慢结识了“雪佛兰”“凯迪拉克”“奔驰”“丰田”“大众”等等汽车和它们的家族。
  原先所有小汽车在我眼里大同小异,仅有颜色和大小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渐渐地发现它们也分三六九等,什么马配什么鞍,什么人开什么车。这引起了我从看车到看人的兴趣。每当看到一个年轻人走向车群,我会不由自主地揣度,他(她)是开“奔驰”“宝马”,还是开“大众”的?是自己挣钱买的还是伸手向老爸老妈讨要的?后来竟至在电视新闻镜头里一看到某某车,也会猜测车主的人生和故事。这十分有趣。
  老了,既不買车,又不开车,认识汽车有意思吗?
  在我,是有的。
  识车,不仅记车的品牌名,连等级、排量、马力,老师都让我记。这对日衰一日的老人来说不是一件易事。正因为不易,它要求我付出比背诵唐诗宋词更多的精力。我越来越享受识车的过程,尽管前学后忘,却激发了我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与兴趣,拉近了我与年轻人的距离,重新激活记忆力。
  人老了,不能总谈养生,不能总说病痛,更不能总坐在麻将桌旁。学些新东西,人的精神面貌会焕然一新。新的面貌会带来愉悦,愉悦必然带你“驶”上健康之路。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期望过上有尊严、有质量的老年生活.如何让“富足而退,优雅一生”的生活理想成为现实呢?rn在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看
期刊
为了参加市里“五老”宣讲,退下来两年后,61岁的我专门到上海接受演讲技巧培训。四天培训,收获不小。但是,我想认真回顾的,是我在学习开始时上台做的俯卧撑。我,被罚做俯卧撑!  开课当天,老师先让六十多个学员上台作自我介绍,并说,最后一个上台的要在台上做俯卧撑。我一开始没上台。最后,其他学员都自我介绍完了,我才上台。我在自我介绍时,除了“王婆卖瓜”一番,又宣传了长沙广电多么了不起。所以,我得到的结果,
期刊
看背影身材匀称,胜似少女;转过身,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并不是沧桑,而是自信和优雅。她叫黄炎贞,2016年1月从全球各地旗袍佳丽中被选出,应邀到北京的政协礼堂参加颁奖典礼,被誉为“中国最懂时尚的奶奶”。七十多岁穿旗袍走秀,勇夺全国大奖,黄炎贞说:“我可不觉得自己老。”语速不疾不徐,柔美中透着坚定。  贴五片膏药走T台  黄炎贞是福建罗源人,15岁就离开家乡,踏上三明钢铁厂招工的火车,告别父母外出打拼。
期刊
每天,宋国华的亲友都会在微信群里,收到一条来自宋国华的小说“推送”。五个多月里,大家已阅读了100多篇宋国华根据自己真实经历改编的小故事。  “有的朋友说,每天就等着看我的小说,大家都鼓励我,所以我很愿意继续分享。”宋国华说。  写了近50年日记  70岁的宋国华,读书时就很喜欢文学。  宋国华的人生经历很丰富。高中毕业后,1969年下乡支农,此后,他当过老师、经理、会计。光是在饮食行业,他就服务
期刊
我遇见的大多数百岁老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生活方式相同.他们大都饮食适度,充满活力,拥有良好的睡眠,在必要的时候休息,和家人朋友
期刊
坚持锻炼仍得了癌症  柳邦仁怎么都想不通,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每天坚持跑步锻炼身体,可是有一天竟然进了医院。“像我这样的人都生病,不是冤枉吗?”  可事实就摆在眼前。2009年8月初,单位例行体检,柳邦仁肝脏上发现一个小包块,可能是恶性肿瘤。柳邦仁不信,之前從没有什么大毛病,感冒都不用吃药的,再加上常年短裤背心坚持晨跑,雨雪天也不例外,怎么可能突然之间生这种大病?  拿
期刊
小区门口有家饭店,排放的油烟和噪声十分影响小区居民的生活。为了小区环境的整洁卫生,他“发明”了让饭店的排烟管走下水道的方法,使饭店不再排放油烟,噪声也小了。他叫肖福贞,今年60岁,是个热心肠的人。他经常帮助小区居民解决生活问题,还义务在小区巡逻、打扫卫生、调解邻里纠纷……  一位居民说:“我在小区居住十来年了。小区门口的门面房开了家饭店,烟囱就在小区门口。每次我们走到小区门口,就烟雾缭绕,气味难闻
期刊
1949年出生的老先生要来我这个创业公司面试。老先生来以前,我大抵是虚荣着。  老先生来了。早上7点出发,从江南来,提着小小的漂亮的商务行李箱,大约为了显得气色好,穿着一件干净整洁的红色polo衫,坐了6个小时的火车,再倒地铁和打车,下午4点到办公室。为了表示恭敬,他还重新梳理了一次头发,花白的头发,略略稀疏了,但梳得一丝不苟。  我的辦公室里,正奉行着新时代文化,上百个年轻人身穿短裤、脚蹬人字拖
期刊
母亲去世后,她将独居的八旬老父接到家中照料。但她很快就发现,父亲听力严重下降给全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父亲的卧室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箱。他一天到晚开着电视,从球赛看到新闻,从各式各样的抗战剧看到家长里短的生活剧,他坐在离电视机不到一米的地方,支楞着耳朵,专心捕捉播报和台词。但是,老爷子人老健忘,就算他不需要那么大的音量,电视机的声音还是开到最大。直到她推门进去,帮父亲把音量调低。父亲见她气哼哼地使
期刊
爸爸去世那一年,妈妈才65岁.我们姐弟俩远在异国他乡,眼看妈妈生活孤寂,家里家外独自一人,心中牵挂不已.我带着她旅游散心,她心不在焉,还念叨着:“一个人玩,没劲.”不久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