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活化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fengt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
  
  2.“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尊重个体,强调个体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1]人本主义主张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在他们感受生活、融入生活的过程中,获得道德体验,并在体验中发展道德。
  
  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发展有两个时期,一个是他律期,一个是自律期。在他律期(大约在五到八岁时期),主要受外界支配,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道德发展到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在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处在自律期的未成年人只有通过自律及自我实现来达到品德的形成,才能够领悟道德的内涵,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些理论尽管都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理论都反对传统德育过死地依托课本教材,过多注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授,认为这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主张道德教育应扎根于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德育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1.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道德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的教育,同时也包含个人品行的教育。人的品格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知识的东西可以通过课堂进行传授,而情感、意志与行为则很难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因为“第一,它们是生活过程之中的,不能离开生活场景,是不能剥离的,不可抽象的;第二,不能给情感、意志和行为规定‘标准答案’”。[2]所以,品德中的有些因素不可教,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德育的实效性更无从谈起。
  
  2.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需要
  传统的德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掌握,教师以德育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处于一种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这种‘目中无人’的道德教育就是把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个体塑造成毫无个性和自主性的、模式化和标准化的、仅仅具备某种使用功能的社会零件”。[3]德育生活化则注重学生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它承认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未成年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特长、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让学生在愉悦、自信、自尊感中成长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3.促进“以德治国”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安邦治国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对推进我国新世纪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以德治国”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道德基础,需要国民道德素质与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他们德才兼备地成长,“以德治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和希望。而德育生活化才是促进青少年德才兼备地成长的有效途径,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以德治国”。
  
  三、德育生活化的有效实施
  
  1.德育目标来源于生活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整个德育活动具有导向、激励、控制和评价的功能。确立德育目标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首要和根本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德育目标要“小”,着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规范。“德育的目标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4]德育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又落到生活中的实处,才是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真德育。
  
  2.德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生活、有层次性)
  德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求德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全过程。”[5]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校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德育内容要有“序”。人的成长是有序的,德育内容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层次。多年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倒金字塔”的现象——小学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的是宿舍文明教育,留学生进行的是热爱家乡教育。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直接导致德育效果的不明显。
  
  3.德育方法融入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方法。”[6]因此,德育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和单纯说教,“不能再把儿童的心理看作是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科尔伯格语),”[7]所以,德育方法要从传统的“灌输”、“外砾”为主,转变为“陶冶”、“内化”为主,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如:角色体验法、情景活动体验法、榜样激励法、讨论辨析法、影视音像法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8]
  
  4.德育途径走向生活
  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德育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德育生活化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既有鲜花又有荆棘的现实生活。我们要使学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积极拓宽德育途径。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外活动;其次,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最后,要有效利用现代化德育手段,如互联网,积极建立网上德育空间。
  
  5.德育评价立足生活
  道德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因此,要让道德评价在生活中进行,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而不是仅仅考查道德知识。
  在评价过程中,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行为一致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贯穿于学生整个日常生活的道德评价才能真实而准确地评价学生,才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同时,“要将学生道德评价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过程的一体化。”[9]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也体现了当前颇受关注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此外,还要制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确定,引导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从而才能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应有功能,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雪兴.论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2]杜时忠.学校德育何以可能[J].教育研究与试验,1999,(2).
  [3][7]刘洋.德育生活化——新世纪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D] .
  [4][5]侯文华.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新理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6]张忠华.提升德育实效的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6).
  [8]郭元君.德育生活化: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9]华道金,欧阳霞.将道德评价渗透于学生生活之中[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6).
其他文献
谢洁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一、师德的内涵及其本质    1.师德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践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的职业道德境界。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作风、教师的职业良心等。其中,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所从事职业所要达到的作为和成就的设想和规划,是师德的基础;教师的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从事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是师德的体现;教师的
期刊
房慧(云南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教育科学学院)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对传统教育目标提出挑战,继而对教师道德提出挑战  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论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有创新意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创新,就灭亡”。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育人观、教育观和人才
期刊
曾丽娟杜敏(黑龙江大庆石油学院)    一、目前高校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1.高校学生的创业活动在关注与扶持中壮大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学生“下海”创业的意识逐步增强,依托所学知识的优势,联合周边学生团体,创办有特色、有技术、有规模的校园企业,已成为当今大学校园的一个亮点。  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高校给与积极的关注与扶持。各高校开始实行的“弹性学制”、学分制,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创造了一
期刊
期刊
宁天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旅游系)    一、形成性评价    课程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效果进行的考核,其目的是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种评价方式依赖于多种信息,单纯的课堂口头问答或书面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他因素,如学生的课堂行为、他们对学校
期刊
一、新的考试大纲对高师普通话教学内容的影响    1.新旧大纲不同之处  (1)考试项目有变,增设“选择判断题”。此题的内容在旧大纲中体现在说话题中,在新的大纲中专项考查,占10分;“双音节词语”改为“多音节词语”,考核内容由原限于双音节词语扩展到三音节和四音节。(2)考试项目分值有变,说话题由40分变为30分。(3)考试项目所限时间有变。“单音节字词”由3分钟改为3.5分钟;“多音节词语”由3分
期刊
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是生命关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说到底是对生命真谛的探究,加强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从而树立起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令人痛心的是,当前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甚至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导致他们自杀的原
期刊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实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现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和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 教学内容    数据库原理部分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模型、关系代数、结构化查询语言
期刊
STS教育,是指以探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与社会(Serious)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将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的技术情景和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理解科学与技术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STS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情
期刊
职前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培养。师范院校作为教师培养的主要渠道一直就受到很大重视。但是随着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毕业后的任教上。据许多学校反映,目前好多毕业生执教后的教学能力偏低。要想使新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师范教育必须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为此很多学校加强了实习的力度和一些基本技能的评价,但这些总是有间断性和时间限制性。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