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兰州出发,驱车312国道西行600多公里,在甘肃省高台县城西南十二公里处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一片绿洲映入眼帘,像一块绿色宝石镶嵌在浩瀚的大漠边,这就是柴在军创办的三鑫苗圃。
这片苗圃不但挡住了沙漠向东南移动,还摸索出了沙漠地区绿化及高效节水的经验,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来这里考察、参观的团体有一千多个,近8万人次。在2002年被列为“风沙防护林工程全国重点项目”,国家林业局领导马福称赞:“柴在军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容易、也不简单,给非公有制林业经济治沙开了一个好头。”
弃商治沙献青春
柴在军生在大漠边,长在风沙线,从小就尝尽了风沙的苦头。1985年,他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地质部门工作的“铁饭碗”,靠着西部人的淳朴和吃苦耐劳精神,下海经商搞餐饮和运输,到1994年已是一名有上千万积蓄的致富能人。
1994年底,柴在军在报刊上了解到国家提倡治沙,并看到了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宋平说沙产业就是:“阳光农业”,“沙产业是密集型的大农业,它对我国当前的农业起着导向作用。”这些话打动了柴在军的心弦,像高人指点迷津,使柴在军认识到:路就在大漠戈壁、路就在脚下,把钱学森沙产业的理论变为现实,就是我的精神追求,就是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方向明了,决心下了,柴在军向县委、县政府提出申请,恳求承包高台县境内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国道312以南、兰新铁路以北的沙嘴墩和碱泉子相间风口的万亩荒沙滩,防风固沙,改良盐碱地,开始建立苗圃。县上领导非常支持,很快给他划定了区域。柴在军果然有股子牛劲,他说服家人,顶着各种阻力,克服资金不足、技术缺乏的难题,钻进沙漠,一干就是十几年。
主攻沙生耐旱树种
柴在军明白,要让沙漠披上绿装,不但要有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还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在不毛之地建立苗圃,不但要有吃苦精神,还必须要有科学态度,只有一步一步的实践钱学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反复试验,不断探索,把沙漠的光热资源放到最大,把沙漠的缺水劣势缩到最小,才能使沙漠变成绿洲,创造性地发展大农业。为此,他们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一、打井与节水并重。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绿洲。苗圃划定后,他们经过勘探,发现这里地处黑河中游,地下水丰富,首先投资120万元,打了深120米的四眼机井,日出水量320立方,基本解决了苗木的用水问题。
二、速生树种先行,锁定沙龙。用两年时间在苗圃周围27公里的风沙线上栽植新疆杨树32万株,形成了4米宽的绿色长城——防风固沙林带。新疆杨树是沙漠大面积造林相对速生的树种,枝干挺拔,叶宽稍稠,两三年可长到三五米高,就可档风固沙。
三、精心培育寒旱区适生树种。这里年降雨量只有50-80毫米,蒸发量高达2450毫米,地表湿度等于零,夏天暑期温度高达四五十度,严冬时节在零下二三十度。在这样的寒旱区要把树栽活,就要选育适生树种。柴在军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上青海、走新疆、赴内蒙,在沙漠地带寻找,跑遍全国林业院校,向专家请教,终于筛选出了祁连圆柏、樟子松、沙地云杉、沙冬青,美国四翅宾藜等针阔叶耐寒耐旱树种和优质饲草600多种,并引进苗圃进行试种和培育。
带动周围农村致富
人心安定了,大家照着三鑫苗圃的办法干,在风沙口上、在农田周围、在村庄、道路边栽植防风固沙林带,使绿色在沙漠里逐渐延伸。
几年来,为了帮助群众治沙,三鑫苗圃义务向周围群众教技术、传经验,并支援苗木20多万株,帮助当地群众建起和苗圃林带相连接的近10公里防风固沙林带,大大的减少了风沙的危害。据测定:10年前,这里最大风速每秒24米,现在降到了8米;10年前,每年沙漠向东南移5至10米,现在固定住了;10年前,每年风沙都把312国道淹没好几次,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当地3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使周边5个村的农民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并逐步向富裕型小康迈进。苗圃周边的南岔、城号、碱泉、胜利、智号等村的农民就是直接受益者。以南岔村为例,全村314户,总人口120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每年约有50人在苗圃务工9个月左右,每人每月平均900元,可增收40万元以上,人均33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8.8%,现已成为全省小康示范村。
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人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地处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边缘的农村,如何实现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三鑫公司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经验。
给沙漠播绿为城市换装
三鑫苗圃实际上是一个新型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治沙试验基地。柴在军心里非常明白,一个地方绿了不算绿,让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才能做大做强沙产业。为此,他们组建起了公司,应标承包一些极干旱地区难度很大的绿化项目。
几年来,这个公司先后承包了高台县城至火车站、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敦煌市区到月牙泉的道路和敦煌机场等处绿化共60多项,合格率均在百分之百,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航天城是钱老亲手创立的,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过去树木很少。1997年三鑫苗圃先后承担了近十公里的道路绿化和十几万平方米的场站区绿化(包括机场、点号)并建苗圃。大胆试验驯化培育了几十个适生品种,30多万株。现在,航天城绿树成荫、春夏花香、环境宜人。航天人非常感谢柴在军为航天城绿化做出的贡献!
由于三鑫公司的信誉好、树种好,请他们搞绿化的单位越来越多,苗木销售走俏大半个中国。几年来,三鑫苗圃的苗木已销往新疆、陕西、宁夏、内蒙、青海、西藏、北京和东北三省等10多个北方省市区,年销售苗木近100万株。
柴在军带头治沙,获得了成功,带出了一支精干的治沙队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苗圃基地规模已扩大到近6000亩,封育造林5000亩,拥有苗木等固定资产近3亿元,业绩被载入《中华绿色辉煌》一书。2006年被全国绿委会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柴在军还被选举担任张掖市政协常委、高台县政协委员。
2000年90岁高龄的远山正瑛先生慕名来到三鑫苗圃基地考察指导,竖起大拇指对柴在军称赞说:“你很有眼光,我很佩服!中国人的治沙精神和经验,真是了不起啊!”“钱学森同志和宋老提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成功事实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柴在军涉足治沙虽然事业有成, 但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因为沙产业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利国利民工程,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效益来的缓慢,有时还入不敷出,陷入困境,甚至变卖个人房产、车辆支撑,成为拥有亿元资产的“穷光蛋”。面对困难,柴在军充满信心地说:“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绝不动摇,唯一的追求是把更多沙漠和干旱地区的城镇、道路绿化美化起来,把这一对社会有益的事办成、办实、办好!”
(彭效忠为原甘肃农牧厅厅长)
这片苗圃不但挡住了沙漠向东南移动,还摸索出了沙漠地区绿化及高效节水的经验,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来这里考察、参观的团体有一千多个,近8万人次。在2002年被列为“风沙防护林工程全国重点项目”,国家林业局领导马福称赞:“柴在军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容易、也不简单,给非公有制林业经济治沙开了一个好头。”
弃商治沙献青春
柴在军生在大漠边,长在风沙线,从小就尝尽了风沙的苦头。1985年,他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地质部门工作的“铁饭碗”,靠着西部人的淳朴和吃苦耐劳精神,下海经商搞餐饮和运输,到1994年已是一名有上千万积蓄的致富能人。
1994年底,柴在军在报刊上了解到国家提倡治沙,并看到了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宋平说沙产业就是:“阳光农业”,“沙产业是密集型的大农业,它对我国当前的农业起着导向作用。”这些话打动了柴在军的心弦,像高人指点迷津,使柴在军认识到:路就在大漠戈壁、路就在脚下,把钱学森沙产业的理论变为现实,就是我的精神追求,就是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方向明了,决心下了,柴在军向县委、县政府提出申请,恳求承包高台县境内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国道312以南、兰新铁路以北的沙嘴墩和碱泉子相间风口的万亩荒沙滩,防风固沙,改良盐碱地,开始建立苗圃。县上领导非常支持,很快给他划定了区域。柴在军果然有股子牛劲,他说服家人,顶着各种阻力,克服资金不足、技术缺乏的难题,钻进沙漠,一干就是十几年。
主攻沙生耐旱树种
柴在军明白,要让沙漠披上绿装,不但要有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还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
在不毛之地建立苗圃,不但要有吃苦精神,还必须要有科学态度,只有一步一步的实践钱学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反复试验,不断探索,把沙漠的光热资源放到最大,把沙漠的缺水劣势缩到最小,才能使沙漠变成绿洲,创造性地发展大农业。为此,他们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一、打井与节水并重。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绿洲。苗圃划定后,他们经过勘探,发现这里地处黑河中游,地下水丰富,首先投资120万元,打了深120米的四眼机井,日出水量320立方,基本解决了苗木的用水问题。
二、速生树种先行,锁定沙龙。用两年时间在苗圃周围27公里的风沙线上栽植新疆杨树32万株,形成了4米宽的绿色长城——防风固沙林带。新疆杨树是沙漠大面积造林相对速生的树种,枝干挺拔,叶宽稍稠,两三年可长到三五米高,就可档风固沙。
三、精心培育寒旱区适生树种。这里年降雨量只有50-80毫米,蒸发量高达2450毫米,地表湿度等于零,夏天暑期温度高达四五十度,严冬时节在零下二三十度。在这样的寒旱区要把树栽活,就要选育适生树种。柴在军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上青海、走新疆、赴内蒙,在沙漠地带寻找,跑遍全国林业院校,向专家请教,终于筛选出了祁连圆柏、樟子松、沙地云杉、沙冬青,美国四翅宾藜等针阔叶耐寒耐旱树种和优质饲草600多种,并引进苗圃进行试种和培育。
带动周围农村致富
人心安定了,大家照着三鑫苗圃的办法干,在风沙口上、在农田周围、在村庄、道路边栽植防风固沙林带,使绿色在沙漠里逐渐延伸。
几年来,为了帮助群众治沙,三鑫苗圃义务向周围群众教技术、传经验,并支援苗木20多万株,帮助当地群众建起和苗圃林带相连接的近10公里防风固沙林带,大大的减少了风沙的危害。据测定:10年前,这里最大风速每秒24米,现在降到了8米;10年前,每年沙漠向东南移5至10米,现在固定住了;10年前,每年风沙都把312国道淹没好几次,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当地3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使周边5个村的农民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并逐步向富裕型小康迈进。苗圃周边的南岔、城号、碱泉、胜利、智号等村的农民就是直接受益者。以南岔村为例,全村314户,总人口120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每年约有50人在苗圃务工9个月左右,每人每月平均900元,可增收40万元以上,人均330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8.8%,现已成为全省小康示范村。
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内容,就是人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地处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边缘的农村,如何实现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三鑫公司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经验。
给沙漠播绿为城市换装
三鑫苗圃实际上是一个新型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治沙试验基地。柴在军心里非常明白,一个地方绿了不算绿,让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才能做大做强沙产业。为此,他们组建起了公司,应标承包一些极干旱地区难度很大的绿化项目。
几年来,这个公司先后承包了高台县城至火车站、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敦煌市区到月牙泉的道路和敦煌机场等处绿化共60多项,合格率均在百分之百,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航天城是钱老亲手创立的,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过去树木很少。1997年三鑫苗圃先后承担了近十公里的道路绿化和十几万平方米的场站区绿化(包括机场、点号)并建苗圃。大胆试验驯化培育了几十个适生品种,30多万株。现在,航天城绿树成荫、春夏花香、环境宜人。航天人非常感谢柴在军为航天城绿化做出的贡献!
由于三鑫公司的信誉好、树种好,请他们搞绿化的单位越来越多,苗木销售走俏大半个中国。几年来,三鑫苗圃的苗木已销往新疆、陕西、宁夏、内蒙、青海、西藏、北京和东北三省等10多个北方省市区,年销售苗木近100万株。
柴在军带头治沙,获得了成功,带出了一支精干的治沙队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苗圃基地规模已扩大到近6000亩,封育造林5000亩,拥有苗木等固定资产近3亿元,业绩被载入《中华绿色辉煌》一书。2006年被全国绿委会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柴在军还被选举担任张掖市政协常委、高台县政协委员。
2000年90岁高龄的远山正瑛先生慕名来到三鑫苗圃基地考察指导,竖起大拇指对柴在军称赞说:“你很有眼光,我很佩服!中国人的治沙精神和经验,真是了不起啊!”“钱学森同志和宋老提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成功事实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柴在军涉足治沙虽然事业有成, 但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因为沙产业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利国利民工程,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效益来的缓慢,有时还入不敷出,陷入困境,甚至变卖个人房产、车辆支撑,成为拥有亿元资产的“穷光蛋”。面对困难,柴在军充满信心地说:“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绝不动摇,唯一的追求是把更多沙漠和干旱地区的城镇、道路绿化美化起来,把这一对社会有益的事办成、办实、办好!”
(彭效忠为原甘肃农牧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