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其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反应未来社会生活对数学的需求,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在新课标中也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在使得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有数学,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和实践能力。那么怎么来做到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探讨。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割裂开来,这将导致学生形成了为了知识而学数学,从而丧失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新的标准就明确地指出了数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所以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走一条“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并把数学带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路线。我们可以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不同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生活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下面结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交流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见解和体会。
以教学《24时计时法》为例,我在创设情景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4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此时老师正在做什么。这时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对时间的概念,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发挥想象力。学生1:、老师可能在睡觉。学生2:老师可能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呢,学生回答会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由此就引出没有说明钟面上的时间是凌晨4时还是下午4时,才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从而体现出学习24时计时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示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许多实例,火车票上,电视上,电子表上,……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找到24时计时法的存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数学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一个切实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师再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生接受掌握知识等情况是肯定不理想的。只要创设出学生身边随处而见的教学情境氛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既便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又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就不成问题。
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军的妈妈领了工资,去商场购物,商场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军的妈妈看中了一件衣服,价值208元,妈妈还看中了一顶帽子,价格是68元,妈妈身上带了300元钱,两件商品都要买,还剩多少钱呢?这里,就把赋枯燥的数字计算问题生活化,把学生带到了实际的情景中,提出让学生常见的、活生生的话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再比如说,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就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商店”,标上篮球3个180元,足球2个80元,乒乓球拍6副50元,老师带了300元,3件商品都要买,请你来帮老师设计一个购买方案,看谁设计得更好,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的空间,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
比如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的。学生经过细致地观察,可以发现房子的两面墙是对称的、有的说篮球场、乒乓球台.....大大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不仅能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模拟购物的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了“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俗话说,数学是车,生活是轨,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学用两精”的人才,驾驭着“数学之车”勇敢地驶向未来的“生活之轨”。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仁义小学 重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割裂开来,这将导致学生形成了为了知识而学数学,从而丧失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新的标准就明确地指出了数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所以我认为,数学课堂应走一条“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并把数学带回到生活中去”的教学路线。我们可以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不同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生活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下面结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交流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见解和体会。
以教学《24时计时法》为例,我在创设情景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4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此时老师正在做什么。这时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对时间的概念,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发挥想象力。学生1:、老师可能在睡觉。学生2:老师可能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呢,学生回答会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由此就引出没有说明钟面上的时间是凌晨4时还是下午4时,才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从而体现出学习24时计时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示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许多实例,火车票上,电视上,电子表上,……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找到24时计时法的存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数学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一个切实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师再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学生接受掌握知识等情况是肯定不理想的。只要创设出学生身边随处而见的教学情境氛围,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既便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又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就不成问题。
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军的妈妈领了工资,去商场购物,商场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军的妈妈看中了一件衣服,价值208元,妈妈还看中了一顶帽子,价格是68元,妈妈身上带了300元钱,两件商品都要买,还剩多少钱呢?这里,就把赋枯燥的数字计算问题生活化,把学生带到了实际的情景中,提出让学生常见的、活生生的话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再比如说,在学习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就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商店”,标上篮球3个180元,足球2个80元,乒乓球拍6副50元,老师带了300元,3件商品都要买,请你来帮老师设计一个购买方案,看谁设计得更好,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的空间,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
比如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的。学生经过细致地观察,可以发现房子的两面墙是对称的、有的说篮球场、乒乓球台.....大大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不仅能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模拟购物的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了“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俗话说,数学是车,生活是轨,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学用两精”的人才,驾驭着“数学之车”勇敢地驶向未来的“生活之轨”。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仁义小学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