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与法作为现代社会的规范基础,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规划与秩序,生活也因为德法结合的治理而变得更具条理性,人们的素质也更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的概述。在教学方面,陶先生总结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为现代化教学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陶行知先生;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初衷就是为了育人,简单点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课程中多以情感故事、法律条文、名词解释为载体,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实现人生理想做铺垫。该课程的开设完美助力了学生初中阶段的过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初步认识青春期的机会。
一、陶行知思想简介
(一)一个理论
一个理论指的是生活教育论,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总称。从字面意思来看,生活和教育是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存在着教育,教育也源于生活;更深层次的进行理解,大抵就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观点,生活很重要,教育要体现生活,依据生活来设定,教育是生活的一种教学载体,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的。
(二)三大原理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本源,生活的变化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生活涵盖了教育的内容;“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是一所功能多样,日新月异的学校,主张教育要符合时代需求,更加紧密的贴合时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教育要为社会添光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先生认为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之后再去做,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实践探究的三部曲,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是与现代化教学贴合非常紧密的,所以该思想的学习,对教师将新课程改革融入课堂极具借鉴意义。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显著提升。
(三)四种精神
“爱满天下”的大爱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四种精神同样也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写照,是他毕生的教学支柱,以此四种精神为基,展开多样化的教学。
(四)五大主张
“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每一种主张都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凝练。做一件事首先就是要行动,只有行动才会明白其间道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他四种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手脑并用进行学习,才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教学相互结合,才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随学随教,将教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到老学到老。
(五)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作为五大主张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单独的一部分。主要强调要解放儿童的脑、手、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能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应用
(一)创设生活化教育情景
学生在出现一些成长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学校和家庭都无法做到立即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教育,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将一些基本的、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在课堂中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充分的危险预示和准备,在真正遇到時,能够恰当处理。通过将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现,使学生在面对时产生一种熟悉感,从而进行思考和感知应对方法,在实际中落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
例如,教师在教学《情绪的管理》时,可以让学生大胆地上讲台进行表演,在表演中结合自己发泄情绪时的状态,生动演绎还原生活中的情景。有学生表演自己和父母相处时的情景,因为一个吃饭的小问题争论不休;也有学生不顾场合,肆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管他人怎样,只要自己不高兴别人也不能高兴;还有学生展现了自己一个人在哭泣,不言不语,静静的一个人蹲在角落;甚至有同学直接在座位上和同桌生气,两个人谁也不理谁。
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谈一谈,“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宣泄情绪的方法都正确吗?”学生或许有的会说“不正确”,有的可能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选择不做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总结,那既然刚才的行为都不正确,那我们应当怎样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呢?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宣泄情绪呢?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经验进行总结,明白如何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生活实例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生活实例指的是生活中发生过的例子。为什么要列举生活实例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的来源就是一个个生活实例,在生活实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指导,诱导学生思考遇到同样的事时,该怎么做?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好是青春期的萌芽,逆反心理、追求个性化、异性相处把握不好度等都是学生常见的青春期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依据这些问题展开的。青春期作为课本的一项重点内容,目的在于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变化,度过一个有意义的青春期。
(三)以生活实践补充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归宿是要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所以教育要结合生活,展现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变化,反过来说,生活也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启迪,也应作为实施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在这样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必须突破课本原有的例子,用生活实践来进行补充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发掘真善美。
三、总结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是为了落实“以德树人,德育为首”的教学理念,因此该课程的侧重点也同样偏向于价值观的树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将生活,社会和教学融为一体,生活可以为学生带来实践的享受,社会帮助学生感知善恶美丑,教学给学生理论的铺垫,三者结合,达到学有所值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宇薇.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设想[J]才智,2018(5):61.
[2]叶继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8(16):83-84.
[3]姜雪.以生为本 创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名师在线,2018(2):39-40.
关键词:陶行知先生;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初衷就是为了育人,简单点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课程中多以情感故事、法律条文、名词解释为载体,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实现人生理想做铺垫。该课程的开设完美助力了学生初中阶段的过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初步认识青春期的机会。
一、陶行知思想简介
(一)一个理论
一个理论指的是生活教育论,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总称。从字面意思来看,生活和教育是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存在着教育,教育也源于生活;更深层次的进行理解,大抵就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观点,生活很重要,教育要体现生活,依据生活来设定,教育是生活的一种教学载体,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的。
(二)三大原理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本源,生活的变化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生活涵盖了教育的内容;“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是一所功能多样,日新月异的学校,主张教育要符合时代需求,更加紧密的贴合时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教育要为社会添光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先生认为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之后再去做,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实践探究的三部曲,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是与现代化教学贴合非常紧密的,所以该思想的学习,对教师将新课程改革融入课堂极具借鉴意义。不但能够丰富教师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显著提升。
(三)四种精神
“爱满天下”的大爱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四种精神同样也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写照,是他毕生的教学支柱,以此四种精神为基,展开多样化的教学。
(四)五大主张
“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每一种主张都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凝练。做一件事首先就是要行动,只有行动才会明白其间道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他四种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手脑并用进行学习,才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教学相互结合,才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随学随教,将教育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到老学到老。
(五)六大解放
“六大解放”作为五大主张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单独的一部分。主要强调要解放儿童的脑、手、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能够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陶行知思想的教学应用
(一)创设生活化教育情景
学生在出现一些成长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学校和家庭都无法做到立即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教育,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将一些基本的、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在课堂中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心里有一个充分的危险预示和准备,在真正遇到時,能够恰当处理。通过将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现,使学生在面对时产生一种熟悉感,从而进行思考和感知应对方法,在实际中落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
例如,教师在教学《情绪的管理》时,可以让学生大胆地上讲台进行表演,在表演中结合自己发泄情绪时的状态,生动演绎还原生活中的情景。有学生表演自己和父母相处时的情景,因为一个吃饭的小问题争论不休;也有学生不顾场合,肆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管他人怎样,只要自己不高兴别人也不能高兴;还有学生展现了自己一个人在哭泣,不言不语,静静的一个人蹲在角落;甚至有同学直接在座位上和同桌生气,两个人谁也不理谁。
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谈一谈,“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宣泄情绪的方法都正确吗?”学生或许有的会说“不正确”,有的可能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选择不做回答。教师适时进行总结,那既然刚才的行为都不正确,那我们应当怎样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呢?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宣泄情绪呢?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经验进行总结,明白如何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生活实例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生活实例指的是生活中发生过的例子。为什么要列举生活实例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的来源就是一个个生活实例,在生活实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指导,诱导学生思考遇到同样的事时,该怎么做?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好是青春期的萌芽,逆反心理、追求个性化、异性相处把握不好度等都是学生常见的青春期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依据这些问题展开的。青春期作为课本的一项重点内容,目的在于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的变化,度过一个有意义的青春期。
(三)以生活实践补充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归宿是要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所以教育要结合生活,展现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变化,反过来说,生活也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启迪,也应作为实施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在这样的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必须突破课本原有的例子,用生活实践来进行补充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发掘真善美。
三、总结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是为了落实“以德树人,德育为首”的教学理念,因此该课程的侧重点也同样偏向于价值观的树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将生活,社会和教学融为一体,生活可以为学生带来实践的享受,社会帮助学生感知善恶美丑,教学给学生理论的铺垫,三者结合,达到学有所值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宇薇.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设想[J]才智,2018(5):61.
[2]叶继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8(16):83-84.
[3]姜雪.以生为本 创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名师在线,2018(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