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话可写”仍是当前不少学生作文时的一大障碍。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无穷无尽。学生之所以觉得无话可写,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观察,不善观察,对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正所谓“善观察者见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因此,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能力去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从而有效解决作文“无话可写”的困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笔者以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从有顺序观察、全面细致观察、有感受观察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训练学生有序观察,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指导时要做到:
  1.了解顺序。观察顺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时间有早有晚、有先有后;另一种是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等。叶圣陶先生在观察爬山虎时,先从远处观察满墙的爬山虎,再走到近处观察;先观察爬山虎的叶子,再观察爬山虎的脚;在观察爬山虎叶子的时候,先观察嫩叶,再观察长大了的叶子;在观察爬山虎脚的时候,先观察静态的脚,再观察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观察,既有空间顺序的观察,也有时间顺序的观察。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顺序,以便学生在观察时选择运用。
  2.教给方法。在让学生了解了观察顺序后,也要教给学生确定观察顺序的方法,培养其根据观察事物的目的、特点等确定观察顺序的能力。对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建立起观察对象和观察顺序的对应关系应该是关键。如观察爬山虎的外形,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观察爬山虎的生长,就必须按时间顺序来观察,观察爬山虎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变化。此外,要学会对事物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如课文中有这么几句话:“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叶圣陶对爬山虎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没有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就很难发现这些“细节”。
  二、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
  让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对提高观察效果、把作文写生动具体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全面观察,了解全貌。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课文中这样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叶圣陶先生在观察时注意到了“脚的位置”(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注意到了“脚的形状”(枝状),注意到了“脚的数量”(六七根细丝),注意到了“脚的颜色”(嫩红)。这样细致的观察才能反映事物全貌,避免管中窥豹。全面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课文这样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姿态:“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观察,注意到了爬山虎脚的生长变化(变成小圆片;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这种长时间的“跟踪观察”,才能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全貌。
  2.重点观察,抓住特征。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部分,有重点地细致观察。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写嫩叶,只用了27个字;写长大了的叶子,却用了66个字。为什么?因为叶圣陶先生说:“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显然,他把观察叶子的重点落在了“长大了的叶子”上。然后抓住叶子“绿”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茂密的爬山虎,正好符合爬山虎叶子“绿”的特征。
  三、指导学生有感受地观察
  让学生带着感情有感受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加以想象,是发展学生观察力,使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和灵气的重要方法。有感受地观察包括两个方面。
  1.带着感情。叶圣陶先生观察爬山虎,完全是出于对爬山虎的喜爱,带着喜爱之情观察爬山虎的生长,就会更仔细,更有耐心;带着喜爱之情来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就充满了感情。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时有这么一句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其实就蕴含着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因为喜爱,才会觉得“好看得很”。另外,文章在结尾处写道:“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这是在夸赞爬山虎的脚呢!这段文字也不露痕迹地表达了作者在观察时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加上想象。观察不光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嘴品尝,还包括想象(联想),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叶圣陶先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细丝)时,联想到了蜗牛的触角(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在观察爬山虎爬墙的细小的脚时,又联想到了图画上蛟龙的爪子。(你会联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吗?)这样的想象(联想)有一个好处,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更加形象地告诉读者。有的想象还能赋予事物人的生命和情感。想象就好比是做菜时的作料,没有作料,这盘菜就显得平淡无味。
  凡事贵在有恒。教师应时时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以状物写景之类的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并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就不用担心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 312000)
其他文献
教材资源始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加以充分挖掘,用足用活这些资源。综观低段课本,随处可见“季节”的踪影。以四季分的相关内容,春季:一上第一单元,二上第一单元。夏季:一下第四单元。秋季:二上第一单元。冬季:一下第六单元。看似没有联系的各个单元,正是按着教学进度来设计编排的。本文试以低段“季节”相关内容为例,就如何用足用活教材资源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按“词”索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增加积累 
诗歌是精致、纯美的文学,它有着形象的语言,跳跃的节奏,丰富的内涵,独特的美感,鲜明的个性。读诗,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读诗,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读诗,可以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  丁云老师曾说过,诗是必须教的,没有诗润泽过的童年是不圆满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被吸引,被打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诗是流动的韵律——和奏而歌 
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已经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关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第一、二学段的教学衔接,许多语文教师关注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写字教学的衔接不太重视。然而在此阶段,学生的书写内容由字、词过渡到句段,书写格子由田字格变为方格、横线抄,书写工具由铅笔换成了钢笔,很多学生突然变得不会写字了。作业本上到处是钢笔道道,大小字现象严重,部分学生为了求快,字迹潦草难辨。如何帮助学生顺利
新的“错误”观认为,学生的“错误”往往隐含着大量的信息,可以窥见学生真正的所思所感。我们若借此洞察学生当下真实的认知水平,就能知道学生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多远”;若能敏锐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就能轻而易举地展开引导,将学生引向“正途”。因此,在教学中,正视学生的“错误”,认真分析,并将此作为教学的新起点,一定能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增长点。  一、慧眼识“错”  课堂上错误总会不期而至,而且纷繁
略读教学课堂结构与精读相比显得简约、粗线条,为学生开辟大块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阅读。虽说略读教学提倡“简”“略”,但也需要有“精”读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集中、更突出。 教师在备课时应寻找适当的突破口,重锤敲打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那么,略读课文的精读点怎么确定?  一、 根据单元学习重点确定  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编排的,人教版五
【摘 要】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方式,微课的设计必须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着手,并根据教学情况的即时变化作出灵活的跟进调整。从教学本质上讲,微课设计和运用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控好学情起点,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展开进行适时引入,为此,才能走出当下不少在做的“伪微”嫌疑。  【关键词】微课应用 阅读策略 读写结合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习时空大大拓展,学习方式更加丰富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渔歌子》这首词情趣盎然地表现了渔夫悠闲的乡村生活。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的《渔歌子》也是一片诗情画意。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是一篇旷世名作。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已不陌生,并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第一课
编者按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但是,从整体而言,成效尚不明显,两者脱节的情况在一线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有鉴于此,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带领一线教师进行了“读写一体课”的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刊特对部分成果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讨论。  一、“读写一体课”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
今天上的六节课,其中三节略读课,两节精读课,一节选读课,略读课为主。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六堂课  第一,小组学习。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秧田式的,排列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上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形式是圆桌式的。圆桌,就是一张张桌子拼成一个圆,当然也可以是四方的。学生就好像在开圆桌会议,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就“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很大的变革,要很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头”,
《穷人》出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之手,因其作品真情感人,且又具有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精彩语段,常常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现在人教版将其选入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原先的浙教版教材将近提前了一年,尽管在不同的单元里都安排在第一篇课文,但是却赋予不同的主题和内涵。对于今天的教学,笔者觉得更应注重流畅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来探析“穷人”的美好心灵,以品味“人”字所托起的真情社会。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