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为伴的那些日子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guo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体积,没有线条。描绘时,绝对不要注意轮廓,而要着眼于高凸面,是高凸面支配着轮廓。”
  ——罗丹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以平面的眼光看东西的,因为觉得用形状观察和描绘东西,省去了远近这层因素,应该比较容易画准形体。前阵子看到罗丹这句话,突然觉得可能就是这种观察习惯导致我画的东西总是显得单薄。虽然轮廓对了,但是那只是二维空间的,三维空间里需要表达的东西我从来都忽略了。观察是作画的第一步,用平面的眼光看画出来的自然没有空间感。
  所以,最近画画时一直提醒自己,要立体地看东西!
  希望有所突破…… 2008年12月15日
  “好小说的写法,只有在写好小说的时候才能明白,像自行车的骑法要在骑得非常好的时候才能明白一样……然而与骑自行车不同,写出好小说的体验,此后并不总是通用的。即使是已经拥有半个世纪以上创作经历,也写出了许多好小说的作家,也会不小心感叹‘忘了小说的写法’”。 ——《一个人的好天气》评论
  也可以说,画好画的方法,只有在画好画的时候才能明白。别人告诉你怎么画,看书或是听人亲授,当时懂了,大脑意识懂了,但那是储藏知识,不是真正消化。唯有能够心手合一了,唯有诞生了一张画甚至需要几张画达到或者超越了心中想象的它的模样,才真正享受到对那些听来的、看来的东西心领神会的畅快和得意。
  画是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所以要多画,否则根本连进步的机会都没有。整理两周的人体快写作业,看最初那些显然不知该往何处安放的畏首畏尾的线条,到后来渐渐有些意气风发的意味的笔触,这种感觉尤甚。
  然而正如评论所说的,这种得心应手的体验不是找到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材料,包括不同的状态,这种体验都有可能失灵。就像这两周,男模特或女模特,炭条或丙烯,心情愉快或压抑,都在画面上体现出不同的效果,时好时坏。
  而且当我用一种还算顺手的画法画了多张以后,手头就会因为熟练开始“游”起来,就会开始怀疑这样画有没有意义。
  这个问题困扰了第二周的很多天,老师又有事不能来,心里很没有底。中途也刻意改过工具,但效果不佳,只好退了回来。
  昨天听了贾老师讲课,这个问题似乎有了些眉目。
  我之所以觉得是在重复,是因为我在追求画面的水墨效果,这种东西乍看之下新奇,看多了也就不过如此。而本质的问题是探索人体的结构和韵味,每个姿态都应该有独特的表情,着力去捕捉这本质的东西,才能觉得有东西可画,毕竟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是相当欠缺的,毕竟本质的东西是耐人寻味的。 2010年3月12日
  我希望记得自己经过的事情、有过的想法。如此,回头看到的人生才不会像一棵光秃秃的树,唯有枝干,没有叶脉。
  文字通常被用作收藏这些灵光乍现的念头、转瞬即逝的感觉、难忘或易忘的经历。它是这样一种语言:可将事物的色声香味、事件的周折委曲、内心的柔肠百转尽数传达,细致入微。比如看那些西藏考察笔记,不惜笔墨处,便细枝末节也不会落下。
  绘画亦是一种语言,它可以很直观,却很难如文字具体。马老师说:“艺术表达真实的感觉,而非真实本身。”我想它大概是一种“写虚的写实”——传达感觉是“写虚”,传达得精准便是“写实”。这是绘画的局限,也是它的特点。
  用这样一种语言叙述我在西藏,不得不承认过程中的磕磕绊绊。有时,画面效果也许还好,但自知是言不及义甚至南辕北辙的,只好推倒重来,去寻找最初的感觉和更适合的形式。
  即便深感运用绘画语言表述的不自如,但是能像使用文字一样,为将来的自己留住今天而画,让我觉得画画是一件柔软、温存的事情。仿佛是用他来说体己的话,不似对着一个陌生的模特或一组不相干的静物,是为给别人看而画。这样的差别,大概是我见外。
  也许艺术可以承载许多意义和价值,但对于现在的我,把它变成一种可以为我自如用于诚实记录的语言,便是莫大的欢喜。 2011年12月30日
其他文献
2011年11月底,我第一次来到德国。  柏林博物馆岛是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其实在成行之前,对它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听到“博物馆岛”这样的名字,就不禁心驰神往了。  博物馆岛在柏林市中心,因岛上的主要建筑基本上都是博物馆而得名。在乘车过来时,其实并没感到有个水中央的岛,只是一条施普雷河,把博物馆们环抱起来而已。也许要从上空俯瞰,才会有“岛”的感觉吧。现在岛上的五座博物馆组成了一个无可匹敌的博物馆群
期刊
————黄庆  厚厚的阴霾下,层层叠叠的灰色颗粒犹如时间的阻隔,向后推远着记忆中的映像……,从最早的纷繁的战争题材、““沉积系列””到臃肿松弛的“肌肤”再到清寂氤氲的“西湖系列”,直至现在的“远逝的风景”,这些表象主题在视觉直观上的变化,并没有因其外象的变更而背离其精神上的倚重。无论是从表现主题还是呈现方式等外象来看,静态的西湖、”肌肤系列”与混沌的战争题材、”沉积系列”、远逝的风景都相去甚远,但
期刊
主持语:许俊的画植根于传统,更植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他在继承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技法与精神的同时,又非刻意地使画面具有了色彩的现代气息。在颜色的运用上,他十分巧妙地把握着似与不似、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注意汲取现代画家对色彩的符号功能的重视和对颜色纯度、明度的强调,在将色彩学的互为补色关系融入画面的同时,保持着响亮、饱满的大面积色彩效果,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  一个惠风拂面的午后,在经过了几番
期刊
一个朦胧的意境、一位甜美的侍女、一把中式的椅子和几束荷花构成了高玉国的新作——《红楼》系列。高玉国通过运用一种简单、概念化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描绘出了一幅唯美的图景。然而,高玉国在该系列中的追求并非仅仅局限在这些具象的构成,而更在于它们所共同建构起的高玉国心中的文化的理念:梦幻、含蓄又富有内涵。这也使得高玉国工笔画的新探索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气质。  受访人:高玉国  采访人:郝 斌  时间:201
期刊
主持语:  工笔人物画的现代审美转换,主要体现于在融合西画造型与色彩语言的基础上,提高传统人物画的写实能力。作为浙江画院从事人物画创作的余宏达,从不随波逐流,他始终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守并尝试肖像画创作的种种可能。在他看来,人物塑造要想真实感人,人物表情一定是趋于生活常态的。因而他的作品总是蕴含着一种质朴、自然、清新的气度。其实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质朴的,他作品所具有的肖像性、非情节性,无不是
期刊
倚栏独立,长裙飘逸,一个惊世女子低眸回视,令后人浮想联翩。时空颠转,太空虚境,遥远的那个世界的美丽,亦真亦幻。高玉国的工笔人物画系列创作,是在消费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现象学意义的艺术真理探索。  艺术世界的绵延,如一场探险之旅。一件艺术作品的深邃,正在于它表征了艺术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世界的体悟深度。如果艺术只是自然世界的再现,因为它和真理之间的隔膜,就免不了被柏拉图逐出理想国的命运。所以艺术的历史
期刊
SHMJ:你怎么看几年的专业学习对于你艺术之路的影响?哪位老师对你的影响比较大?你又是怎样确立自己的创作方向的?  薛若哲:在美院的四年,我受到了非常严格的学院技术训练,从大一袁元老师的色彩训练,到大三谢东明老师对大体积的强调,到大四喻红老师对横截面的的精确要求,都使我受益匪浅。在创作上我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对当代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不断的做东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在绘画的创作上,喻红老师
期刊
“褶曲的时间”——2012陈彧凡新作展在aye gallery展出,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再一次向读者表达着他的艺术主张:艺术没界别,一切皆可能。陈彧凡的创作方式和一些艺术家有所不同,被人们视为充斥着玄学气氛的中国抽象艺术家,是因为他的所有作品都带有试验性。木材、石头、煤块、水晶、丙烯以及油画布这些媒介成为了雕塑家重建作品的切点和入口。一方面他通过某种形式“抽离”图像、另一方面他又把重构的“图像”延升了
期刊
本期“师出名门”向读者推荐的是:中央美院一画室胡建成教授和他的三位弟子刘钧、万立和徐紫迪。  中央美院一画室是个注重油画传统研究的画室,几十年来,在这里任过教的老师,对于中国写实油画的推进,无不是以写实油画的探索着手,写实语言的精到,无不成为他们手下的“绝活”。可以说当今艺坛瞩目的油画写实高手许多都出自一画室。  胡建成教授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写实油画家之一。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
期刊
一、王子云回国之初  王子云从1930年底到1937年初,在法国巴黎的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绘画并自费考察欧洲各国美术遗存。回国之初,王子云没有回到他出国前工作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而是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旅行几近半年。他本来有回来筹集美术作品和文物资料,再往法国举办展览的打算。他也有在法国长期生活的准备。在法国生活的几年,因为欧洲社会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推崇,也影响到王子云;特别是恩克尔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