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 整合单元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s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整体性,语文要素被明确标示在单元导语中,细化落实在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板块中。同一语文要素还被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中,前面学习的语文要素在后续的语文实践中反复运用,从而循序渐进提升语文能力。因此,基于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至少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关注语文要素,让其在课堂落地;二是如何注重整合,让语文要素逐层落实。下面,笔者结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关注要素,课堂落地
  首先,我们要从年级纵向的角度来对教材中相关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做一个梳理。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已经开始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想法。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尚未明确“观点”这一概念,但其实这种“想法”就是潜在的观点。该单元第23课《父亲、树林和鸟》的课后第二题“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就是很明显的以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的例子。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和习作《我有一个想法》,都有要求学生简单说明自己观点的意味。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語交际也同样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其讨论主题为《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清理由;能“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想法”。到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比三年级要更进一步,要求“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借助表格整理信息,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习作《推荐一本书》也同样让学生清楚写出推荐理由,并开始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支撑自己的理由。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了解作者的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已经要求学生能够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将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与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辩论》做比较,我们能感受到语文要素要求的进一步提升。
  对于习作要求来说,统编教材也体现了螺旋形的提升。三下第五单元习作的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上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神话,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其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四下第二单元的习作则要求“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六上第四单元要求“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六下第五单元则要求更进一步,需要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想象。
  综上所述,我们会明显感受到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呈现的不断深化、螺旋上升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再从横向角度来看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及其特点。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习作要求是“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单元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希望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
  《文言文二则》中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作者都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区别在于,《学弈》一文通过列举两小儿不同的学习状态,论证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观点;而《两小儿辩日》中则是作者观点退去,主角成了两个孩子,他们分别通过列举不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文言文二则》而言,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能够“初步感受用不同事例说明同一观点和不同观点分别用不同事例说明的方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课题就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根据本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语文要素来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即“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二是学习课文中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手法,即分别用“波义耳发明酸碱试纸”“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和“阿瑟林斯基得出人做梦的重要依据”三个例子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方法。另外,这篇课文有一个课后小练笔,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发现,《文言文二则》是让学生了解用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定位于理解;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要求学生从理解转向应用。变化中蕴含着认知思维的逐步提升,同时也体现出语文要素的不断落实、深化和螺旋上升。
  《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从文体上来看似乎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系不大。但仔细研读后可以发现,文中的“我”本身就是“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自己观点”的高手。特别的是,在这篇课文中,“我”的观点并不是只有一个。关于表里是否有生物,有什么生物,为什么要把它关在表里,“我”的每次疑问与结论都基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想。这篇课文与之前课文相比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告诉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观点是动态的、不断延伸的,但每次的变化还是基于一定的依据。另外,在课后习题中,编者也要求学生通过关键句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在训练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是紧密联系的。
  口语交际板块的《辩论》要求学生围绕生活中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清晰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以期提高学生条理清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全面看待事物。在这一板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语文要素的落实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运用的层面,而是更深入分析、评价的层次。这符合布卢姆提出的认知分层理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要素的落实完全贯穿于单元课文的教学之中,无论是篇章阅读还是口语交际,都体现出语文要素要求的层层渗透与螺旋上升。   在这个单元中,还有一篇略读课文《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作者借助想象呈现了2155年时的上学情形。这篇课文放在这里有其独特的价值。从题目上,我们就能隐约感受到作者的观点,即如今的学习是有趣的,而他所想象的以后的学习是相对单调、乏味的。当然,阅读全文后,我们可以说这一论证过程所用事例都是作者的想象,但这种想象又是立足于目前的科技发展所展开的。这又契合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即“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所以,这篇课文不但继续贯彻了“说明观点”这一语文要素,更是为后续的“习作”做出了示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总的来看,“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语文要素在课文中得到了有效渗透,这种渗透是逐步的、递进的。另外,结合课后习题,我们会发现语文要素的渗透从一开始的感知、理解,到最后的分析、评价,体现出了认知的逐渐深入。
  二、注重整合,逐层落实
  当了解了语文要素在本单元课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之后,我们就要打通文本之间的联系,将语文要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得落实与提高,从而提升其语文能力。
  教学《文言文二则》时,教師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第一则文言文运用的对比手法:通过两个人对“学弈”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不同结果的对比,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两小儿辩日》一则要关注一个“辩”字,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小儿“辩”的思路。两小儿都是先给出观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即“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再结合自己感知到的自然想象(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相比而言,第一则文言文的论证过程相对简单,直接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第二则文言文的论证过程更加具体,并运用了对比、反问等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具“辩论”的意味。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它符合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的模式。六年级的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很清楚地知道这篇课文的特点,即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但是如果教学目标仅仅落在这个点上,这篇文本的独特价值就难以体现出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认识到作者不仅选取了合适的事例,而且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是一致的。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其次,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研究者通过不断研究问题,解决疑问,最后获得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的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课后习题中要问“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如果将这篇课文与《两小儿辩日》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两小儿辩日》更多的是恰当地选取并表述事例,以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是在事例与观点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证明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靠的就是恰当的表述顺序。
  在教学《表里的生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我”在探寻中的思考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哪些观点,更要思考“我”是如何结合事例说明观点的,从而明白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我”基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得出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观点。又比如因为“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得出结论“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比,《表里的生物》做的是将探索“真理”的过程放大。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从第一个问号到第一百个问号,其间必然经历一次次“提出观点—修改观点—得出结论”的过程。论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曲折且不断前进的过程。
  学习完这三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先教口语交际,将“观点”这一元素落实到位。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就是辩论,这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性运用,也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实情况的检验。值得注意的是,编者给了两个“小贴士”:“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抓住漏洞进行反驳,注意用语文明”。如果说之前的学习与练笔要求的都是如何有理有据地说,那么辩论这一环节还要求学生会听、会思,能做到迅速反应。口语交际板块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认知思维的提升与飞跃,要求学生从理解、运用上升到分析、评价。
  最后,《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略读课文的题目中也隐含着作者的观点:一百年后的学习远远没有现在有趣。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是通过主人公的感受来间接说明这个观点的:过度学习、反复出现的挫败感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他们向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是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当然,这篇文章是作者基于目前的科技发展对未来进行的一种大胆设想,所以教师教学完这一课后,可以接着教学习作,将《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作为一篇范例,融入习作教学中去。
  总的来说,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要素并注重整合,人文主题与单元要素两者的呈现,更是给了我们很好的抓手与方向,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建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可以说,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能否有效落实,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否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身的思考和同伴的互助,从低阶思维跃升到高阶思维。因此,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与落实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能够多多学习、多多研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导航。
  (作者单位: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一、快速阅读,感知人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微型小说《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生按要求速读。师出示第一组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生齐读,有部分学生把“当”读成“挡”。)  师:读“势不可当”这个词语时,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虽然意思未变,但字形不同,读音就不一样,这里应读dāng。这组词语在小说中是描写什么的?  生(齐):洪水。 
期刊
微课,最先火于网络,凸显了随时随地的便捷性与娱乐性。微课进入习作教学,迅速以其“短、准、快”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成为习作教学的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几年来,笔者和团队教师一直在开发习作微课资源,并尝试依托习作微课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习作教学进入“微时代”的新活力,同时也真切感受到微课作用于学生习作能力提升产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一、“微距交流”,激发学生习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3—6年级各册第五单元均以“习作单元”的形式呈现。习作单元以其新颖的编排方式、鲜明的习作属性和凝练的研修主题,备受广大一线老师的关注。下面,笔者结合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谈一谈如何理清习作教学中的点、线、面。  一、点的确立——探寻训练要素  导读部分,编者借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点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结构与体例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阐释:“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即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来整合资源,安排流程,选择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通过合理的目标设置,恰切的问题引领和有序的活动组织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我们就以俄罗斯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散文《女歌手》为
期刊
一、儿童、教材与想象  1. 儿童与想象。三年级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的婴儿时期,那些带着梦幻色彩的歌谣、故事已经出现在生活中。“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虚拟的想象的世界里,那些充满了幻想色彩的童谣、民间故事带着他们飞向了一个个温暖的、诗意的、梦幻的世界,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文学的诗意和浪漫。童年时期是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皮亚杰曾说
期刊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里有三个词语,谁来读?(出示:京剧、旦角、梅兰芳。生读)  师:你能说一说京剧、旦角、梅兰芳之间的关系吗?(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梅兰芳蓄须》。(板书课题)注意“蓄”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畜”字。“蓄须”是什么意思?  生:蓄须,是留胡子的意思。  师:梅兰芳是唱旦角的,留着胡子还可以唱旦角吗?(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期刊
统编版五下第七单元以“足下万里,移步换景”为主题,安排了《威尼斯的小艇》 《牧场之国》 《金字塔》三篇课文,呈现了三处闻名于世的异域风光。《威尼斯的小艇》充分展现了水城威尼斯因小艇而繁荣的生活场景;《牧场之国》则展现了美丽国度——荷兰的祥和静寂;《金字塔》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方式,呈现了金秋九月,大漠夕照中熠熠发光的金字塔,并引起无边的遐想。三篇课文,各具风格,但均聚焦景物特点,将动态或静态多感官呈现
期刊
教材按“双线并进”的形式编排:一条是宽泛的人文主线,一条是语文要素主线。教材将各种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引导和习题中。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语文教研活动,研讨内容是六上第八单元的《少年闰土》 《好的故事》,四位教师呈现了四节精彩的课例。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对鲁迅精神的认识,语文学习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二
期刊
【我审题】  师:请大家看一组视频。(播放“心跳”的事件组合抖音视频)看了这些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心跳得很快,怦怦怦的,似乎能听到心跳加速的声音。  生: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刚才看着忽上忽下的过山车,我也想起了自己坐过山车的情景。记得先是一个波浪形的轨道,紧接着一个360度的大转圈,头朝下脚朝上,我还来不及反应,又一个麻花形的三个弯道,“唰唰唰”,只感觉天旋地转……  生:我看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