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疑问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本”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51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重设疑,为学生创造主体参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以及体验成功,课堂教学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功能。下面谈谈用设疑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物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课中的尝试,
  
  1 引入新课,兴趣设疑
  
  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为此我认为新知识点的引入,一节课的开始要“带着兴趣、带着疑问”这就如蓄势待发。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课中盼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实验引入,在现象中巧设悬念,我首先简介小电动机的构造,然后接通电源,问:看到的什么现象?紧接着教师设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也就是说通电线圈而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起来呢?经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而生“疑”,顿时产生急于刨根问底的求知欲望,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为“我要学”的内动力。
  
  2 实验讨论,程序设疑
  
  鉴于物理学科特点,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新颖有趣的实验,观察美妙的现象,讨论新奇的问题,可以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讨论澄清知识、发展思维。为此在引入新课后,学生带着“通电线圈而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起来”的问题,急于求知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参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并且设计了一系列的问胚,一个接一个由浅入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的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1,1根据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首先从理论设疑:既然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场对于放到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磁体的磁场对于放人其中的电流会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呢?经这么一问。学生根据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规律,猜想出磁体的磁场对电流也应该产生力的作用,也产生了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欲望,
  1,2我先请两名学生演示:①直导线已通电,但没放人磁场中。②直导线以放入磁场中,但没有通电,演示的结果,导线都无动于衷。在学生感到有些失望的情况下,我鼓励学生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并引导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一是的有电没有磁,导线不受力;二是有磁没电,导线也不受力。继续设疑:如果既有电又有磁,情况怎样呢?接着我又请一名学生演示:③直导线既通电,又放入磁场中。结果直导线终于受力运动起来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享受着成功后的喜悦。此时,学生对一开始带着的问题也就明白了一些,但并不深刻。接着教师又继续设疑:是不是说,只要有电有磁,导线就一定受力呢?在大家感到疑惑的情况下,我又请一名学生演示:④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结果导线没动。然后教师问:通过刚才的四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1,3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比较满足的情况下,教师在添油加火,进一步设疑: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导体受力的方向是相左的,那么,这个力的方向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在这关键时刻,我请两名学生演示:①磁感线方向不变,改变电流方向;②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感线方向。此时学生精力更加集中,目不转睛地盯着实验。因感兴趣而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也会得到平全面地发展。
其他文献
1992年六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学校是教职工和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做到环境整洁优美,风气积极向上,设施完好,秩序正常,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校园绿化是校园美化的基石,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为此,近年来,在生物教学为“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研究中,我们将生物教学为校园“绿色工程”建设服务列为子课题,进行了一些探究,取得
期刊
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准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对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课程标准的变革必然引起教法的转变,而教法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学会用全新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所以,我们教师要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教学延伸;教学拓展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解读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
期刊
[摘要]手指三长两短,人人爱而护之;学生参差不齐,也应倍加关爱无论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都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所有人的期盼。   [关键词]提高优生;厚爱差生;关注中等生    一日,偶尔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要他的侍卫周仓打死正在树下搬家的蚂蚁,周仓挽起衣袖,伸出硕大的拳头,用力往地上砸,地面顿时多了许多小坑坑,
期刊
“文化”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是人类的创造性成果,而不是人的本能活动的结果。文化的初始含义是与自然物、自然行为相对的人的创造物和创造行为。文化是人所具有真、善、美的一种素养。古文中“文”指交错有序的现象,如“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海日明。(尚书舜典)”。古文中“化”指变异和转化的过程及结尾。“以文求化,因文而治”乃“文化”。刘向的一书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说服、教育、谈判、外交等
期刊
小学的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取材往往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但是这些内容都是相对稳定了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生动活跃的社会现实生活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从事品德教育的教师就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新鲜资料,给学生提供富有亲切感的感知材料,接触生机勃勃的现实社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由此看来,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易忽视的问题。    1 
期刊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集中而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笔者认为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在发掘、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将美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得到创新,但一些貌似教学改革的现象也越来越凸显,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课程标准;科学性;原则性;恰当;冲击;常规课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情高涨,大胆尝试改革,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期刊
课堂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活动类型,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双边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活动。教和学的互相作用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一切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既定目标?同时又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角色,重新定位新角色。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有
期刊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工学相融”关系呢?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呢?用生活事例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设巧用教学情境,躬行实践勤学苦练,请进来走出去,实现教育服务“双肩”挑。  [关键词]中职语文;语文教学;工农相融;培养能力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们的社会交际领域不断扩大,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尤其是公务员制度改革将应用文写作列入考试范畴后,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