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困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往往表现得不自信,没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学习方法不得当,自律意识不强,使自主性学习体现没有应有的效果,加之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主要问题就不要管了,于是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或者不参与,或者用很不恰当的方法在自主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效不大。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学困生,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受既往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对新学习方式表现出了不适应,由此产生了新的学困生。那么,如何引导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呢?
1.明确责任,积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由于“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等类型的学困生的存在,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还有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分散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
2.课前要善于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学习任务是在课堂起始的5分钟明确的,然后用3~5分钟学生独立探索,3~5分钟合作学习,7~8分钟组际交流、归纳总结,然后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我们的对策是,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地关注,特别地指导。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呢?
方案一,网上或电话个别指导,这在电脑、电话比较普及的城市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农村不现实。
方案二,教师上门指导,算是一个好方法,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还行,如果多的话,对教师来说负担过重,显然不现实。
方案三,“学习提示锦囊”导学。这是我们设想的一种课前导学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习提示锦囊”的制作: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成相应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方案通常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几种,并装入信封,供学困生选用。命名为“学习提示锦囊”,取锦囊妙计之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提示锦囊”的使用策略。我们主张让学生自愿到教师处取“学习提示锦囊”,并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学习提示锦囊”。目的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用“学习提示锦囊”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比较感兴趣。
我们的实践表明,课前“导学”,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拍的特点。同时,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3.课堂进行个别“导学”,帮助学困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3.1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每堂课都应该安排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3.2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如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提醒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即时讲点知识,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吧。对浅尝辄止的,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4.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困生,教给其听课的方法,培养其记笔记、作注释的能力
4.1提问。提问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最佳方法之一。适时、适量、适宜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去进入问题、理解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教师的提问,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做到神和形的结合,使其出工又出力。在提问的时段设计上,可以把提问安排在课始或课中。课始阶段的提问,目的是为了他们能及早进入学习角色;课中提问,是检查其听课的专注程度。在问题的难度设计上,要尽量控制问题的难度,让学困生回答一些最基础的、显性的知识或概念,使他们获得初步的学习成功感,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4.2教给学生上课记笔记、做注解的方法。
学困生开始阶段做笔记或注释相对困难些,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并采取以下办法:①把学习习惯好、笔记注释做的详细的学生的笔记本或书本给学困生作示范;②经常性地检查学困生的笔记本和书本,肯定他们已有的进步,并指出其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其明确努力方向。学困生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肯动起他们手中的笔,在书本上辛勤的“耕耘”,相信定能获得回报。
总之,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教师、学生辛苦的付出。
参考文献
[1]文海山.《如何培养语文学困生的语文能力》《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4.8.
[2]石峰.《浅谈中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教育管理研究》,2005.8.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学,学困生,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受既往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对新学习方式表现出了不适应,由此产生了新的学困生。那么,如何引导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呢?
1.明确责任,积极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由于“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等类型的学困生的存在,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还有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分散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己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
2.课前要善于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学习任务是在课堂起始的5分钟明确的,然后用3~5分钟学生独立探索,3~5分钟合作学习,7~8分钟组际交流、归纳总结,然后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我们的对策是,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地关注,特别地指导。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呢?
方案一,网上或电话个别指导,这在电脑、电话比较普及的城市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农村不现实。
方案二,教师上门指导,算是一个好方法,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还行,如果多的话,对教师来说负担过重,显然不现实。
方案三,“学习提示锦囊”导学。这是我们设想的一种课前导学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习提示锦囊”的制作: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成相应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方案通常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几种,并装入信封,供学困生选用。命名为“学习提示锦囊”,取锦囊妙计之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提示锦囊”的使用策略。我们主张让学生自愿到教师处取“学习提示锦囊”,并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学习提示锦囊”。目的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用“学习提示锦囊”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比较感兴趣。
我们的实践表明,课前“导学”,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拍的特点。同时,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3.课堂进行个别“导学”,帮助学困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3.1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每堂课都应该安排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3.2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如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提醒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即时讲点知识,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吧。对浅尝辄止的,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4.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困生,教给其听课的方法,培养其记笔记、作注释的能力
4.1提问。提问是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最佳方法之一。适时、适量、适宜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去进入问题、理解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教师的提问,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做到神和形的结合,使其出工又出力。在提问的时段设计上,可以把提问安排在课始或课中。课始阶段的提问,目的是为了他们能及早进入学习角色;课中提问,是检查其听课的专注程度。在问题的难度设计上,要尽量控制问题的难度,让学困生回答一些最基础的、显性的知识或概念,使他们获得初步的学习成功感,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4.2教给学生上课记笔记、做注解的方法。
学困生开始阶段做笔记或注释相对困难些,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并采取以下办法:①把学习习惯好、笔记注释做的详细的学生的笔记本或书本给学困生作示范;②经常性地检查学困生的笔记本和书本,肯定他们已有的进步,并指出其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其明确努力方向。学困生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肯动起他们手中的笔,在书本上辛勤的“耕耘”,相信定能获得回报。
总之,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教师、学生辛苦的付出。
参考文献
[1]文海山.《如何培养语文学困生的语文能力》《当代教育理论研究》,2004.8.
[2]石峰.《浅谈中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教育管理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