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荐读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 ),中国著名学者、作家、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著有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销量均突破十万。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小学六年级时,我家搬到人民广场西南角,离上海图书馆很近。馆里有露天阅览室,许多人坐在那里看书,有一天我鼓起勇气也朝里走,却被挡驾了。按照规定,身高必须在一米四五以上,才有资格进这个阅览室,而我还差得远呢。
小学毕业,拿到了考初中的准考证,听说凭这个证件就可以进阅览室,我喜出望外。在整个暑假里,我几乎天天坐在那个露天阅览室里看书。记得我借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管理员怀疑地望着我,不相信十一岁的孩子能读懂。我的确读不懂,翻了几页,乖乖地还掉了。这一经验给我的打击是严重的,使得我很久不敢再去碰外国名著。直到上高中时,我仍觉得外国小说难读,记不住人名,看不明白情节。
不过,我对书的爱好有增无减,并且很早就有了买书的癖好。第一次买书是在刚上小学时,在积了一点儿零钱后,到一个小摊上选了一本《纪昌学箭》。买到手后,我心中喜悦了好些天。
初中三年级时,我家搬到江宁路,从家到学校乘电车有五站地,只花四分钱,走路要用一小时。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每天只给我四分钱的单程车费,我连这钱也舍不得花,总是徒步往返。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有一长段是繁华的南京西路,放学回来那儿正值最热闹的时候,两旁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但我心里惦记着这一段路上的两家旧书店,便以目不旁视的气概勇往直前。这两家旧书店是物质诱惑的海洋中的两座精神灯塔,我每次路过必进,如果口袋里的钱夠,就买一本我看中的书。
读高中时,我住校,从家里到学校要乘郊区车,往返票价五角。我每两周回家一次,父亲每次给我两元钱,一元乘车,一元零用。这使我在买书时仿佛有了财大气粗之感,为此总是无比愉快地跋涉在十几公里的郊区公路上。
虽然我热爱读书,但是,在整个中学时代,我并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我没有遇见一个能够点拨和指导我的人,始终是在黑暗中摸索。初中时,我一开始延续小学时代的阅读,读了许多童话和民间故事。接着,我着迷于苏联和中国的反特惊险小说。最后,因为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推荐,我读了《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几乎全部在当时走红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进入高中后,我读书很多很杂。出于对宇宙的神秘感,我也读了一些天文学方面的小册子。有一阵,我想提高写作能力,为了增加词汇量,我竟然还认真地读起了词典,边读边把我觉得用得上的词条抄在笔记簿上。
当我回忆起上海中学的时候,我总是看见一个瘦小的学生坐在阅览室里看书,墙上贴着高尔基的一句语录:“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对于当时的我的确独具魔力,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一个饥不择食的少年人的心情和状态。
我在中学时代的读书收获肯定不在于某一本书对于我的具体影响,而在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那时开始,我已经把功课看得很次要,而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课外书。
(张愚摘自《侯家路》人民文学出版社)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 ),中国著名学者、作家、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著有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销量均突破十万。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小学六年级时,我家搬到人民广场西南角,离上海图书馆很近。馆里有露天阅览室,许多人坐在那里看书,有一天我鼓起勇气也朝里走,却被挡驾了。按照规定,身高必须在一米四五以上,才有资格进这个阅览室,而我还差得远呢。
小学毕业,拿到了考初中的准考证,听说凭这个证件就可以进阅览室,我喜出望外。在整个暑假里,我几乎天天坐在那个露天阅览室里看书。记得我借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管理员怀疑地望着我,不相信十一岁的孩子能读懂。我的确读不懂,翻了几页,乖乖地还掉了。这一经验给我的打击是严重的,使得我很久不敢再去碰外国名著。直到上高中时,我仍觉得外国小说难读,记不住人名,看不明白情节。
不过,我对书的爱好有增无减,并且很早就有了买书的癖好。第一次买书是在刚上小学时,在积了一点儿零钱后,到一个小摊上选了一本《纪昌学箭》。买到手后,我心中喜悦了好些天。
初中三年级时,我家搬到江宁路,从家到学校乘电车有五站地,只花四分钱,走路要用一小时。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每天只给我四分钱的单程车费,我连这钱也舍不得花,总是徒步往返。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有一长段是繁华的南京西路,放学回来那儿正值最热闹的时候,两旁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但我心里惦记着这一段路上的两家旧书店,便以目不旁视的气概勇往直前。这两家旧书店是物质诱惑的海洋中的两座精神灯塔,我每次路过必进,如果口袋里的钱夠,就买一本我看中的书。
读高中时,我住校,从家里到学校要乘郊区车,往返票价五角。我每两周回家一次,父亲每次给我两元钱,一元乘车,一元零用。这使我在买书时仿佛有了财大气粗之感,为此总是无比愉快地跋涉在十几公里的郊区公路上。
虽然我热爱读书,但是,在整个中学时代,我并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我没有遇见一个能够点拨和指导我的人,始终是在黑暗中摸索。初中时,我一开始延续小学时代的阅读,读了许多童话和民间故事。接着,我着迷于苏联和中国的反特惊险小说。最后,因为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推荐,我读了《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几乎全部在当时走红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进入高中后,我读书很多很杂。出于对宇宙的神秘感,我也读了一些天文学方面的小册子。有一阵,我想提高写作能力,为了增加词汇量,我竟然还认真地读起了词典,边读边把我觉得用得上的词条抄在笔记簿上。
当我回忆起上海中学的时候,我总是看见一个瘦小的学生坐在阅览室里看书,墙上贴着高尔基的一句语录:“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句话对于当时的我的确独具魔力,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一个饥不择食的少年人的心情和状态。
我在中学时代的读书收获肯定不在于某一本书对于我的具体影响,而在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那时开始,我已经把功课看得很次要,而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课外书。
(张愚摘自《侯家路》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