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德育制度 提高德育实效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aixi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实效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提高德育实效性要从制度源头去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误区,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构建,德育制度,提高,德育实效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已发生变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在呈下降趋势,如何构建学校德育制度,提高德育实效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拟从构建学校德育制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一 、学校德育制度的分析
  德育制度是有关学校德育的规范体系。刘天娥在《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一文中提出:“德育制度规范着师生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作为一种学校制度,它除了以其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行为外,主要的是以规定、规则、条例等形式来规范和指引学生的行为。”德育制度既是对学校德育工作作出的具体规定,又是对学生道德发展和道德面貌做出的规定,包括正式的、理性的、系统化的、形诸于文字的行为规范,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升降国旗制度等学生的礼貌常规和品德评价制度。
  如何构建德育制度,使其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它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
  二、学校德育制度实践误区
  近年来,随着德育教育的重视及人们对德育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去构建有成效的德育制度已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但是学校德育制度建设仍处于摸索之中,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德育制度缺少远瞻性,“培养有道德的高素质的人才”的德育目标虽有提及,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没有成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的真正目标,更多的学校德育制度建立的出发点往为了规范、约束、激励和指导师生的教学、生活行为。
  第二,德育制度内容苍白,缺少激情式的教育力。道德教育基本上以教条说教模式出现,对教育的主体的个性认识不足,把教育的主体学生看成是相同道德认知水平的被接受对象。把道德规范与学科知识等同,如学习学科知识一样去教学,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禁锢了学生的自由,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德育制度呈现模式僵化
  为片面追求德育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唯制度至上,具体表现在:重管理轻教育,重处罚轻引导,重结果轻过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机械化,教育者把对学生的教育用制度套上条条框框,其范围如蛛丝网,囊括各个方面,教育者以制造产品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用“产品质量条例”要求学生,学生的道德素质如同工厂出产的产品,质量合格了却缺少了应有的个性。教育者以“制造产品”的心态让学生学发展成为特定类型的人,僵化教育手段,将德育从教育简化为管理,以管理代替教育。
  第四、德育制度评价功利化
  强大完善的德育制度既给教育者带来了方便,也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育者为自己的教育能顺利实施自己的目标,用观察和量化数据的方法来评价、测定德育的实施,将德育的结果外显化,不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学生表现的优劣,甚至以学生犯错的次数来德育工作的效果。并将这些评比结果德育工作者的绩效考核挂钩,使学校德育工作蒙上功利主义的色彩。
  以上分析表明: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了德育制度的重要性,但有时过分夸大了德育制度的作用,错把手段当作了目的。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德育制度对人行为的直接影响,也要关注它的间接影响。
  三、学校德育制度构建
  鉴于当前学校德育制度中的不足,笔者认为:必须构建高效的学校德育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一个由交互主体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互动和情感相关的人类道德情感之网”,以形成师生之间和谐的交往环境,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坚持德育制度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德育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缺少学生的参与是残缺的制度。必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来。长期以来,学校在德育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中没有把学生视作道德的主体。制度的构建以教育者的单方面的设想为基础,学生的参与度不足,甚至没有。德育制度能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与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地接受了这一原则。要使学校德育制度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导向作用,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制订中来,让学生对所建立的制度产生理解和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遵守并执行制度。否则,制度就只能是对学生的一种外在束缚.一旦失去监管,制度就会失去其效用。
  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打破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德育制度唯一执行者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制度执行中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制度的公正性。制度执行公正。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制度执行的公正性。比如组建由教师、校领导为指导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当学生违反制度时,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强制处罚,而是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机构,通过公告,学生自我申诉,再讨论,最后对照制度给予处罚。这样既保证了公正性,也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
  其次,德育制度建设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德育教育的是为了养成学生积极健康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有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把德育制度当作监控学生的依据。我们在学校中经常可以看到样的现象:学生只要违反了规章制度就给予惩罚。把学生限制在制度的条条框框之内,没有“法外情”,稍有逾越,不问情由,一律视为违规,目的是让学生不“出事”,影响班级或教师个人的利益。
  德育制度和德育规范应以鼓励和发展学生为目的,而不是以限制和束缚学生为目的。德育制度的构建更应该是具有引导性。在实践中,德育制度更应该是引领学生怎么做是好的,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不能做,那不可以做,让学生透过德育制度,明白怎样做才符合道德规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更不能用审视的目光对照制度,拉学生对号入座。
  第三,德育制度的构建要坚持灵活原则。学校德育制度代表的是人类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意志,当它形成为制度时容易僵化,会造成教条主义与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绝对分裂。德育制度应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服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惟制度,不机械,在制度与学生间找准平衡点,灵活运用德育制度。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构建德育制度要坚持制度的主体性、发展性、灵活性原则,让制度服务于人,在实践中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和选择愿望的主体来实施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唐丽芳·马云鹏.文化自觉:课程变革中的学校文化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7,3
  [2]刘天娥.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J].中国教育学刊,2007,3
  [3]郎朋.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1
  [4]袁美荣.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学校德育制度创新研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七方胃痛方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人胃腺癌细胞(AGS)三叶因子1(TFF1)表达中的作用。   方法:从体外实验培养AGS和H.pylori,并
地方游戏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这种社会性活动反映的主要是幼儿已经熟悉的、理解的、感兴
《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一、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认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么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读书需要兴趣,如果没有产生兴趣谁也不会读书的。应怎样让学生对读书
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语文既有语言工具性的学习,也是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也有艺术性的感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这样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桕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
内容摘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教学活动,以趣促学,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益。趣教的关键在教师,具体的体现在课堂。教师诙谐的语言,精彩的表演同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 提高 数学课堂 效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做
一、教学课题  本案例出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包括三课内容(十七课《第三次科技革命》、十八课《现代文学和美术》、十九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二、教学目的  知道现代著名文学作品和艺术成就,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分析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精神,树立为我国经济发展而努力的意识。  授课类型:初三复习课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杂、艰辛而琐碎的工作,尤其是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面对一群在初中“失意”的孩子,要使班级管理工作做得出色,需要付出更多艰辛、汗水、甚至是泪水。而班级管理怎样才能有成效呢?这并不是一件蛮力和盲目能够做好的事情,也需要技巧和智慧。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想把班级管理好,一定从新生入学时开始抓起。  一.做好充分的迎新准备  1.调整好心态面对各种挑战  班
在素质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已有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还存在着许多学生厌恶学数学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该怎么办?  一、小学生厌恶学数学的成因分析  1、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导致了学生厌恶学数学  我们知道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抽象、逻辑性严密、系统性强,因此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许多学生面对抽象的数学语言、公式及枯燥的计算和应用题,常常流露出畏难情绪,甚至消极厌恶。这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摘自:《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