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重构与复兴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时代,“英雄”无论如何都难以成为显著而时尚的话题。人们要么陶醉在自我标榜的孤立世界里,要么委身于消弭个性的集体意志中。繁忙的生活、焦虑的心态、堪忧的环境,迫人远离理想和信念,逃避变革与奉献,使“英雄”这一概念消融淡化,隐没不见。于是,经典艺术及其审美旨趣也随着时代潮流向下跌落,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奇、快捷、简单、媚俗的大行其道。然而,当维也纳爱乐乐团带着整套贝多芬作品展开世界巡演时,它所透露的文化信息不仅是一个超级乐团对经典艺术的回顾,更有着用精致而深刻的音响唤起新时代的风尚。2013年11月2日晚,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首度亮相,用两部贝多芬交响曲开启了它在北京的音乐旅程。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信步登台,以他探身向前的特有姿态回应观众的掌声。音乐未发,自信昂扬之气已然灌注全场。
  蒂勒曼以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作为开场曲,不仅因为它顺理成章排在首位,更由于其自身孕育的蓬勃朝气。第一乐章缓慢的柔板引子在拨弦的一刻,瞬间展开温暖绚烂的图景。木管奏出的和弦自信、雍容,消解了引子固有的“叩问”之意。末尾之处管弦交替奏出的终止和弦,以浓厚、温润的音响凸显出乐团的典雅气质。简洁的“开场”令人置身生机盎然的音响园地,呼吸自如,心旷神怡。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蒂勒曼对乐章快板部分的处理,唯有“轻盈”最为贴切。指挥家在保持乐曲速度和力度标准的同时,却不强调传统的动力与对比。呈示部的两个主题除了弦、管之间的色彩差异,相互贴合,一脉相承。指挥家在此不但考虑到两个主题在力度、韵律上的相似性,还深刻领悟了18世纪古典交响曲“和谐融洽”的审美要求。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复归田园的惬意与雅致。弦乐营造的浅淡背景衬托出木管的光鲜。顿挫的节奏化为乐队的脉搏,在指挥的引领下和缓前行,走向寂静的源头。第三乐章急速的小步舞曲,在蒂勒曼的棒下透出灵气。原有的喧闹和世俗踪影皆无,代之以欢悦而振奋的精神气质。三声中部短小的弦乐走句无比亲和,而铜、木管的间插吹奏则凸显出明丽、高贵的音色。蒂勒曼对弦乐音量的控制极为考究,他在轻微之处不惜躬身屈膝,引导弦乐组奏出近乎一把乐器的声响。指挥家对第四乐章的速度要求显然更为苛刻,自快板段进入,乐队就急速飞奔起来,达到了罕见的峰值,细致精确、追求卓越的演绎方式,正反映着当代西方交响艺术的价值标准。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作为整场音乐会的主体,是观众迫切期待的重头戏。与之相比,《第一交响曲》则更像是乐团登台的热身与序奏。1802年,当贝多芬背负耳聋引起的身心磨难,提笔创作交响曲时,这部作品已经注定成为其人生经历和艺术事业的重要转折。《第三交响曲》(英雄)是贝多芬音乐创作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亦在交响音乐领域掀起一场革命。音乐会下半场,蒂勒曼在观众掌声的簇拥下快步登场,瞬间启动了这部宏篇巨作。全曲开头的两个强音猛然奏出,极为恰当地展现了作曲家意欲引发的警示与惊叹。音乐世界的狂飙突进随即展开,由弦乐主宰的主题旋律随着管乐的介入迅速壮大,演变成激情豪迈的壮丽宣言。副部主题短小的动机在木管声部轻盈划过,各样乐器的精密衔接产生了有如弦乐的流畅感。在结束部的开头,木管带有祈望之意的宁静音响更为整个呈示部增添了全新意境。乐队将结束部主题处理得精致、高贵,全然改变着多数团体极力展现的欢闹喧嚣。在发展部里,最为感人的当属长笛与双簧管奏出的插部主题,整个乐段被处理得清澈灵动,凄美感人。蒂勒曼追求的“精致”在此得到最为显著的回报,乐队正透过这短暂的段落触摸到作曲家心灵最为柔和的一面。面对时代洪流的巨大冲击,个人的声音竟在此刻得以显露。让人深悟交响文化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与显扬。
  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主题由轻柔的第一小提琴首先奏出。低音提琴则以异常沉郁的音调表现行进的步伐。双簧管的融入道出生者的哀痛,而弦乐部分则似微风般抚慰大众的心灵。当主题再次奏出,弦乐则以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与之配合,精神的痛感益发深刻。蒂勒曼对乐章的递进布局做了精心的设计,从音量、乐器色彩的演变以及音乐情绪的转换三个层面强化音响的悲剧性。从158小节起,乐队在三连音型的推动下铺展开凄厉的号声,裹挟着木管主题缓步前行。乐章末尾的小提琴旋律如抽泣般断续呈现,任凭泪水模糊了视线。生命的短暂与卑微,内心的坚韧与执着,透过鲜活的音响熔铸成一道悲剧的风景。
  第三乐章的弦乐声部一经发声立刻给人惊喜,蒂勒曼将弦乐顿奏调整得微绵柔顺,乐手仅以中弓轻点琴弦,将七小节引奏连为整体。双簧管与长笛的进入亦按相同音量与趋势运行,实现管弦之间的紧密融合。直到铜管强力叠加,乐队积存的活力才得以充分释放,人们终于从奋斗与牺牲的情感中走出,面对一个欢悦、丰饶的新世界。乐章的三声中部由圆号主宰,三位号手吹奏和弦时略有交错,在音色上追求猎号的乡野气息。这种凸显的田园气质符合作曲家的本意,表现出“田园”般的风格旨趣。指挥家对乐章的诠释远远超过传统的谐谑之意,而是将它幻化为了却苦痛、步入欢乐的转折。第四乐章的变奏主题以拨弦方式悄然进入。经过数次变化重复,木管声部在76小节处奏出起伏、流畅的全新主题。蒂勒曼以微妙的手势悉心调配渐次进入的声部,甚至连微小的木管陪衬也不放过。乐队则在此后近乎炫技的部分表现出不俗功力。低音提琴、小提琴和长笛依次奏出亮丽的十六分音符经过句,将乐章装点得生机盎然。349小节由木管奏出的行板主题似一道晨光照亮现世,各个声部以澄明的音响发出对上天的祈祷和颂赞,静心等待幸福的来临。尾声部分迸发的活力与激情叹为观止,蒂勒曼引导乐队将音响力度推至极限,最后一个和弦清晰短促、戛然而止,使观众本已激越的心情达到狂喜。
  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首场音乐会因其精湛的演奏,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回想蒂勒曼现场的演出情境,我们不难发现指挥家在继承20世纪贝多芬音乐诠释传统的同时,赋予作品的种种新意。首先,蒂勒曼对于音乐力度、音色、速度、织体的处理精益求精,在具体演奏中突出传统演奏鲜有关注的声部层次和表现细节。第二,对于作品的整体构架,指挥家在同乐团的紧密合作中实现了对“英雄”的重构,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细腻而平易,符合古典艺术倡导的质朴与永恒。第三,爱乐乐团对管弦音响的重塑源自对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全新思索。演奏家们努力展现的不是一个陈旧、保守的音乐形象,而是借助作曲家投入作品的思想理念,彰显当代人日益失却的精神风范。第四,维也纳爱乐乐团对于贝多芬交响作品的重新演绎,更有着驱动当代文化变革的社会意义。古典主义时代的艺术理想能否成为今日文化建设的航标?一个粗糙、喧嚣、轻慢、制约的时代,是否需要重新追求精致、安宁、尊敬和自由?指挥家同乐团联袂挥洒的音乐山水,让我们看到一方真挚、澄明、良善、友爱的世界。这正是“英雄”锐意变革、努力实现的梦想。它来自久远的历史,却应在当代人的心灵深处全面复兴。
  刘小龙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2013年6月30日晚,“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上演。这场精彩的二胡音乐会是武汉琴台音乐厅2013年隆重推出的“华夏民族风——民乐精粹系列音乐会”的一个亮点。  胡志平是一位集二胡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教学于一身的学者型二胡演奏家。业内评价他的二胡演奏风格清雅细腻、质朴深邃,讲究“虚与实、静与动、雅与俗、灵动与深厚、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的对比变化,有“静、雅
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①(以下称《结构学》)是王耀华教授又一部新作,主体凡十章,分别就腔音、腔音列、腔节与腔韵、腔句、腔段、腔调、腔套、腔系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诸层次的结构。在第十章“综论”部分从中国传统音乐所体现的“人性”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哲学基础。该书是王教授经历二十八个年头的积累,从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的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深入观察,体现了作者多维的学术视角和宽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色时  节,中央音乐学院老院长、音乐学系博士生导师于润洋教授迎来了他的八十华诞。值此之际,为研究、弘扬于先生的学术思想,推动音乐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9月15、16日学院隆重举办了“春雨润物 学海成洋——于润洋八十春秋学术研讨会”。  于润洋教授长期致力于西方音乐史学和音乐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并成为这两个学科的领军人物。特别是作为我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开拓者,他为这个新兴学科的建立和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为切实减负提质,襄州七中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七星达标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七星”即“趣之星”“活之星”“智之星”“美之星”“新之星”“味之星”“實之星”,每节课做到三个“十分”——教师有 “十分精心的评价”,学生有“十分精彩的展示”,课尾有“十分精细的测评”,着力培养德、智、勇、艺、礼、孝、创全面发展的“七星学子”,努力构建“七星文化”品牌。探索“五标”课堂模式,打
我提交大会的论文《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原来是应《人民音乐》约稿而写的,文章很长,不可能都讲完,而且发表后大家都能看到,所以今天不讲这个题目,想结合大会此前的发言和中国歌剧研究会的今后工作谈几点看法。    改革开放与多元歌剧观    中国歌剧八十余年的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多元歌剧观的确立。  大家知道,在我国歌剧八十余年的发展历
12年3月4日晚,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特邀指挥  家、作曲家景建树执棒,甘肃省歌舞剧院民族管弦乐团与西安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102人担任演奏的大型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以下简称“音画”)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音画”由赵季平任艺术指导、音乐总监,与景建树、张坚、韩兰魁等作曲家组成创作团队(以下简称“创作团队”)完成,共分七个乐章:一、《莫高风铃》(景建树曲);二、《西凉乐舞
“琴歌”一词,源于古人抚琴而歌的演唱形式,到后来衍生出几种含义:其一,是指抚琴而歌,以琴为声乐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其二,是指专门为这种演唱形式而创作或改编的音乐体裁。其三,是指具体的音乐作品,具有声乐与古琴相伴而作的规定性。①琴歌音乐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较好地发挥了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又与声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我国历代琴家留下了丰富的琴歌作品,其中著名的有《阳春白雪》、《关山月》、
维利亚,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首府,是国外游客最常到访的南部城市,也是弗拉门戈气息最为浓厚的地方。对大多数从异国奔赴这里的外国游客来说,看一场弗拉门戈演出是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他们既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演出场所和演出信息,也可以抵达后再进行实地选择,“公鸡”弗拉门戈表演餐厅(Los Gallos Tablao Flamenco)、“吉他之家”(Casa de la Guitarra)
际传统音乐学会?穴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雪第42届世界大会于2013年7月11日至1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会议期间共有6场音乐民族志电影放映①。面对这种新媒体特性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记录与呈现方式,并结合当下民族音乐学研究、教学与就业前景带来的诸多问题,促发笔者的系列感想:即,随着数码影音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书面文本对传统音乐文化
贯彻《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开展,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外国民族音乐》教材教学研讨会”于2010年7月18至21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来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音乐院系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