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情感之桥”通至成功彼岸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学校卞茂华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其中情感目标是我们教学中最容易忽视
  的一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知识的获得与形成本身就饱含着科学家丰富的情感,教学中如果我
  们教师仅仅是进行知识和规律的灌输,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泯灭学生的求知欲望,与
  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
  本文就初中化学情感教学的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顺学而导,激发学生的情感
  1.热爱学生,扶植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笔者认为热爱学生是教学的起点和维系教
  学活动的基础,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行为意识和思想情感,同时有着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的挚爱
  学生能够感受到,并能化为顽强学习的精神支柱。
  爱学生不是迁就和放任自流,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的,热爱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细心地观察
  和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多到有针对性的帮
  助与扶植。
  2.赏识学生,激发成就动机
  虽然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但是无论是哪个学生都有着获得成功的心理需要,都有在学习上获得进步
  和成功的希望,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的心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用
  赏识的眼光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成功的一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积极
  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从而爱上化学学习。
  3.制造悬念,激发好奇心
  从初中学生的学龄特点来看,他们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都期待着有些意外,这就要
  求我们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重组,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确保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二、挖掘学科本味,深化学习的情感
  1.发挥化学实验的功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兴趣也能得到有效的激发,枯燥、
  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理论更容易理解。
  例如,在探究“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时,可以借助于图2的演示对比性实验:
  步骤1:A烧杯中装的是蒸馏水(20mL),接着向其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学生可以看到溶液是无色的。
  步骤2:B烧杯中装的是浓氨水(10mL)。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观察实验
  现象。学生会惊奇地发现A烧杯中溶液颜色从原来的无色变为了红色,同时学生还会闻到浓氨水所散发的
  刺激性气味等。
  “真奇怪!怎么会变成红色呢?”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好
  奇心驱动着探究欲望愈发变浓,同时,教师规范且熟练的操作,稳定的情绪势必对学生构成良性影响。实
  验现象的千变万化、事前不可知性是化学课堂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实验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推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较高的水平。
  2.挖掘化学中的独特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取向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其内容蕴藏着无数的自然美、化学现象的形象美、化学符号的抽象美、科学家发现规
  律的创造美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美、揭示美,通过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充分挖掘来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容易撼动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感,进一步强化兴趣、深化知识、发展智能。“美”是一个润滑剂,可以将枯燥的概念和理论与富有感染
  力形象、符号融为一体,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所在,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学生的情感渗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生活是最具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有亲切感。同
  时由于学生在学习前有切身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价值所在,学生内在的情感
  亲和力得以充分地激发,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到很多
  与生活相关的实例,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燃烧与灭火、矿物的冶炼、化肥的生产与使用、温室
  效应等,这些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身边充满了化学”,从而使学生学习有滋有味。
  物理模型教学的重要性及实践
  江苏如东县马塘中学蔡蓓蓓
  一、物理模型有利于简化对问题的处理
  物理模型是运用科学的思维对自然界中的某一类现象进行抽象化描述,本身就是从研究物理规律的方便性
  角度建立的,是一种借助于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对原型客体本质关系的再现,“化繁为简”是其思维的发
  端亦是目标所在。
  例如,在讲“分子间的作用力”时,运用“轻弹簧”这一对象模型将抽象物理问题形象化。
  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轻弹簧的弹力进行类比,可以通过将两个相互作用的分子建立成“连接于轻弹簧两
  端的质点”,将微观不可见的物理问题,化为学生熟悉的可视的力学问题,再进一步对物理意义进行类比
  ,促进学生对复杂不可见问题的理解:
  (1)当分子间距离l=r0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合力为0,可与轻弹簧处于原长位置相对应;
  (2)当分子间距离l  的距离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增大,这与弹簧的长度在压缩状态下减小(即实际上形变量变大),弹力增大
  不谋而合。
  (3)当分子间距离r0  范围内,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与弹簧变长,形变量增大弹力变大相对应;   (4)当分子间距离l>10r0,分子间作用力为0,可以与轻弹簧断裂,弹力为0相对应。
  从教学效果看,运用轻弹簧对象模型进行类比教学,让抽象的物理问题更为清晰和具体,形象生动的模型
  迁移,势必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历久难忘。除了用“轻弹簧”模型来简化分子间作用力的问题探究,
  还可借助于“轻弹簧”模型将弹性势能和分子势能进行科学类比。
  二、物理模型有助于发展物理模型思维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倡导生本教学,对于高中物理教学亦是如此,建模思想作为物理学的一
  个重要思维,不应该由教师强行灌输,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发展。
  例如,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就涉及“质点”这一“对象模型”,这个模型在讲解上显现出对物理实体研究
  矛盾的主次性,作为学生学习物理阶段中遇到的第一个理想模型,教师要格外重视,讲透彻,这有助于后
  面“轻弹簧”、“点电荷”、“理想气体”、“电光源”、“光线”等理想化模型的理解和自我构建。
  又如,“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理想过程模型”看上去非常简单,有很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去讲透,其实
  则不然,透过这一模型,可以对一些运动条件进行抽象,有助于对后面愈发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如
  “自由落体运动”、“类平抛运动”、“间歇运动”、“等温变化”等。
  三、物理模型有助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物理教学从哪里来,又该走向何方?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看,倡导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陶行知
  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物理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应服务于生活。所以
  在物理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考中也有所体现。笔者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就是对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物理过程进行一一显性化、模型化的过程。
  例如,“跳绳”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健身运动,将这个情境设置为一道习题:
  已知一质量是50 kg的男生,他一分钟能够跳绳180次,假定他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是他完
  成一次跳跃所需时间的2/5,求一求该生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g=10m/s2)
  分析与建模:粗看例题,题中的物理过程是反复进行的复杂过程,但如果对题且仔细分析,关注问题情境
  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到所求问题的本质特征,将其与自己所熟悉的物理模型相对应,就可以得到
  与实际问题相应的物理情景,为顺利解题铺平道路。对于本题,有两个模型化处理:
  (1)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功能关系出发,运动员每次跳起克服重力做功与他自身重力势能
  的增量,可以将待求问题的关键转化为求运动员每次跳起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和每次跳跃所经历的时间t
  ;
  (2)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将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抽象为竖直上抛运动模型。
  解:上升时间t=12×35×60180s=0。1s。
  上升最大高度h=12gt2=0。05m。
  平均功率P=mghtz=75W。
  总之,纵观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的重要载体。构建物理模型与运用
  物理模型的过程,既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建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同时也
  关系到学生处理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其重要性已然凸显。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进实验,提高探究实验的成功率    探究实验的操作设计,应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认真准备后并都能够成功.如果多数学生实验操作不能成功,势必打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甚
数学活动课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再创造、再发现为主要途径,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突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实践性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前不久成功开设了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公开课,把感想整理成文,以期和同仁们共同探讨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有效开展问题  一、教学片断  教师: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
新课程倡导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初中物理教学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其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将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从合理出发,呈现备课内涵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想呈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就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合理地进行备课.在备课过程中
课堂不仅是一个知识传输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的智慧、情感、人格等生命品质全面发展的舞台.随着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课堂开始从单一的“知识传输场”逐渐向“生命发展场”转型,课堂拥有了更深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充满了更多的生命激情和幸福体验.笔者经过近一年的尝试,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好处,并对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拓展.  〖=D(〗一、课前延伸——搭建通往自学 〖=〗  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全面教育即为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根据课程标准,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的现象.有时,连物质的颜色、状态都是讲出来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方
在本人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感到物理难学,怕学物理,而且课堂上也不愿听,教师也感到难教。要想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物理课堂就必须要有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充满快乐的学习情境,让课堂涌动生命的热潮,焕发青春的气息,让物理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那么,如何才能使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关键是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近年来,我省教育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四配套”工程中下发了化学仪器和药品,市教育局对各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也进行了考查,足以说明对学生实验的重视但有的学校只是做做样子,实验室却成了摆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教师最多在教室里做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学习提倡“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到化学实验室去上课,以真正创设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
河南鹿邑县老君台中学张玉洪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中的精髓,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联系数学中各类知识的纽带。同学们在掌握基础的同时,还应注意数学思想的提炼和总结,一次函数中包  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  现举例分析.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法是指将数与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法在解决与函数  有关的
一、数学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在数学教学中,生成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目标弹性设预下,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情境为契机,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调整预设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或拓展教学目标,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从教学目标来看,数学生成性教学着重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一、教学准备的具体策略    1.把握教材,确保有效备课的可行性  新课程的教材观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特点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在学期初,教师要反复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排意图,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备课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