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和童年的深处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xcv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之所以称其为儿童,在于童年期特定的生命和审美特质,在于儿童所拥有的不同于成人理解世界的视角和逻辑,而这也正是儿童文学文体特征所在。童年书写的要义在于呈现出童年期特殊的质地和感觉,写出这一生命阶段中儿童丰富的内在世界与成长。张之路的《吉祥时光》聚焦了1948年至1957年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与波诡云谲的政治运动中,以淡定从容的笔墨,展现了童年书写的独特景观。
  一、历史深处的童年光景
  1948年至1957年,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历史时段。在这段风云激变的岁月中,个体的命运被历史洪流所裹挟并沉浮于时代大潮。较之于外在世界的声势浩大与天翻地覆,个人的力量与声音微乎其微,被投入历史激流的孩子注定只是一个符号或注脚,间或有儿童纯真天性的流露,也只是短暂的片断。在这种惯常的写作套路中,儿童个人和童年整体的主体性被淹没或悬置。《吉祥时光》这部以大时代转换为背景,反映大时代中孩子成长的现实主义小说,注定是一部与政治和历史相关的儿童小说。
  作家所描写的时空格外简单,以小祥家的院落为中心,围绕着前院和后院的租户,以及小祥一家的日常生活展开。故事从1948年北平滴水成冰的冬天开始,开端于一个极为日常的生活细节,捣鼓炉子。4岁的小祥蜷在被窝中听着大人们关于生活的言谈。接着就是1949年的春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历史转换的大事件接踵而来,直接或间接地与小祥的生活发生关联。这个4岁多的孩子懵懂却异常认真地投入历史的体验中。《吉祥时光》并不回避或隔绝时代话语,北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国庆游行、合作社、少年先锋队、国际妇女代表大会,这些与政治紧密相关的内容频繁密集地出现。在小祥家院子和日常活动空间这个相对封闭而狭小的空间,如何容纳这些宏大的政治话语,并进一步将这些内容妥帖地编织进故事,显然十分考验作家的叙述功力。《吉祥时光》采用了全知叙事视角,这一视角的选择保障了叙事者可以穿梭于人物的内部和外部,既可以全局感知外在时局变动,又可以深入人物内心,探查人物最为隐秘的内心世界。因此,作家以平静的叙述语调,简约利落的叙事语言交代重要历史的一幕幕,“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当时还叫作北平的北京城。守城的是国民党的部队,司令叫傅作义”“那时候,抗美援朝成了中国的一件大事。人民政府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我们要援助朝鲜人民,口号叫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北平解放、抗美援朝,这些曾经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就通过孩子的道听途说、耳闻目睹来呈现。作家并不就事件本身加以解释,而是将笔墨集中于孩子们对事件的感知,或懵懂地接触一闪而过,点到为止;或巧妙地透过孩子的眼睛,通过孩子的生活和游戏加以表现。如抗美援朝就通过孩子们儿歌的传唱、戏剧表演传递出历史事件对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中朝人民力量大呀,打败了美国兵呀!”作家并不任性地挥霍全知视角的权利,加入对事件的解释,生硬打断叙事节奏,而是以节制而自省的方式,自觉在儿童文学的规则意识中展开。如“小朋友们不知道杜鲁门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只知道他是个大坏蛋”这一必要的补充,既传递出政治对日常生活的强力覆盖,又很好地遵从了儿童文学书写的自觉意识。“那时候”也成为作者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一种别有意味的称呼。时代风云突变,波诡云谲,渗透进孩童的吟唱与游戏的内容,但不能改变的是孩童在游戏中纯真自在的心灵。比如吉祥男扮女装参与演出《朱大嫂送鸡蛋》,就是政治话语的一种投射,但它又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小祥来说,志愿军、朱大嫂这些角色的扮演,是时代的模糊感知和素朴的触摸,又是孩子倔强的自我成长的表现,小祥在演出中完成了某种自我认同。
  在以小祥的生活感知为主线捕捉时代脉搏,如故事所依存的那个院子就充满故事。院子的来历,院子的租户,院子要被没收,爸爸去了一趟上海房子又发还了,轻描淡写不加解释地简约叙事,背后就蕴含复杂的时代信息。再如院子里的租户,如后院的南先生和孙先生,一个是国民党的军统特务,一个是中统特务,拉三轮車的居然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作家就点到为止,而读者循着这样的语词,便能一睹时代的具体内容。《吉祥时光》就这样以淡然的姿态慢条斯理地游走于这一特殊时代。政权更迭、时代演变的气息也在看似散漫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如对人的称呼,从管役到老师或者大爷。吉祥上学的时候管看门的叫管役,结果被讲了一番道理:“管役是旧社会有钱人对下人的称呼,是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称呼。现在都不叫了,你怎么还叫管役?家长怎么教的?”小祥正是在这些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慢慢觉察到“时代不一样了”。这种时代突变还对同学的命运产生影响,如班里陈燕平不买零食,是因为他没有钱,而后晚上小祥就听到父母议论“听说,陈燕平没有爸爸,就是刚解放的时候……”以这样不经意之间,透露出诸多那个时代的秘密。生活却以其自身演绎这些秘密的意义与影响,懵懂的孩子在听闻这一个个陌生的词语之后,却蓦然有所启悟,以稚嫩的童真去关怀身边的人。当班级同学议论陈燕平爸爸的事情,小祥大喊着为其解围,当他说出“上海去了”时,他已然接近了那个时代的真实。
  《吉祥时光》中那些偶尔露面的人物亦达成了串联历史的任务。如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作家就写了一对母女,从要饭到上街道的合作社糊火柴盒;再如阶级成分对人的影响,就通过吉祥哥哥从一个上进努力有着大好前景被重用的好青年,陡然间因为家里有历史问题而被辞退的经历来表现。值得指出的是,作为有着熟稔小说创作经验的作者,张之路的叙事往往一箭双雕,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偶尔露面的那些人物,既能周全地完成叙事功能,又着墨不多却令人印象深刻。如让吉祥害怕的那对泼辣的要饭母女,她们通过狠毒的咒骂硬逼着人们给钱,那种雄赳赳、气昂昂要饭的架势令人排斥。但作家通过吉祥的眼睛,却看到危险的无赖有着好看的外表,又通过一个小举动发现了无赖强悍背后的羞涩与温良。
  二、童年光景的多元面貌
  《吉祥时光》是一个大熔炉,鲜活地呈现了1948年至1957年北京的文化风情。随着吉祥的视线,追寻他的行踪,读者能领略到北京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蕴。这既有西直门的故事所展现的历史厚重感,又有孩童生活的鲜活感。“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哎,你爹你妈给你买的红烧肉……你不吃,给猫吃……”在厚重的历史帷幕拉开的同时,清新欢喜的童年游戏依旧在上演。书中所摹写的雨后玩弄“水牛儿”的片段:“下过雨,院子里会出现许多蜗牛,青灰色,指甲盖大小,北京孩子都管它叫水牛儿。可怜的水牛儿经常被用来做很残忍的比赛。”特殊年代人情与世道也在作家的一个个细节中流淌出来。物质匮乏、政治紧张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却满溢着温情与善良。小祥母亲对日本女孩玛丽的同情,借着给亲戚孩子做鞋打鞋样的由头使她免去受罚,那鞋子后来就成了离别赠礼。还有给父亲老车的老李,重情重义,在月饼节的时候,把“好儿”撂在窗台上。   再如《什刹海的冰》父亲让兄弟俩去买烟囱的拐脖儿。哥哥并未直奔购物的新街口,而是带着小祥到了什刹海。这是北京人春天放风筝、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的好去处。在这里,小祥看到了凿冰拉冰的景象,“用绳上的铁钩钩住冰块,然后把生字搭在肩上,戴着手套的双手在衣服上噗哒噗哒一拍,躬起身子,拽紧了生字,沿着铺好的滑道一步一步把冰往岸边拉”。李东华认为《吉祥时光》有着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简洁韵味,而这样干净却有力量的,传达到位又干脆利落的文字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作家的意图还不仅止于这样场面的传神描摹,而是在场景之后见出人物和时代的意味。吉祥在拉冰的人群中看到了在南开上大学的大圆哥哥在拉冰挣钱,尽管着墨不多,但这位新中国的大學生却熠熠闪光。同时哥俩之间,以及哥俩和小圆一番对话之后,以及穿插进小祥同学家用小冰柜的记忆,这样北京冬天用冰窖储冰、夏天用冰的习俗一清二楚。简短的章节淋漓尽致地融合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物的内心感知。
  三、作者的童年印记
  这是一本充溢着童年欢喜苦恼的书。作家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又以极为细巧的笔触对准孩子的内在世界。如小祥丢钱和捡钱。一张绿色的两分纸币关联着贪心和可耻的念头,道德感的萌发。还有小祥禁不住诱惑将老先生的小树拿回家,这位会制作玩具和磨具,曾经设计出蜂窝煤流水线模型的老先生,通过送玩具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教育”了小祥。这曾经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热衷表现的主要题材,不同于当年粗略简单改造问题的方式,张之路选择了生活的还原,写了智慧宽容的老者,写了小祥自我的抉择。而这些才是生活的本真,亦是童年自身的力量所在。
  张之路拨开历史迷雾,激活自己的童年记忆,书写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童年。在日常平淡无奇的小事件的聚集与描写中,小祥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历史的年轮也从1948年进入了1957年。在宏大的历史中,吉祥有力地展现了童年的力量,这是大时代中一个少年内心成长的丰富画卷。作家曾感叹这是一部有所舍弃的创作,西墙下的夹竹桃、雨后的院子等太多童年的风物都没有写。他认为这是一次太过久远,开始得太晚的对童年的回望,以至于当年那些情感和话语,那些声音和颜色都记不得了。个人的童年记忆固然是创作的源泉,但成熟的创作绝不止步于再现童年经验。或者说对童年记忆和经验的遗忘和选择,带有克制与自我约束的表述,使作品完成了从自传回忆录到优秀小说的升华:在琐碎自在的童年生活的细枝末节的叙述中,既浑然天成地写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又生动自然地传达出童年的质感和孩童广袤的内心世界。对中国儿童文学来说,《吉祥时光》是一份珍贵的馈赠,是童年书写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正如该书引子中极富隐喻色彩的小石子。曾经泡在玻璃瓶中异常美丽,后来因为一场变故被打开装进布袋,若干年后再次投入水中而焕然如初。这些小石子就如童年的光景本身,领略洞悉它的神采,需要机缘和时间的沉淀,需要某种克制和不经意,如此才能睿智地打开。《吉祥时光》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打开并且抵达了童年的深处。
  [本文为博士后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儿童文学的中国传播与接受”(2016M600475)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德性与制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首先是由于它的问题意识强、抓得准。诚信问题从古至今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在今天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建设中国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的问题,尤其重要和迫切。这本书突破了以前人们往往把道德和法律割裂开来的局限,运用唯物辩证法,从德性与制度联系的层面,紧紧把德治与法治结
期刊
在中国现代学者中,宗白华是为数不多的曾对技术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思考的人。技术有着与人类一样古老的历史,“技”字与手有关,篆文为手握杆子,《说文解字》释为“巧也”,意为手借助工具巧妙用力。而英文技术“technic”之希腊字义也有“手”的“巧妙”运用之意。而通过技术的发明与运用,人的手的功能也得到延伸和扩大,最终不仅改变了外在的自然,同时也改变了内在的自然,而这正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对
期刊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发表至今已整整75周年。70多年后的今天,除去历史的尘埃,重新审视、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一经典文本和以《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讲话》仍然闪烁着重大的思想价值、理论价值,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于今天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和文化建设、振兴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民间立场与平民价值观  《讲话》产生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当
期刊
地方志全面集中地记载一个地方的信息,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文化典籍。秉承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并发展保留和提供更多的史实资料,使得方志在现代学术视野下保持生机活力,是值得编辑去尝试的工作。  地方志是我国重要的典籍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地方志全面记述一个地方自然风貌和社会人文的基本面貌,内容涵盖方方面面,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我国有2000多年的修志传统,地方志的编纂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
期刊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有一个很下里巴人羞于启齿的个人评判作品标准:好看。细思起来,这个“好看”其实融合了个体的阅读审美,倒也有一定的道理。常年的阅读浸淫,如美食家对食物的品味,只需一箸,五味分明。当拿到王旭东先生邮寄的请“雅正”的《复调婚姻》,我内心闪过一丝怀疑,爱情婚姻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部作品不能少的最提味的“作料”,然公然以“婚姻”作为作品题目的,反倒不多。盖因人人都写,人人都经历
期刊
《邢福义语言学文选》分为上下两册,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单独来看,每一篇文章都各有特色,新见迭出;统摄全书,朴学之风浓厚,思想见解深刻。  立足本土语言事实,理论创建特色鲜明  (一)充分利用中国境内丰富的语言资源,结合各层级语言事实,深入探求语言结构及运用规律,深刻诠释规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一部分的文章,选题之新颖,思路之清晰,安排之巧妙,例句之妥帖,论证之严密,结论之准确,无不让人赞叹,每
期刊
2016年3月国家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指出,大学要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国内已逐渐被各个大学所认同并付诸实践。但是,如同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言,通识教育对美国来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但对中国而言,却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1]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基于中国国情建设通识教育,实现通识教
期刊
《四世同堂》问世至今,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2014年,《四世同堂》亡佚的英譯稿在哈佛大学图书馆被发现,使得老舍的这部巨著再次走进公众视野[1]。既往的《四世同堂》研究多偏重爱国主题、民族国家意识,版本流传、翻译与回译等,对《四世同堂》的文本叙事则所涉不多。笔者重点关注了《四世同堂》文本中空间层面的“世俗风物”和时间层面的“死亡意识”,二者构成了小说的叙事机制(mechanism ofnarr
期刊
一、从被遮蔽的形式到文学批评的危机  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考稽,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兴起,同现代学科教育体制有着莫大的关联。随着西方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大学学科的分立,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渐渐凸显出来,并因此形成各自的研究畛域。“对独立的文学学科(诗学)及其纯粹性的追求”,既是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自立的基础;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科体制内的文学研究者,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越发勃兴的历史语境下,充分吸纳西方诗学传
期刊
中国作为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古国,放眼巡视,放手拾取,无处不是国粹。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经史子集,书法绘画,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广义说来,我国固有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文化精华都是国粹;狭义说来,国粹是专指国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从以上的国粹含义所涉范围来看,不论是广义或狭义的国粹,都是说不尽的。但是充闾先生这部《国粹:人文传承书》(以下简称《国粹》),却不从国粹的一般范畴入手去论列知识格局,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