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良性教师管理机制一定要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突出人文性,实现制度性与人文性的契合,才能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达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教师管理 制度性 人文性
教师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角色。赢得教师管理,才能赢得学校管理,建立良性、高效、和谐的教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使学校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强调制度性的弊端
传统的教师管理机制,更多强调的是管理的制度性,即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师进行量化管理。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奖惩、评价制度来对教师进行管理,强调管理的“科学化”、“统一性”、“服从性”。这种制度性色彩浓厚的教师管理机制,在保证教师管理有序进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教师工作积极性受挫,教育改革收效甚微。在管理中,人是一个最大的变数,只有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才能达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如果过分强调制度性,强调科学管理、量化考评,使教师们处于极为被动、压抑的工作状态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受到挫伤。很多教师往往为了奉行制度的硬性规定或逃避惩罚而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岗位上消极地工作,这使得教师个人自身的潜力和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管理强调“统一性”,导致教师职业性质异化。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学校制度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含义绝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和“制约”,而应把人作为管理的能动对象和管理的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所以,教师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然而制度化的教师管理,使教师在层层制度的约束下渐渐背离原本的选择,统一的评定标准,使很多教师为了成为制度规定下的优秀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并不喜欢做的事,身心疲惫。教师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变成机械操作,统一指令,教师也变成了听话的“工具人”。在外在制度的强制和压迫下,教师职业性质逐渐发生异化,原本存在于教师内心中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逐渐消失殆尽,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伟大性逐渐降低,工具化和功利性色彩日趋明显。
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缺乏长足发展的动力。教师管理机制过于制度化,不考虑不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绝对服从、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是造成教师队伍流动的重要因素。因为难以适应这种管理模式,当教师身心疲惫,无力再继续服从制度的控制时,便不得不选择离开。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极大,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的长足发展。
对突出人文性的认识
鉴于制度化教师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人文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之在新形势下,人越来越关注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逐渐成为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因此,教师管理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要体现人文性。
坚持以人为本。教师管理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人的价值、人的要求和个性发展,满足人的需求,发挥人的才能,实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自然指教师。
回归对人性的思考。教师管理要渗透对人性的重新认识,高度重视教师的价值、潜能、需求,关注教师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尊重、理解、善待教师,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从中享受教育。
突出人的主体性。教师管理体制突出人文性就要强调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为教师创造和谐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环境和条件,围绕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管理活动。
实现制度性与人文性的契合
现代社会赋予教师管理以新的时代内涵,要求教师管理必须注重科学性、人文性、公平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保障,学校的管理就会陷入无序状态。但是我们也要追求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保证管理的绩效。
第一,教师参与制度制定,成为制度最直接的受益者。传统的强调制度性的教师管理实行的是层级结构,等级森严。与教师无直接关系的非教学性决策,教师一般无参与权,即使教学性的事务,教师也是处于被动接受并执行的角色,无法发挥专业潜能,影响学校的整体规划。因此教师管理要坚持集权与分权的统一,实现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的融合。教师要真正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在制度中体现教师的权益,提高教师对管理制度的认可度。
第二,制度制定理念转变,摒弃传统教师“圣人观”,考虑教师的现实需要。教师管理制度是社会规范的一种特殊形式,现实中作为教师行为准则的管理制度,强调效率和秩序在管理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有意回避管理制度伦理的探讨。在制订制度及实施过程中往往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了教师个体的自由追求。教师管理必须在保证教师基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为教师的“奉献”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为教师提供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平台。因此,学校在通过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时,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需求。
第三,制度制定依据再审视,不仅要促进学生发展更要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项发展学生的事业,更是一项成就教师的事业。因此,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单纯以学生发展为依据而是应以教师自身发展为标准,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让教师体会到工作的愉悦与幸福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同步进行。
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突出人文性。每个教师都有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事业抱负的需要,仅靠制度的约束来实现教师的良性管理是不够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回归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这就要求教师管理在建立科学合理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突出管理的人文性,以建立和谐的良性教师管理机制。
第一,物质保障是体现人文性的最实际表现。一味地空谈管理的人文性不免令人感觉空洞、飘渺而无法捉摸,落实到实际的教师管理中,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应该是管理的人文性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当前,许多国家在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方面有个共同趋势,就是对中小学教师实行高薪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优厚于其它行业的同等条件者。日本的小学教师平均工资经过三次改革已超出一般公务员的16%。而至今,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而言仍旧处于低水平状态。
第二,情感关怀是突出人文性的最直接体现。学校管 理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和关怀是教育管理体现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管理者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即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尊重教师自己选择的生存方式并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肯定,让教师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其次,要真正了解教师。管理者要主动深入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为教师的精神和心理发展需要提供平台或心理干预辅导,保证学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最后,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的空间。在教育教学方面,管理者不要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强加给教师,并作为考核的指标。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能力现状,合情合理、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进取热情,发挥教师的潜能。
第三,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是突出人文性的关键保障。当前教师管理在教师评价方面最大的误区就是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评价的直接标准。事实上教师的发展除了表现在教学成绩之外还表现为教学反思、教育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教师评价要体现人文性,做到客观、全面、公平,注意兼顾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对教师的隐性劳动与显性劳动都给予评价和肯定,这是保证良性教师管理机制建立的坚实后盾。
总之,教师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营造和谐有序的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建立良性的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学校教师管理中,如果说管理的制度性是“骨”和“筋”,那么,人文性就是“气”和“神”。在制度建设的同时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教育价值也得到全面的发挥,从而达到人校合一的境界。
注释
①蔡文艺:“刍议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36-138页。
②陈信雄:“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70-71页。
③苏国荣:“人本化的教师管理制度: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01-102页。
④袁小平:《从对峙到融通——教师管理范式的现代转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⑤同上。
⑥张宝臣:“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2期,第78-79页。
关键词 教师管理 制度性 人文性
教师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角色。赢得教师管理,才能赢得学校管理,建立良性、高效、和谐的教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使学校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强调制度性的弊端
传统的教师管理机制,更多强调的是管理的制度性,即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师进行量化管理。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奖惩、评价制度来对教师进行管理,强调管理的“科学化”、“统一性”、“服从性”。这种制度性色彩浓厚的教师管理机制,在保证教师管理有序进行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
教师工作积极性受挫,教育改革收效甚微。在管理中,人是一个最大的变数,只有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才能达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如果过分强调制度性,强调科学管理、量化考评,使教师们处于极为被动、压抑的工作状态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受到挫伤。很多教师往往为了奉行制度的硬性规定或逃避惩罚而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岗位上消极地工作,这使得教师个人自身的潜力和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管理强调“统一性”,导致教师职业性质异化。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学校制度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含义绝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和“制约”,而应把人作为管理的能动对象和管理的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管理。所以,教师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然而制度化的教师管理,使教师在层层制度的约束下渐渐背离原本的选择,统一的评定标准,使很多教师为了成为制度规定下的优秀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并不喜欢做的事,身心疲惫。教师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变成机械操作,统一指令,教师也变成了听话的“工具人”。在外在制度的强制和压迫下,教师职业性质逐渐发生异化,原本存在于教师内心中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逐渐消失殆尽,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伟大性逐渐降低,工具化和功利性色彩日趋明显。
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缺乏长足发展的动力。教师管理机制过于制度化,不考虑不同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绝对服从、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是造成教师队伍流动的重要因素。因为难以适应这种管理模式,当教师身心疲惫,无力再继续服从制度的控制时,便不得不选择离开。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极大,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的长足发展。
对突出人文性的认识
鉴于制度化教师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人文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加之在新形势下,人越来越关注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逐渐成为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因此,教师管理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要体现人文性。
坚持以人为本。教师管理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人的价值、人的要求和个性发展,满足人的需求,发挥人的才能,实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自然指教师。
回归对人性的思考。教师管理要渗透对人性的重新认识,高度重视教师的价值、潜能、需求,关注教师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尊重、理解、善待教师,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从中享受教育。
突出人的主体性。教师管理体制突出人文性就要强调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为教师创造和谐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环境和条件,围绕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管理活动。
实现制度性与人文性的契合
现代社会赋予教师管理以新的时代内涵,要求教师管理必须注重科学性、人文性、公平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保障,学校的管理就会陷入无序状态。但是我们也要追求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保证管理的绩效。
第一,教师参与制度制定,成为制度最直接的受益者。传统的强调制度性的教师管理实行的是层级结构,等级森严。与教师无直接关系的非教学性决策,教师一般无参与权,即使教学性的事务,教师也是处于被动接受并执行的角色,无法发挥专业潜能,影响学校的整体规划。因此教师管理要坚持集权与分权的统一,实现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的融合。教师要真正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在制度中体现教师的权益,提高教师对管理制度的认可度。
第二,制度制定理念转变,摒弃传统教师“圣人观”,考虑教师的现实需要。教师管理制度是社会规范的一种特殊形式,现实中作为教师行为准则的管理制度,强调效率和秩序在管理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有意回避管理制度伦理的探讨。在制订制度及实施过程中往往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了教师个体的自由追求。教师管理必须在保证教师基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为教师的“奉献”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为教师提供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平台。因此,学校在通过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时,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需求。
第三,制度制定依据再审视,不仅要促进学生发展更要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项发展学生的事业,更是一项成就教师的事业。因此,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单纯以学生发展为依据而是应以教师自身发展为标准,在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让教师体会到工作的愉悦与幸福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同步进行。
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突出人文性。每个教师都有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事业抱负的需要,仅靠制度的约束来实现教师的良性管理是不够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回归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这就要求教师管理在建立科学合理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突出管理的人文性,以建立和谐的良性教师管理机制。
第一,物质保障是体现人文性的最实际表现。一味地空谈管理的人文性不免令人感觉空洞、飘渺而无法捉摸,落实到实际的教师管理中,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应该是管理的人文性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当前,许多国家在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方面有个共同趋势,就是对中小学教师实行高薪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优厚于其它行业的同等条件者。日本的小学教师平均工资经过三次改革已超出一般公务员的16%。而至今,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而言仍旧处于低水平状态。
第二,情感关怀是突出人文性的最直接体现。学校管 理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和关怀是教育管理体现人文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管理者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即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尊重教师自己选择的生存方式并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肯定,让教师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其次,要真正了解教师。管理者要主动深入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为教师的精神和心理发展需要提供平台或心理干预辅导,保证学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最后,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的空间。在教育教学方面,管理者不要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强加给教师,并作为考核的指标。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能力现状,合情合理、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进取热情,发挥教师的潜能。
第三,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是突出人文性的关键保障。当前教师管理在教师评价方面最大的误区就是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评价的直接标准。事实上教师的发展除了表现在教学成绩之外还表现为教学反思、教育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教师评价要体现人文性,做到客观、全面、公平,注意兼顾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对教师的隐性劳动与显性劳动都给予评价和肯定,这是保证良性教师管理机制建立的坚实后盾。
总之,教师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营造和谐有序的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建立良性的教师激励机制,使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学校教师管理中,如果说管理的制度性是“骨”和“筋”,那么,人文性就是“气”和“神”。在制度建设的同时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教育价值也得到全面的发挥,从而达到人校合一的境界。
注释
①蔡文艺:“刍议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36-138页。
②陈信雄:“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性”,《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70-71页。
③苏国荣:“人本化的教师管理制度: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01-102页。
④袁小平:《从对峙到融通——教师管理范式的现代转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⑤同上。
⑥张宝臣:“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2期,第78-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