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考试说明》解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enqi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始,教育部对全国高考采取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举措,江苏成为“分省命题”的省份之一,但命题的依据是教育部发布的《考试大纲》。2006年开始,江苏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说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应试的考生和辅导的老师必须认真阅读、深切理解,从而把握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把握试卷的结构,了解命题的指向,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现在,2007年江苏语文高考的《考试说明》公布了,由此可知考试的许多信息。
  在2006年高考前夕,报上曾经发表了江苏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对命题的指导意见,指出命题要注意区分度、覆盖面和时代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意见。要有区分度,这是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的。区分度实际上是难易的把握问题,难易得当就有区分度,难得都做不出、容易得人人做出来,都没有区分度。当然,某种程度上说,区分度就是要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就没有区分度。覆盖面指考试的内容要全面,不能偏于一隅。从语文来说,要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方方面面命题,不能随心所欲,自由去取。时代性是体现正确的导向,注意思想性,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区分度、覆盖面和时代性,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考试说明》中的有些考试内容,要注意它在命题中的具体体现。如辨别错别字,今年的说明是“主要考查书写汉字字形的正确和规范”,不同于去年的“考查内容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辨识错别字等”,也就是错别字辨别不再单独命题,而是在作文中考查,规定作文中“错别字每一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这就是“考查书写汉字字形的正确与规范”。又如修辞方法的考查,总是结合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扩展语句,选用、仿用、变换句等有关内容考查。06年现代文阅读中就要求对《一幅烟雨半鹭图》开头两段景物描写特点从修辞手法运用上作说明。再如古代詩文阅读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说明中特别指出“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来进行考查”。06年试卷中文言句子翻译最明显,“民,吾民也”是判断句,“民罢于征发”是被动句,“槐起衣冠而坐”,“衣冠”是词类活用,在翻译中要表达这些特殊性。
  从《考试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试卷的整体构成。会有识记字音的试题。这种题型,04、05年江苏卷没有出现注音,06年有了注音。这反映了对拼音的重视,是与当前手机短信、电脑打字等现代技术相关联的。说明中指出了“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考查的指向非常明确。其次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包括成语”的提法与《大纲》中“包括熟语”的提法不同,这是涉及考试范围,应予注意。词语运用的辨析要注意语境,一个词语会有多个义项,考查辨析只能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因此,在解题时要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词义的辨析,首先要注意正确的含义,如05年江苏卷说考试不理想,“屡试不爽”即错在意义;辩论会上选手们“巧舌如簧”,错在感情色彩,褒贬不当。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只说“不能望其项背”,不能说“能望其项背”;“莘莘学子”指一群人,不能说成“一个莘莘学子”。第三是病句辨析。说明中列举了病句类型,这为复习迎考提供了方便,要按照说明中的病句类型作分析,找出每个类型的典型病句示例,了然于心,以便解题时得心应手。
  第一篇考查的现代文阅读,习惯称科技文,因为过去多数选自然科学类说明文作材料。后来也选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如说明中“典型题示例”中选的《铜奔马正名》,06年江苏卷《木版年画》也近乎此。今年《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提了三类文章: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这和新课标的提法是一致的。这就是说现代文阅读可以选这三类文章,即议论文、科技文(含自科和社科)和文艺性散文。因此,第一篇现代文可以选科技文,也可以选论说文,第二篇现代文则以选散文的可能性大。由于减掉了一道识别错别字的题,第一篇现代文会出现四道小题。
  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提了三个方面: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从多年的命题看,多数设计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试题往往是找出错误项。选项中所设置的错误总是微小的,不会整句皆错。05年“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的养料的”,错在“土壤中”。消化道和咽道根据其名称当然是获取养料的通道,但小春虫生活在海洋里,不可能从“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中吸取养料。06年“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文中说的是“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年画”与“木版年画”有别,“思想内容”与“本质”也不能等同,所以该项所言与文意不合。
  关于文言文阅读,《考试说明》对选材的要求是“浅易”。一般来说,记叙性的古文与说理的、学术性的相比要浅一些,容易读一些。因此,根据“浅易”的要求,文言文阅读材料多数选记叙文,叙事记人,有言有行,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容易读懂。江苏试卷三年来都是选的传记性文章。从命题指向看,文言文阅读包括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和推断、想象。文言文阅读重要方面是实词,能不能读懂,主要是实词的词义能否理解。文言的理解一是古今词义的区别,二是从众多的义项中找到在上文中的具体意义。实词和虚词的命题方式可以与书本中的相关词作比较,也可以仅就文言阅读材料着眼。文言虚词的内容,说明比大纲规定的要少一些,07年说明提出了十二个虚词,这要切实掌握好。信息筛选会设计文章富有教育意义的人事、人物突出的性格特点、重要的艺术表现技巧、与人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推断与想象与科技文一样,只会用细微的错误让考生分辨。比如06年江苏卷的选项,仅仅错在“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原文是“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不是董槐跟在几个人后,而是让几个人跟着董槐,“从”是使动用法。这类题目不难,只要细心,不是光盯着题目看,而是与原文相关文句、叙事、人物核对,就能迎刃而解。
  文言句子翻译有三句,都是从文言阅读材料中摘出来的。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把前后句子联系起来理解,千万不要只看句子,不管上下,随意写去。文言句子翻译要直译,字字落实,尤其是实词,一定要点明意义。其次,译句要通顺,有时字字落实,但组成的句子根本不通,甚至整句意思是错的。第三,注意文言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只要出现在文句中,就要正确表达。有一年要求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这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句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王伯祥先生把它译成“这真是说的李将军啊。”而韩兆琦先生把这句话译成:“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选注集说》把它处理成反问句,那就要译成:“这是说的李将军吧?”
  古诗鉴赏的材料,07年说明是“以唐宋诗词为主”,比06年“以唐诗宋词为主”为宽泛。还有一句:“也可选择其它时代、体裁的作品”。其它时代、体裁的作品应是代表一个时代文学发展成就的作品为好。04、05年的古诗鉴赏,江苏卷都有一道题顾及全篇,这是比较好的。04年是说明“句句有怨情”,05年是说明“微风”开头,贯穿全篇,这实际上是对全诗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一个侧面作出总体了解,考生要对所选作品基本读懂。这是作鉴赏评价的基本前提。06年选了元代魏初的一首小令词作鉴赏材料。这是作者在妻子生日,因为像去年那样赶回去一家团聚而抒发的惆怅感伤之情。不少考生对试卷上的注释视而不见:“室人降日:妻子生日”,对全词作了错误的理解,说是作者的妻子死了,还大加发挥,说儿女孝顺,继承母亲美德,孝敬父亲,勤作家务云云。用错误的理解去解题,自然是南辕北辙。所以,对全诗一定要有一个基本正确的理解,才能动手解题。06年有一题问“满林残照见归鸦”的表达技巧,还要注意两处,一是“残照”,傍晚时分,正是回家的时刻,句中以此渲染气氛,渲染此时此刻渴望归家而不得的焦灼心情。二是“归鸦”,暮色苍茫中乌鸦回到树林中去了,而作者却有家归不得。“鸟归人不归”,这是反衬,或者是对比、对照,但不能说是“烘托”。回答问题要力求正确,不要似是而非。06年还有道题要求分析“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的极为感人之处。这可以用来说明思考的方法。这道题可以想到感人之处有三:一是表达了渴望一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急切之情。二是运用了生活中的琐事构成一个动人的细节:一家围着“夜煮茶”,温馨融洽不言而喻。三是语言朴实、亲切。答案一般不会要求答得如此周全,但作为考生对问题能作周密的考虑是很有好处的。这也是锻炼自己思维能力的方法,就是做作文不是也要作几个层次的记叙或议论吗?
  名篇名句有6分,06年起不再是任选两小题了。07年说明将要求课内背诵的篇目列出来了,一共十三篇,节选的部分起迄都标明了,非常清楚,有利于考生复习。“名篇”带有对中学阶段应背篇目作检查的含意,所以曾经考过默写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句子,偏偏把紧接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不作为默写内容,弄得考生几乎都填不出。这种情况现在很少了,“名篇”多多少少也向名句靠拢,避免怪与难的情景再现。这道题要注意,不能写错别字,有了错别字,全功尽弃。有的字容易写错,如“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愁”极易写作“忧愁”。有的是背诵时有口无心,一写就错。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写成“作爱枫林晚”;“小荷才露尖尖角”,写成“才露尖尖脚”。记的时候注意一下意思,“幽愁”是深愁,不是一般的忧愁,“坐爱”是因为爱。其次要注意词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不能写成“风吹雨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要写作“无长无少,无贵无贱”,也不要写作“无贱无贵,无少无长”。名句应是思想深刻,富有哲理,或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久久传诵,脍炙人口。
  试卷中的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的选材,与第一篇现代文相关,前面说到第一篇可能选论说文,那么,第二篇肯定是散文;如果第一篇仍是自科或社科类文章,那么,第二篇可能選散文,也可能选论说文。江苏卷选过议论文,即05年的《波兹曼的诅咒》,也选过散文,04年的《草堂·诗魂》、06年的《一幅烟雨半鹭图》。《波兹曼的诅咒》一套题目很有味道,值得认真阅读。《一幅烟雨半鹭图》个别题目失之细碎,这里想从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问题来思考,就是: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请作出评价。文中作者萦绕心头的是对现代化的担心,担心现代化破坏美好的农耕文明,包括两方面:优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淳朴民风的泯灭与丧失。因此,作者感到两难,乃至“泪水也会悄然 湿枕角”。对此让考生作出不同的评价,表达各自的看法,很有意义。这与《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吻合,与个性化阅读与探究性学习也完全一致。对现代文阅读要重视,因为有34分之多。读一篇文章总要把握写了什么?怎样安排与展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如何评价?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重要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如何理解?等等。
  关于语言运用与表达的三道题,《考试说明》中有三句话:“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三、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这类题目命题的空间比较大,每年都会有变化,我们只能温故知新,举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说。
  扩展语句,如“表现不同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用“毕业典礼,同学们,歌声和考试前夕,我,歌声”写两段话”。这要注意题目要求,“不同情景”,很显然,毕业典礼上是兴奋,考试前夕是紧张,决不能写成同一情景。还有 “以歌声为重点”,要在一段话中,至少要将歌声或与歌声相关的内容说到两次。又如“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然后让你写“乐观者说,希望……”这也要注意不同的“情景”,还要注意句式相似。06年江苏卷用银河、树影、蛙声三个词写一段不少于40字的文字,也是这一类型,但题干中要求“情景交融”、“想象合理”很难在评分中体现。
  压缩语段,曾有将发掘雷锋塔地宫的一段报导压缩,要求写出过程,即“移开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翻开盖板,打开地宫”。当年考生多数将“清理盖板并绘图”遗漏了,因为不了解考古工作的要求。04年江苏卷要考生概括中国古代史讨论中出现的三种不同论点及其代表人物,即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论”,范文澜、翦伯赞的“西周封建论”,尚钺的“魏晋封建论”也属此类。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首先是造句,往往是造比喻句。06年江苏卷用传统节日仿写句子属于此类,但这道题目要求字数相同和仿用“甜甜蜜蜜”“团团圆圆”两个叠字,则是特例。因为仿写句子不要求字数相同。曾经考过重组句子,如“苏轼的生活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受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要求考生“以儒道佛”开头,但意思不能改变。另外,还可以有几个短句让考生组成一个长句,也可以有一个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以上题型,都属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范围很广。这方面主要要注意语境,比如文本与语体的区别,书面语与广播稿不同,句子之间有逻辑顺序,要注意衔接、沿续,要注意对不同对象的说话区别,文雅的句子可以转换成通俗的表达,参差不齐的句子也可以改写成整齐生动的句子,等等。
  关于作文,无非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种形式。江苏卷三年来好像是话题作文,其实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由材料引出话题那种话题作文了,都是先有范围,即话题,然后写几句类似材料的话。06年更近似命题作文了。作文的趋势是降低审题的难度,让考生更好地表达。《考试说明》中关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写得具体、切实,要认真地读,并切实去做。基础等级中提出要“符合文体要求”,因为命题都说不限文体,这是给考生选择不同文体的自由,并不是让你写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什么文体都不是的文章。从中学生来说,写好记叙文是基础,写好议论文是基本要求。一定要把握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规范,要写得像记叙文、要写得像议论文。《考试说明》中提到了“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作文要给人以真实感,不要胡乱编造,也不要用古人古事来凑数。要写自己的事、自己看到听到的事,自己感受到的事,写现实,写生活,写感受。不能矫揉造作,感情要真诚,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记叙文,记叙要完整,人与事要具体实在;写议论文,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实,说理要充分。今年《考试说明》规定作文中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这个要求比以往高,但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求,这样规定对错别字泛滥成灾的现象也有警示作用。在发展等级中提到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要求,不是每一点都有才算达到发展等级,只要一个方面突出就具备了发展等级的得分条件。把说明中关于作文的要求领会一下,在写作中一一做到,会有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多媒体CAI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体操课教学中的运用却几近空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Authorware作为课件开发平台, 制作体操CAI课件, 探索出体操课教学CAI课件的制作规律和方法,挖掘出体操课使用CAI课件辅助教学的优越性,构建出体操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课件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体操教学 CA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项目背景,开发了基于.NET平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技术实现上,系统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可以降低客户端负载;在设计模式上,系统采用了基于ASP.NET技术的三层Web应用程序开发设计模型,提高了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关键词:NET平台 三层体系结构 人力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期刊
摘要:本文从激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激情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在一堂课中运用和使用激情,旨在倡导在新课程的课改教学中倾注激情,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情 英语教学 课堂 和谐    引言    “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热情奔放的……,伟大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美国-理查德.威武)我十分赞同这位美国人的看法,因为经过十年的英语教学我体会到:
期刊
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天然形成的;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又不是一一对应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还受文化的制约。本文旨在通过汉英颜色词“白”与“white”的文化内涵的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差异。   关键词:颜色词 白 white 文化内涵 翻译    在人类生活的这个神奇的彩色世界里,颜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文化伴随意
期刊
摘要:本文从新课标理念出发,强调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一堂公开课的几个有特色的具体教学为例子,从两个方面即“设‘情’入境巧妙导入 ”,“寓‘悟’于读 深入体会”入手分析,最后用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结,再次强调朗读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整体把握文章,领悟它的主旨。  关键词:设情 寓 感悟 朗读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双向的、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文本《青春之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通过弗洛伊德提出的恋父和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论证主人公林道静的恋父情结。文章旨在突破传统的解读模式,尝试用新的视角诠释这部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关键词:林道静 恋父情结 爱情    《青春之歌》是以烽火四起的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因为小说诞生于解放初期,所以人们多是
期刊
梦境一“叮当,叮当……”,上课铃声响了。“走哇,还愣着干什么?”我被一个人拉着来到一间教室。“上课!”“起立!”我不由得也站了起来,放眼一看,三十多岁,蓬松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满脸的络腮胡,那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吗?“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伤仲永》,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疏通一下字词。”我拿出书,漫漫的读了起来,“金溪民方仲永,世……世……”我突然举起了手,“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老师走过来一看
期刊
《2007年江苏省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以下简称《2007江苏说明》)是在《2007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2007全国大纲》)要求基础上制订的,是江苏省高等学校招生英语考试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江苏省英语考试命题的依据。研读《2007江苏说明》,理解其精神和实质,对考生下一阶段的复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2007江苏说明》与《2007全国大纲》、《2007全国大纲》
期刊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艺术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一观点已成为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我们在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中,把课程的扩展紧密地结合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意艺术课程和学生生活经验、环境紧密联系,因地制宜扩展新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教师擅长且材料经济充足的学习内容。  近年来,我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尝试用生活中的各种谷物
期刊
自从上世纪末以来,澳大利亚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它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人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等职教理念给了我们启示,对我们探索职业教育改革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澳职教合作项目在重庆得到实施推广。我作为一名中职的英语教师多次参加了培训,通过听澳大利亚专家的讲授逐步转变了传统的观念,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由传统的讲授者逐步转变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