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闪耀美德之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i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让我感慨颇深。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更具备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因此,语文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闪耀美德之光。
  一.让语文教学闪耀爱国主义的光芒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国是民族之魂、立国之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把爱国教育始终不渝地渗透到学生思想中,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只有懂得爱国,才有无穷的动力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懂得爱国,才能敢于挺身而出捍卫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只有懂得爱国,才能在困难面前,众志成城勇往无前。
  语文教材中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千古名句,就流淌着浓浓的爱国之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言都激励着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爱国题材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炙热的语言下涌动的强烈而深沉的爱国情。启发学生:在和平年代,我们该怎么去爱国?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让语文教学闪耀理想主义的光芒
  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就是志向,理想。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信念勇气,是目标动力。只有在理想的感召下,人类才会走向进步和文明,才会不断攀上新的顶峰。
  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远大的理想。而当代青少年肩负着更高的责任和使命,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因此在学习《在山的那边》《理想》等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激发他们勇于拼搏的精神,使学生的生命有了灵魂,有了动力。当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充满辛酸,布满荆棘,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实现。
  三.让语文教学闪耀感恩主义的光芒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应对父母、老师、朋友和他人要永存感激之情,懂得知恩图报。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百事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父母让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有了追求幸福、感受幸福的机会。是父母抚育我们成长,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应首先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在学习《我的母亲》《背影》《散步》等文时加强感恩父母的教育。
  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老师就像旱田里的及时雨,深山里的指南针,无私的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习《藤野先生》等文章时,我便重视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敬师之举,让学生想想自己是怎样做的,自己该怎样做。从而提高他们的敬师爱师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之情。
  感谢他人相助之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行感恩,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良知,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在学习《老王》一文时,我便引导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特别是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要充满关怀。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充满爱,才会变得更加美丽。
  四.让语文教学闪耀环保主义的光芒
  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没有准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很好地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随意乱丢垃圾,甚至伤害动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在学习《敬畏生命》《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雁归来》等文章时,我便引导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增强危机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破坏自然必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再联系近几年环境恶化的实例,引导学生谈谈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推己及人,我们的地球才会越来越美。
  语文学科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但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注意德育渗透的策略性。我相信只要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接受能力,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王玉娟,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其他文献
一.依托“导学案”,实现学生主体,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支撑点  众所周知: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必须充分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使学生便于思考和学习,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导学案就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便于自主学习某一篇课文,而精心搭建的平台。笔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分八步走”的“语文导学案”框架:  (一)课题  (二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标准。笔者试就语文课堂
启发式教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由此及彼,由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质上,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逐步接近答案,以致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一.深入浅出,从问题中启发  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启发式并将其有效用于课堂中。如在我讲到苏教版初一下册《伤仲永》这篇课文。文中讲的是关于一个名叫
诗歌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短小精悍、言辞优美、意象丰富、情感朦胧多义等特征,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考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不仅可以陶冶高尚情操、纯净自我心灵、增强文学修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于传承优秀文化,感悟诗歌之美,把握时代脉搏,熔炼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  诗歌在中学
阅读教学必须保证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这是个性化学习规律所决定的。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在此,笔者结合语文实践教学就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谈几点体会。  一.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大赛,激发学生个性发展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争强好胜,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一旦跨越了作文这一门槛,语文就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以说,作文迈出一小步,语文就会跨越一大步。“作文难,难于上青天”,我们这样阐释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与写作,一点也不足为过。究其因,一言以蔽之,作文教学的兴趣使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对作文感到伤脑筋,谈文色变。这正是由于孩子们对单调枯燥的作文教学产生厌恶、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处处都潜藏着“隐形的翅膀”,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痴迷地寻找这“翅膀”。因为只有寻觅的过程,才让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之美。而“小小的比喻句”,似乎是最为平常简单的教学点,难道也潜藏着“隐形的翅膀”吗?   关于比喻句教学,王荣生教授有过精彩的描述:“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讲,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要讲,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许多教师陷入了效率低下的困境。对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一定要深入分析反思,查找自身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搞清楚困境难在哪里才能够实施有效突破,本文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作文难是普遍现象,关键要找到难在何处。每一位教师要对作文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寻找到影响作文教学成效提升的不利因素。笔者认为初中生作文学习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2009年8月1日《中
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未必一定就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面存在着高低优劣之别。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努力追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高明的教师,常常在教学设计上独具匠心,能够抓住“一根筋”,用这根筋串起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给学生提供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有序、连缀、层进地“走一步,再走一步”,步步为营。泉眼找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