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疗效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hao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n=60)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对照组(n=60)给予恩替卡韦0.5 mg/d。两组疗程均为48周。结果:(1)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2)观察组和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达到86.7%、88.3%,观察组HBeAg/HBeAb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5.0% vs 11.7%,P<0.01);(3)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比夫定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可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改善肝功能,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安全性佳。
  【关键词】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代偿期; 乙肝肝硬化
  肝硬化是乙肝病毒不断复制和免疫攻击,致使肝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发生坏死,出现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慢性、渐进性的病理过程,该病进展至严重阶段甚至可发展为肝细胞癌[1]。故代偿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对于阻断肝纤维化形成以及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均为新一代抗HBV药物,抗病毒作用显著,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为进一步探讨二者临床效果,本文对比观察两种药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0月-2011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2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诊断标准[2];HBeAg、HBsAg、HBV-DNA阳性,持续时间1年以上;肝穿刺活检证明肝脏组织可见假小叶形成;血生化检验提示丙氨酸转氨酶(ALT)≥80 U/L,总胆红素(TBIL)≤85.0 μmol/L,白蛋白(ALB)≥32.0 g/L。排除标准:患有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或免疫系统疾病;有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自发性腹膜炎或肝性脑病史。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6±5.8)岁;对照组60例,平均年龄(43.0±6.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ALT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以综合性治疗方案为基础,根据早期肝硬化特殊病因给予常规保肝、护肝治疗4~8周,嘱患者正常作息,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及高维生素为主。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替比夫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28)600 mg/次,餐前或餐后口服,1 次/d;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37)0.5 mg/次,餐前或餐后2 h空腹口服,1 次/d。两组疗程均为48周。
  1.3 评价方法
  1.3.1 肝功能与肝纤维化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分别复查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检验项目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Ⅳ-C),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3.2 HBV-DNA检测 治疗前及治疗24周、48周时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HBV-DNA,定量监测<0.5×103copies/ml为阴性。
  1.3.3 乙肝五项检测 乙肝五项检测HBeAg血清学转换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HBV DNA转阴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血液内HBV DNA水平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达到86.7%、88.3%,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5.0%、11.7%,其中观察组HBeAg/HBeAb转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总体耐受性良好,无1例出现肾功能异常、或肌肉疼痛等严重不良反应。随访期间观察组中6例患者出现肌酸激酶(CK)一过性升高,但无其他症状发生,未中断用药。
  3 讨论
  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属于肝病早期,少并发症,早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病毒复制,进而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功能,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进展,防止肝病恶化发展成为失代偿性肝病或原发性肝癌[3-4]。
  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是目前国内临床普遍应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其中,替比夫定为天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自然L型对应体,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药理学实验表明,替比夫定进入人体后可被细胞激酶磷酸化,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形式(替比夫定-5’-三磷酸盐),并与HBV DNA聚合酶的天然底物胸腺嘧啶-5’-三磷酸盐竞争,终止HBV DNA链(EC50=0.4-1.3μM,EC50=0.12-0.24μM)的合成过程,达到抑制HBV DNA活性的效果[5]。恩替卡韦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在体内经磷酸化后可转化为具有活性的替卡韦三磷酸盐,后者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可有效抑制病毒多聚酶的所有三种活性HBV多聚酶的启动;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HBV DNA正链的合成[6-7]。   本组资料显示,经48周的维持治疗,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好转(P<0.01),HBV DNA水平明显降低,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也随之增加,肝脏组织学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接受替比夫定600 mg治疗的初治患者中,第48周时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达到35.0%,显著高于对照组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替比夫定治疗中国慢性乙肝(CHB)患者的注册试验结果也基本一致,至于替比夫定具有较高的HBeAg/HBeAb转换率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替比夫定拥有强效抑制HBV复制的作用[8];(2)替比夫定可维持Th1型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2、γ干扰IFN-γ等),抑制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及转录,促进受损T细胞的功能恢复,增强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功能,进而改善肝脏组织学病变[9-10]。研究结果提示,尽管两种药物均有较强的病毒抑制作用,可用于早期干预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但恩替卡韦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对较低,对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而言,达到满意终点停药的机率也会相对降低。
  综上所述,替比夫定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减缓病情进展,且药物耐受性好,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首选药物。但由于病例数较少和观察时间有限的原因,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紫烟.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2011,17(13):65-66.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3]慎强,胡爱荣,施凯舜,等.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4(4):26-27.
  [4]吴杭源,尤德宏,赵小刚,等.替比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两年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6):44-46.
  [5]李儒贵,谭华炳,占国清.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1):31-32.
  [6]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82.
  [7]胡振斌,吕建林,邱华,等.中西联合用药治疗肝硬化代偿期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55-56.
  [8]王小莉,田金徽,杨克虎,等.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短期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2(2):81-87.
  [9]刘雯.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6):366-367.
  [10]张健珍,杨葆业,陈铿,等.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4):2609-2611.
  (收稿日期:2013-04-11) (本文编辑:郎威)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关键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在口腔医院护理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关键绩效指标法,以工作量、工作质量、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4个方面作为关键指标,制定口腔医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项目,对口腔医院103名护士进行绩效考核,并按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分。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实施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后,其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医生、患者对护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胸心外科收治的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胸腔镜组(V组,30例)和传统开胸组(T组,30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细胞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1)V组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T组(P<0.05);(2)术前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探讨乌司他丁联合依达拉奉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的疗效影响。方法:96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心肺脑复苏后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GCS评分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及28 d生存率。结果:治疗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28 d生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11年间收治的12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46岁,病程3.15年,所有患者血清钙水平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明显升高,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超声和ECT的定位阳性率分别为75.0%及83.0%。结论:慢性骨疾病、肾结石或胰腺炎等疾病的患者应考虑到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以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08年5月-2011年4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95.68±15.32)d。膝关节功能为优28例、良6例、可1例。未发生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术后并发症。结论:采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标准去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标准组及常规组。其中标准组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常规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1、3、7 d颅内压值及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标准组患者在术后1、3、7 d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常规组术后脑积水及迟发性血肿发生率高于标准组(P0.05),具有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包块患者应用99mTc-MIBI显像进行良恶性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乳腺包块患者手术治疗前行99mTc-MIBI检查,计算包块瘤/非瘤组织(T/NT)的摄取比值,并和手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恶性肿瘤21例,阳性显像19例,灵敏度90.5%,T/NT的摄取比值(1.42±0.57);良性肿瘤7例,阳性显像1例,特异性85.7%,摄取比值(1.23±0.37);99m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以2009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第2个月时,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疗效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个和第6个月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重组人p53(rAd-p53)腺病毒配合化疗治疗颈部转移性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2年3月在本院接受今又生与化疗联合治疗的患者26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颈部转移性癌。近期疗效评价参照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用B超测量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患者生活质量采用KPS评分标准。结果:本组病例在接受治疗后4周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R)9例,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从糖尿病足感染创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耐药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132例糖尿病足感染溃疡中分离出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细菌耐药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总结耐药菌与溃疡深度、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13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分别为56.1%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