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导入新课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同时也对教学重点难点突破、课堂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上课伊始学生们积极配合,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见成功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导入新课的办法有哪些呢?以下是我参考众多名师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后得出的一些认识。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最简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力比较欠缺,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
2.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有问题提出来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历史课前给学生提一些与该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有趣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营造了探索的气氛。如在导入《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辛亥革命已经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那么中国的前途是否就一片光明”。
3.悬念导入
人们往往会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表现出关切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当中。这其中常见的就是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学习,有时还会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历史著作来阅读。如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当学生对孙中山其人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便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5.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导入新 课,往往能为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境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很快便被激发出来,他们对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有了直接体验。我再提问:“这首歌描写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
6.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课堂教学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粉笔加黑板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通过恰当的多媒体手段来实现,其效果有时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如在《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国歌及《开国大典》的片段,无需太多语言就能把学生带回几十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并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历史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方式导入新课外,有时也可尝试用较深层次的理性方式导入新课,如通过艺术欣赏、材料分析等。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责任编辑 庞丹丹)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讲明这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注意。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最简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力比较欠缺,直接导入往往收效甚微。
2.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有问题提出来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历史课前给学生提一些与该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有趣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营造了探索的气氛。如在导入《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和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一课时,我向学生提问“辛亥革命已经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那么中国的前途是否就一片光明”。
3.悬念导入
人们往往会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表现出关切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当中。这其中常见的就是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学习,有时还会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历史著作来阅读。如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当学生对孙中山其人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便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5.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导入新 课,往往能为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境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很快便被激发出来,他们对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有了直接体验。我再提问:“这首歌描写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
6.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课堂教学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粉笔加黑板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通过恰当的多媒体手段来实现,其效果有时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如在《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节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国歌及《开国大典》的片段,无需太多语言就能把学生带回几十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并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历史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游戏导入、谜语导入等。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感性方式导入新课外,有时也可尝试用较深层次的理性方式导入新课,如通过艺术欣赏、材料分析等。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