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现在的学生依赖性过于强烈,每天都接受父母和身边的朋友的关爱,却不知道感恩,缺少人情味。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平时习作中让学生思考、动情。在作文课上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关键词】 积累 情感 素养 人情味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 “情感的沙漠”: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1 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例如:我班有个孩子性格很内向,但写作功底很好,好词佳句更是不胜枚举但在周记中感情表达上特别爱唱高调,空话、套话很多。她不愿意表达情感,更是习惯了写作的这种方式,于是又一次我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我说“你知道吗?每当老师看到你灿烂的笑容时,老师多么希望你能敞开心扉和老师说说心里话,让老师走进你的情感世界吧。老师绝对是你的忠实听众,你相信老师吗?” 当我下一次再翻开日记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次的日记她整整写了10篇,向我吐露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最近和好朋友闹矛盾自己心里的难过。我看完之后真的很震惊,随即写了一句话“这是我批的最真实的一篇日记,我为你而感到骄傲。”就这样我成了她知心的朋友。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作文不时表露。
2 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抒写人生独特感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主张写物,要忠实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挚而不虚假。很难想象一篇材料失真,胡编、胡编乱造的文章能够抒发真情,打动人心唯有描写真实人生,抒写真挚的情感,才能更文章有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我们写文章就应该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抒发真挚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实底蕴。
真实情感从何而来?源于生活。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是能从“实感”中产生。因此,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要细心全面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出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个人的感情历程、人生经历、思维过程、无疑就是宝贵的材料,从这个角度说:“我口话我思,我手写我心”,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进入文中,就不无道理了。且看从高一学生作文中阅读到的片断:
闷热的夏夜,本就难人入眠,再加上隔壁大妈为庆贺儿子考上中学而大摆筵席的一片喧闹更让我辗转反侧……
我以20分之差而进入了一所普通中学,为此,我的父母也因我而脸上无光。这几日,村子里人们冷冷的关心已将我那颗绝望的心麻木地封存,而今日,那庆贺声、喧闹声、鞭炮声却再一次勾起我的新愁旧恨。我难眠、我难受、我可自然流露我的情绪。可我的父母,他们却强作欢颜拼命安慰我。唉,真乃“可怜天下父母心!”
文章虽无什么华丽语言,但它却道出了自己失败后的郁闷烦躁及见父母伤心可自己却力不从心这一无奈情绪,读着它,我似乎看到小作者受伤的眼神与无助的表情及由此而萌生的强烈自责,我的心顿时陷入悲凉之境,我想安慰,可又不知语从何起……类似于这样的事,大多数学生也遇到过也感受进,但是好多人就没能抓住那份郁结与困惑。当读了此文之后,好多学生都说,我有过类似体验,但我写不出来,可见我们该有一颗敏锐的心,与生活、与世界一起跳动。“笼天地于形囚,挫万物于笔端”。用心与心的交换去感受,去同喜同忧,去同呼吸共命运。这样,一旦当我们的心被撩拨,就触景生情,情丝牵动,动则辞发,面对大干世界倾诉衷肠。
3 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1 写作主体是学生,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以及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围绕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调动即培养积极的情感,摒除消极的情感受: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做人,作文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作文求真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调动。
3.2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用5.12汶川大地震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残垣瓦砾中支撑住孩子的生命”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战士们的抗击灾难,不畏牺牲表达对祖国儿女的热爱, 用每一个国人的解囊相助表现了每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那次的习作大家都动情了。我在习作指导时,首先播放了有关地震的片子,尤其是对那位哺乳的英雄母亲的报道,我让学生闭上眼想当时一位无助的母亲,在生命的重要时刻做出的震撼着天地的行为,给孩子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学生闭目在想,有的学生已经在擦着眼泪。然后再让学生写作,真情流露在每个学生的字里行间之中。通过这次习作学生不但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更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这种生命教育和亲情教育就在每个学生的习作中得以实现。 4 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这是我一次我在听一节作文课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在如今提倡普通话教学的大形势下,方言在课堂上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六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这个班,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担心。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此时,你还担心没有真情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卷向奔涌而来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学,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5 营造有利于情感交流的作文评因阅模式
反思以往人我们的作文评阅,往往规定太多,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尤其在材料的选取上,过多地强调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主题至上”的写作理念制约下,学生在写作前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几乎没有了张扬的个性,抒发自我体验空间。现在,让我们的写作放下这个包袱吧!新课标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划时代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坦露自己独特感受,即使是迷茫的、沉郁的、叛逆的、卑微的,有何不可?“文,心学也”。“心”之博大莫测,必有“文”之丰富多彩。作文训练时对材料主题作一些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在认定学生作文材料优劣得失时就不能求全责备,将一些写作标准文化。
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学生们流露出半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兴奋、迷茫、悲哀等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的话语,我以为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学生更关注的是教师对其作文作的反映和态度而非一个简单的分数。我想,当学生视作文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是一种交流表达的渴望,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罗曼罗兰说过:“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作文教学自然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趴着写”、“跪着写”,成为精神上的侏儒。而要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求真理。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言“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来。”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作文·真话·生活.选自《作文教学和实和活》
2 张建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动感网络
3 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10-7-4
【关键词】 积累 情感 素养 人情味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 “情感的沙漠”: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1 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新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一般来说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就会敏感的关闭。通过周记谈心,就不一样,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真实。例如:我班有个孩子性格很内向,但写作功底很好,好词佳句更是不胜枚举但在周记中感情表达上特别爱唱高调,空话、套话很多。她不愿意表达情感,更是习惯了写作的这种方式,于是又一次我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我说“你知道吗?每当老师看到你灿烂的笑容时,老师多么希望你能敞开心扉和老师说说心里话,让老师走进你的情感世界吧。老师绝对是你的忠实听众,你相信老师吗?” 当我下一次再翻开日记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次的日记她整整写了10篇,向我吐露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最近和好朋友闹矛盾自己心里的难过。我看完之后真的很震惊,随即写了一句话“这是我批的最真实的一篇日记,我为你而感到骄傲。”就这样我成了她知心的朋友。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你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在积沉下来,在作文不时表露。
2 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抒写人生独特感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他主张写物,要忠实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挚而不虚假。很难想象一篇材料失真,胡编、胡编乱造的文章能够抒发真情,打动人心唯有描写真实人生,抒写真挚的情感,才能更文章有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我们写文章就应该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抒发真挚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实底蕴。
真实情感从何而来?源于生活。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是能从“实感”中产生。因此,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要细心全面观察,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出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个人的感情历程、人生经历、思维过程、无疑就是宝贵的材料,从这个角度说:“我口话我思,我手写我心”,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进入文中,就不无道理了。且看从高一学生作文中阅读到的片断:
闷热的夏夜,本就难人入眠,再加上隔壁大妈为庆贺儿子考上中学而大摆筵席的一片喧闹更让我辗转反侧……
我以20分之差而进入了一所普通中学,为此,我的父母也因我而脸上无光。这几日,村子里人们冷冷的关心已将我那颗绝望的心麻木地封存,而今日,那庆贺声、喧闹声、鞭炮声却再一次勾起我的新愁旧恨。我难眠、我难受、我可自然流露我的情绪。可我的父母,他们却强作欢颜拼命安慰我。唉,真乃“可怜天下父母心!”
文章虽无什么华丽语言,但它却道出了自己失败后的郁闷烦躁及见父母伤心可自己却力不从心这一无奈情绪,读着它,我似乎看到小作者受伤的眼神与无助的表情及由此而萌生的强烈自责,我的心顿时陷入悲凉之境,我想安慰,可又不知语从何起……类似于这样的事,大多数学生也遇到过也感受进,但是好多人就没能抓住那份郁结与困惑。当读了此文之后,好多学生都说,我有过类似体验,但我写不出来,可见我们该有一颗敏锐的心,与生活、与世界一起跳动。“笼天地于形囚,挫万物于笔端”。用心与心的交换去感受,去同喜同忧,去同呼吸共命运。这样,一旦当我们的心被撩拨,就触景生情,情丝牵动,动则辞发,面对大干世界倾诉衷肠。
3 精心创设条件,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1 写作主体是学生,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以及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围绕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调动即培养积极的情感,摒除消极的情感受: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做人,作文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作文求真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调动。
3.2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用5.12汶川大地震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残垣瓦砾中支撑住孩子的生命”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战士们的抗击灾难,不畏牺牲表达对祖国儿女的热爱, 用每一个国人的解囊相助表现了每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那次的习作大家都动情了。我在习作指导时,首先播放了有关地震的片子,尤其是对那位哺乳的英雄母亲的报道,我让学生闭上眼想当时一位无助的母亲,在生命的重要时刻做出的震撼着天地的行为,给孩子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学生闭目在想,有的学生已经在擦着眼泪。然后再让学生写作,真情流露在每个学生的字里行间之中。通过这次习作学生不但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更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这种生命教育和亲情教育就在每个学生的习作中得以实现。 4 教师“下水”,促进学生思维扩展
这是我一次我在听一节作文课的收获。当时,那个老师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语言(在如今提倡普通话教学的大形势下,方言在课堂上的确有一些不合时宜),连举的事例都是他自己六十年代的经历,但是他就是把这个平易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迹的伸展开,谈到如何把握文体,如何缩小范围等。20分钟课程就在这个老教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过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这个班,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担心。
毕竟,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经过老师浓缩提炼,正值有穿透力和心灵辐射的效果,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疲软,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却是一种别样的感受。这能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思维的扩展。就像开渠引水一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此时,你还担心没有真情吗?只要学生能抓住向他们袭来的,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像一阵卷向奔涌而来怒潮,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学,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惊惶。
5 营造有利于情感交流的作文评因阅模式
反思以往人我们的作文评阅,往往规定太多,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尤其在材料的选取上,过多地强调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主题至上”的写作理念制约下,学生在写作前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几乎没有了张扬的个性,抒发自我体验空间。现在,让我们的写作放下这个包袱吧!新课标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划时代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坦露自己独特感受,即使是迷茫的、沉郁的、叛逆的、卑微的,有何不可?“文,心学也”。“心”之博大莫测,必有“文”之丰富多彩。作文训练时对材料主题作一些要求也无可厚非,但在认定学生作文材料优劣得失时就不能求全责备,将一些写作标准文化。
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学生们流露出半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兴奋、迷茫、悲哀等等的生命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动情地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劝导或激励的话语,我以为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学生更关注的是教师对其作文作的反映和态度而非一个简单的分数。我想,当学生视作文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是一种交流表达的渴望,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情、责任感、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最终成就了一颗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将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罗曼罗兰说过:“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作文教学自然肩负着塑造学生心灵的重任。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趴着写”、“跪着写”,成为精神上的侏儒。而要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求真理。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言“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来。”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作文·真话·生活.选自《作文教学和实和活》
2 张建师.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动感网络
3 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