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的不断探索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flylov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什么是生命价值?什么是人生追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是否会受到国别、年代的影响?本文将从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等几个方面对于于连和孙少平的人生追求作一番探讨,以此揭示出人的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事业;爱情;亲情;友情
  
  孙少平是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男主人公,这部小说主要是通过几十年来城乡的变化来映人的变化,他把爱情等几种情感和劳动结合在一起,谱写了一首壮丽的劳动者之歌。
  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男主人公,红指的是将军服的颜色,而黑指的是教士服的颜色,于连这个年轻人就在这两种颜色中寻找自己的终极归宿。
  孙少平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个农村知识分子,于连则是成长于18、19世纪的法国,在这两个年轻人的身上,有着相似的地方,同时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个性。
  事业:于连——狂热的野心家
  孙少平——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看过《红与黑》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于连有着极大的野心,他是一个天资颇高的人,尤其是记忆力惊人。他能用拉丁文把《圣经》倒背如流,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当时的法国社会充斥了金钱的铜臭味,社会生活糜烂,很多人都有着极强的虚荣心,都渴望出入于一些高级场所,比如说大家族的个人舞会,一些剧院等。正因为这个历史背景,于连才有机会成为德-雷纳尔家的家庭教师,而他教给孩子们的也不过是如何背诵拉丁文《圣经》。除此之外,他几乎是无所事事。他本身又喜欢去幻想,渴望有一天出人头地,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俯视可怜的人们。因为他的表现以及一些转机,他进了神学院学习,在这肃穆的黑色下,他表现出的是狂傲不羁,有着很大的表现欲。在他看来,这些人不是比他笨,就是脑筋没开化,直至后来他进了一个大户人家人家做秘书时仍是如此。他参加过军队,得到过勋章,他希望成为拿破伦式的人物,这个信仰伴随了他一生。在宗教门派斗争剧烈的环境下,他以虔诚的基督教徒的身份来掩盖他狂热的内心,而一旦他表现时,便会是肆无忌惮,野心毕露无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野心得到了满足,他接触了不少高层人物,尽管他没有像拿破伦那样登上王位。最终的结局是他选择死,这同样也是他野心的一个表现,他得表现出与众不同。也许很多人对此困惑不解,在下文中作者将会详细阐明自己的理由。
  《平凡的世界》一问世,就受到了大家的热捧,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今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最重要的莫过于小说中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感人至深及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人总是会被一些类似的东西或事情所感动乃至产生共鸣,这部小说用了简洁朴实的话语激起了读者在精神世界的一个共鸣。孙少平只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他的学业,因为政策,他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进入大学校门。只能说那是时代造成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他的中学生活,每顿饭吃的就是两个黑馍馍,喝的是别人挑剩的菜汤水,而他这个年纪,又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些怎么能满足呀。最为要紧的是,他总是最后一个去拿他的饭的,“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有时幻想吃一顿好饭,不是为了解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这样的环境塑造了他不屈的性格。他不甘心固守于农村,固守着那片土地,他希望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实现他的人生理想。他在黄愿揽工,这是最底层劳动人民做的事,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他稚嫩的肩膀上多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疤痕。即使后来他哥哥建砖厂赚了点钱,想要他回去一起打天下,但是他拒绝了。在安逸与困苦之间,他选择了牛马般的劳动。生活是苦的累的,他却也从中找到了自己“苦难的学说”,“幸福,或者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任何的艰难困苦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的历练。生命不死,迎春的花朵年年开放”。后来他去了铜城煤矿,当上了工人。但那儿同样艰苦,他并没有退缩,他把自己的青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最为重要的是他从来没有轻视自己,从来没有否定自己生存的价值。在那牛马般的劳动中,他找到了自我并超越了自我,给自己营造一个诺大的精神空间。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像男人一样去战斗。
  爱情:于连——自由空间的漂泊者
  孙少平——矢志不渝的忠贞人
  对于人们来说,爱情永远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新鲜事,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每个时代人们的感情都会带上本时代的色彩,反映出本时代的精神面貌。
  前文提到过,于连是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时的爱情会带有肉欲的色彩,每一个名人在外边或许都会有自己的情人,而这样的一个事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个女人可以同时是很多男人的情人,这样的时代寻找一份真爱是困难的。于连在担任市长家家庭教师期间,爱上了比他大的市长夫人,他也通过种种方式来表达他的爱意。他的付出获得了回报,市长夫人回应了他的爱,当时他们两的感情是纯洁的。于连对爱情的狂热达到了半夜从窗口爬进夫人房里偷情,这也成为了文学史上描写爱情的精彩加经典的一幕。而后来市长夫人心存对丈夫对家庭的 愧疚,便在忏悔与渴望中挣扎着生存。而此时于连已经回到了巴黎,尽管他对市长夫人还持有狂热的爱恋。在巴黎,他又经历了一段爱情,但这份爱情却让他患得患失。他不知道玛蒂尔德的真实想法,有时也受往事的干扰。他自己都说不清对玛蒂尔德是否是真爱,但确实又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让他在她面前不断的表现,有时表现得睿智,有时又表现得愚蠢,总之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中。后者在经历了一些事后,对他倒也是真心的,为了和他在一起抛弃了很多东西,包括名誉地位,这些都是女人引以为豪的东西啊,可见她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他却在成长,心灵的成长,就导致他的心一直处于漂泊状态。于连在教堂意图杀死市长夫人,是出于报复,也是处于一种更为强烈的爱,他不希望他被别人拥有,她只属于他一个人。而他选择死也是为了拜祭他所曾拥有过的这份感情。死比苟活于这个世界上更能让人感到完满,他选择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归宿。也许他深深地爱过,也许没爱国,但他的一系列行为却足以让人震撼。对爱情的飘忽不定正是他狂热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孙少平则是一个坚贞不渝的人。尤其是当他的爱情降临时,他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紧紧拥住了他最心爱的女人。和郝红梅那一段交往谈不上是爱情,而是两个境况相似的人对对方的一种精神慰藉,而当他内心的第一股浪潮消退的时候,他也才慢慢长大。在常人看来,他和晓霞之间的距离是明显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差距都很大。一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揽工汉,而另外一个则是省报的记者,同时有时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可他们偏偏走到了一块。命运的巧合?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孙少平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机会,是因为他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是他的性格和气质敲开了爱情之门;也正是他的性格和气质,使得晓霞从他身上看到了一般城市大学生身上所没有的那种品质,他有他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别人是不同的,也使得这份爱情永葆青春。他不屈于命运,敢于去追求他所渴望的。爱情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支撑了他的整个生命。当晓霞为了救落水儿童而壮烈牺牲后,他犹如感觉到天塌下来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悲痛。支撑他走出来的依旧是他对晓霞的这份爱恋,因为他知道她希望他永远都开心,他在她心里永远是唯一。回想起他们相处的每一刻,总会让人热泪盈眶,这就是年轻,这就是生命。
  他受伤之后金秀也曾表示出希望今后和他一块生活,他拒绝了,不是因为两人之间的差距(在他看来人与人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是他不想耽误了她的前程,同时也是因为象牙湾有他的归宿。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事业,拥有不平凡的生活。
  亲情:于连——家庭的叛逆儿
  孙少平——传统的忠孝子
  对于家,相信每一人都不陌生。90年代初,一首《我想有个家》红遍了大江南北,“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很多人都有关于家的比喻,“避风港”啊,“心灵的港湾”等等。这就说明了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亲情则是在家中跳跃的音符。
  《红与黑》中,关于于连家庭的描述不是太多,都是用简洁的话语一带而过。但正是这些简单的描写,就把一个资本主义的传统家庭写了出来,而这一切又都融进了太多性格的因素。在家中,他本来就是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人,经常被父亲打骂不说,还被两个兄弟欺负。久而久之,他在心底自然就会产生一些反叛的情愫,而他被送去做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父亲不希望见到这个孩子,同时也为了捞点外快。而当他在这个城市待不下去时,他的家庭也并不收留他,直至他从部队归来,命运才有所改变,他的家人争先来看他,哪怕是他被投进监狱后,他的父亲也来看他,但不是出于亲情,而是想从他这儿再捞点钱。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哪怕是父子俩也不可避免。于连的叛逆不仅体现在他对父亲的不从,也体现在对生活的狂热的追求。他想通过一种奢侈的生活来填充内心的空虚,也正是种种的反叛让他对拿破伦有了一生的热爱和追求。可以这么说,家庭束缚了他的双脚,让他无法飞得更高。
  相比之下,孙少平则是一个传统的孝子。在家里出现一些变故(王满银)时,他冷静而沉着地处理好家人的每一件事情;而他的妹妹兰香,他也从工资中硬挤出一点给妹妹,还写信给她鼓励她;对他的哥哥少安,在他最需要帮助时(扩建砖厂急需钱用),他拿出了自己要留给父亲盖房子的积蓄;对奶奶,他用润叶姐给他的钱给奶奶买了一瓶眼药水和一瓶止痛片;对父亲,他想用自己的钱为父亲盖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一点,他心中有家。他不懈地奋斗,不仅仅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了家人。家的贫穷曾经让他抬不起头,他只有通过双手才能改变这个命运。他是幸运的,他做到了。在小说的末尾,他选择的是象牙湾。因为那里有他的另外一个家。他死了师傅,那他就得对师傅的这个家担起全部的责任,这是他的为人宗旨。
  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对家的定位是不同的,新时代的人们,也都在谱写着自己的“新”家。家,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只要他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友情:于连——生命历程的伴随者
  孙少平——默默的守护者
  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会缺乏对友情的描述,也许我们习惯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流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爱情的唧唧我我,没有亲情的血缘关系,但是却有他独特的魅力,在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对友情却显示出了同样的特性——执着。
  于连这一生也许就富凯一个朋友,可以谈心的朋友,在那样的环境下,一个朋友是很难得的。这是一个小农场主,却有一颗宅厚的心,在于连未发迹时他们就已经熟识了,他曾多次地向他提供帮助,而且也曾提议于连去他的农场发展,只是那个时候于连拒绝了,于连在巴黎时,竟把关系他前途的许多信件交给了富凯保管,而在他被判死刑之后,富凯一直努力尝试把他救出来。其实,富凯是不求什么的,他有钱,他需要的是友谊,因此他无怨地付出。而孙少平也是以生命相托的,他的信念也很坚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于连是幸运的。
  孙少平也有一个知己——金波,他们两个从小一起长大,彼此对彼此非常地了解。在读书阶段,金波就曾替孙少平去揍了一顿顾养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有些东西是无言的,我们都在努力,金波最终选择了去青海找属于他的爱情,他也把他的友谊留在了黄原。他们在黄原时相互依赖,如兄弟一般。友情啊,总让人流连忘返。
  以上是我对这两个人物的一些分析,也许并不全面,但他们两个人却勉励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同时,孙少平的身上也有一定的小农意识,他想在双水村给父亲建立一座纪念碑,让父亲也像旧时地主一样居高临下地对人说话,唾沫溅得四周都是。这是他的想法,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农村这个小圈子,但他的意识中也有明显的小农思想的痕迹。而于连疯狂时的举止,则带有都市人的浮躁和虚荣,也曾因此而堕落。人非完人。
  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并不断使之增值,同时有着梦想和追求,孙少平追求生活的尊严和劳动的价值,而于连追求的是精神的解放,他在“红”与“黑”中艰难地前行。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情感有思维,懂得用劳动去创造这世上的一切。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要,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村镇的有效途径。本文选择六安市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调查方法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依靠传统的销售方式获得利润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而对于纺织品行业来说,那些从金融危机中艰难存活下来的企业已失去对于国外市场的期望。巨大的风险迫使那些实力并不雄厚的企业转战国内市场,这使得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国内市场变得更加残酷,从而运用崭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和方法开拓市场、获得商机以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关键词】服务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
期刊
【摘要】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首次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于阐释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声望不断追加于知名专家的社会现象,对其原因的分析也大多限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本文立足于社会学视角,对“专家”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重新的解构,通过“话语”“权力”等概念以及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有关思想重新描述此类现象。  【关键词】马太效应;专家群体;权力    1968年,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马太
期刊
【摘要】通过对一些由于家长太爱孩子而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家长要对孩子正确的关爱,不要因为家长的爱而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障碍。  【关键词】家长;爱;孩子;桎梏    1、引言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温饱已不再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城市的人们来说,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于是众多家长就把大多数的精力都投在了孩子身上,什么事都为孩子做好,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规定孩子只能一
期刊
【摘要】高校学费的居高不下和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都使得高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资源缺口越来越大,高校在助困资源的分配过程中能否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均衡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本文试分析高校助困资源的分配困境的根本原因,从而获求解决高校助困资源分配的困境的途径。    1997年高校实行收费政策以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实现“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基本目标,国家不断
期刊
长期以来,南京邮电大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为理念,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建设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工作成效。几十年来,南京邮电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10万余名,主要分布在通信、邮政、广电、国防、安全等行业和领域,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
期刊
就业问题是当代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事关国计民生、社会进步稳定,是值得全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时间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任务日趋艰巨。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靠的是国家经济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扩大内需扩大就业,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GDP年均增长率超9%,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每年都有近
期刊
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和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中山大学就业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精神。一方面在认识上,我们将就业工作摆在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将其与学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就业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在机制上,秉承“善待学生”的工作理念,不断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是关注的焦点之一。男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存在哪些异同,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应当怎样确立,社会对女性人才的成长成才应给于何种关怀,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课题。  【关键词】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女性人才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就业歧视”常常引起关注,其中又以“性别歧视”显得尤为敏感和普遍,“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似乎已广为认同
期刊
上海大学一贯秉持钱伟长校长提出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按照就业形势的发展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监督学生的教育”这一创新运作模式,注重内涵建设,将就业工作和社会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两手一起抓”,形成了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上海大学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叶志明副校长提出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前
期刊